古人治理天下,先要修心养性,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心平气和,然后才制作礼仪乐曲。
心平气和的境界,既是一种能够容忍别人无端冒犯和侮辱的涵养,也应是一种能够接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
在当今的这个社会里,由于物质文明的空前繁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我们的心灵变得越来越浮躁,也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不能接受、容忍挫折和失败。其实不管是任何一个人,能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内心不为所动,才能提高自己的人生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汉时的张良为例。张良在下邳居住时,有一天他无聊之余,到处闲逛,走到一座桥上,对面走过来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老人。那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子脱下丢到桥下,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给我捡回来。”对陌生老人这不可理喻的举动,张良既感到吃惊又很气,觉得他简直是在侮辱自己,握紧拳头就想上去打他几下。可是看到老人年纪很大了,便勉强忍着气到桥下为他拾回了鞋子。这时,老人把脚一伸,说:“好,给我把鞋子穿上吧!”就像使唤奴仆一样。张良见老人得寸进尺,差点又冲动起来。但转念一想,既然已经帮他把鞋子湿了上来,那就好事做到底吧,便跪着帮老人把鞋子穿上了。老人在张良的服侍下穿好鞋,觉得很满意,大笑而去。看到老人异于常人的举动,张良感到十分纳闷,不由自主的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老人走了约有一里路,又折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是个可造之材,五天以后天刚亮时,你到这儿来跟我见面。”张良感到很惊异,赶快跪下来说:“好的,愿听先生指教。”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去到桥头那里,只见老人已经在那里。他见张良比他晚到,便生气地责备说:“跟老人相约见面,却让长辈等候晚辈,有这个道理吗?”说完他转身便走,走的时候丢下一句话:“五天以后早上再来见面吧。”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没想到,老人又先在桥头等着,看到他,又生气的说:“这次怎么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呢?”老人离开时说:“五天后再来早点儿。”五天后,张良这次吸取了教训,不到半夜就去了。一会儿过后,老人也来了,看到张亮已在桥头恭恭敬敬的等着,高兴的说:“呵呵,不错。做人就应当这样才像话。”他拿出一本书,说:“认真研读这部书后,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好自为之吧,十年以后你会干成一番大事业。”话毕便飘然而去。从此之后,张良再也没有看见过这位老人。天亮后,张良惊奇的发现,自己得到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他惊异不已,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从此便经常学习、诵读、研究它,后来凭借此书成了著名的军事家谋略家。那么隐士老人为什么要三番五次的折腾张良后,才肯把《太公兵法》这部奇书传授给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是老人看到张良虽然资质不错,但还要看他的涵养如何,面对任何事情时能不能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因为只有在任何情况下,头脑都能保持冷静,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担当大任。
所以,一个人要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一定要修炼自己的心灵。只有当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冷静对待,洞察一切,才能够担当重任,做成大事。
古人所强调的“存心养性”方法,可涵养心性,使心灵进入一种平衡、稳定、澄澈的境界,在情缘万虑中保持心平气和。
有一句流行的话说,心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宽。只有你心中开始平了,这个世界才会给你打开广阔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