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总比人更有耐心。” ---安妮 弗兰克
这是青春期少女安妮写日记的初衷。
《安妮日记》是德籍犹太人安妮·弗兰克的日记,记录了她自13岁起,因躲避纳粹人的残害而开始的长达25个月的密室生活。虽然两年多以来,压在她身上的恐惧与烦闷不断增长,但乐观活泼的安妮不停地以新奇的视角与有趣的灵魂去消融这些阴影,将这场经历视作迷人且独特的冒险。
安妮极其乐观积极的心态背后,离不开密室生活带给她的逼迫式成长,更离不开她成长之后拥有的不亚于大人般的成熟思考与独到见解。这些体验都详尽地被安妮写于日记本中,包括自己与大人们之间的冲突及困惑,还有对性的好奇、对爱情的悸动。这些事情的外壳下,掩饰着安妮内心真正的声音,也是万千青春期少女的共同心声:希望有人懂自己。
这本《安妮日记》不仅是安妮的日记,更是很多处于于青春期的孩子不敢或不愿诉说给他人听的真心话。它不仅适合孩子阅读,更适合父母读。父母通过阅读本书,可以了解到青春期孩子特有的共通性思想,而孩子阅读此书,能从中获得共鸣,在安妮的影响下,认识到如何更加成熟地看待自己的人生。
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青春期孩子真正在意的事情吧!
01 【孩子是独立且特有的个体】:日常小事中,对孩子的不尊重,是两代人之间最大的隔阂
安妮一家和另外两家人一同居住于荷兰办公楼中的阁楼里,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中,安妮不仅和父母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有个性的她还总被邻居们的恶言恶语所挤兑。
在安妮眼中,大人有两类:一类是极其愚蠢的,比如那些不懂自我反省却肆意责骂孩子的邻居;另一类是不顾孩子的思想与个性,只想着教导他们的大人,比如总把安妮当孩子,却不当作安妮来看的父亲。
1、极其愚蠢的大人会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十分自然地不将孩子的言行举止放在眼里
在那些笨拙的大人的认知中,小孩子是不懂事的。即便他们懂的道理已经够多了,可是实践,那就另说了!
这样的想法让安妮很生气,更令她厌恶的是,这些粗鲁又野蛮的大人,每天都毫不避讳地将这些利箭般的嘲讽向安妮射来。比如说,母亲会当着外人的面,不顾安妮的自尊心,议论她的不好;又或是在杜塞尔先生喋喋不休后,安妮还要被母亲更严厉地批评一次,走运的话,还会被范丹恩太太说教一顿。没有人给安妮鼓励与赞美,只有数不尽的挑剔。
这些日常的吐槽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深深地在孩子的心上留下了伤疤。大人们们自以为趣地说出这些话,无论出发点是否以“为你好”的名义,这都是对孩子的一种残酷的暴力方式。
曾经就有人对中国家庭的语言暴力进行了研究与分类:
侮辱讽刺型,代表话语为:笨蛋、废物、蠢货、就知道吃、你真厉害(取反义)
贬低压抑型,代表话语为:丢人、怎么那么笨、什么都做不好、没用的东西
威胁恐吓型,代表话语为:再不听话就不要/爱你了、再不听话揍/打你
嫌弃厌恶型,代表话语为:滚开、走开、我宁肯没生过你、没人喜欢你、再也不管你了
抱怨哀求型,代表话语为:求求你不要再这样行吗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在嘲讽与戏谑如龙卷风般挥之不去的日子里,作为孩子的安妮是崩溃的。这里的气氛让她觉得窒息,提不起精神,心里如压了块石头一样沉重。此时的她就像一只被折断翅膀的青鸟,不断碰撞着栅栏,想要冲破 黑暗的牢笼。
然而,无可奈何的她采取了大多数青春期孩子都会选择的方法——装聋作哑地逃避。但在这样一个窄小的屋子里,她又能逃到哪里去呢?她连独自放声大哭的空间都没有。
结果,她抑郁了。她每天都会用十滴缬草来控制自己的焦虑和抑郁。安妮知道,其实任何人给予她一次会心的微笑,都会比缬草的效用好上几倍。
可惜,没有人给她。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尽管孩子们在表面上一笑了之,毫不在意,可实际上心里是十分在意的。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孩子们还会以相似的方式来回报大人,比如把那些伤人的话原封不动地回敬给大人们,又或是乐于违背大人们的意志去行动。
2、大人认为孩子是懂事且可教育的,于是不顾一切地将自己的经验强加于孩子身上
起初,安妮与父亲很合得来,是因为她能感受到父亲懂自己,他明白自己是个懂事的人。但通过与父亲的交心,她伤心地发现父亲关注的是关于青春期孩子的典型问题,而不是关注于自己本身。
父亲教导安妮的话语,好像可用于任何一个青春期孩子身上:
“虽然你年纪最轻,但你不再年幼,你的人生会很艰难,因为人人都想做你的师表,使你感到苦恼,我们是过来人,听我的没错,这种事我们已见过太多,我们知道应当怎么做,自古以来生活一直是这样,自己的缺点微不足道,别人的缺点绝不放掉你。”
显然,父亲在尽其所能地抑制青春期孩子的反叛精神,阻拦安妮犯错,忽略安妮能通过反省自己的错误,来自我治疗的本事,也轻视了安妮独特的思想与个性,这让安妮备受打击,渐渐抹去心中对父亲的那份信任。
生活中,很多父母也是如此。他们明白自己的孩子是懂事乖巧的,只要他们耐心教导,孩子们就会根据他们的意愿过上“幸福”的生活。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份披着爱之名的可怕的控制欲!
关于尊重孩子思想的做法,《爸爸去哪儿》中的黄磊则向大众做过很好的典范。
一次,村民送多多一只可爱的小狗,多多很喜欢。一旁陆毅的女儿贝儿也喜欢上了这只小狗,于是问黄磊叔叔“可不可以借走玩一会。”
相比于大多父母直接答应式的回应,黄磊开明地说:“狗是多多姐姐的,你应该去问多多。”
多多答应了,但贝儿和狗狗玩了很久,一直没有归还狗狗,多多有点担心,跑去找黄磊,寻求解决方法。黄磊再次将选择权交给孩子:“多多,你是姐姐,你可以自己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黄磊是尊重并信任多多的,他相信孩子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也能够承担起自己的选择。
回归到安妮父亲的态度,究其根源,就是一条「懂得」和「行动」间的巨大鸿沟。父母不妨试试「以自身行动代替说教、以换位思考代替自我意识、以倾听代替评断对错」,让孩子感受到被人懂、被人爱,被人信任的力量,以支撑他们独立悟出人生的种种道理。
02 得不到亲情的爱,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向外追求他人的爱,这是对爱情好奇与憧憬的起因之一
大人的高傲与愚钝,在无形中促使了安妮将注意力放在同龄人彼得身上。他是一个腼腆笨拙的小伙子。安妮最初觉得彼得很无趣。
但从一方讲述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一方做最专心的听众,两人互诉真心话开始,共鸣与爱意就此产生。初尝爱情的滋味的确是美好的,但青春期孩子对爱情的懵懂,更加难以避免。
安妮有很多困惑,比如,
为什么我们相爱,还要保持距离?
为什么我们必须要等到合适的年纪?
为什么我们要得到别人的允许?
为什么我不能去做,我内心渴望的令我们两个人都快乐的事呢?
这些在大人眼中的“不应该”都是孩子们心中最想要知道的疑问。遗憾的是,他们几乎和所有孩子一样,在恋爱方面,他们没有老师。当唯一可以寄托真心的伙伴,也被大人阻拦交往时,孩子们感觉到更加孤独。
为什么不和孩子们讲清楚呢?为什么要用逃避的方式,加深与孩子的误会呢?
大人们忌讳与孩子谈爱、谈性,但孩子并不会因为大人的躲避而停止探索。与其让孩子被电视剧、小说中的剧情扭曲爱情观,甚至是被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教坏,不如由父母大大方方地将爱情知识交予孩子们。
值得庆幸的是,安妮很聪明,懂得感受生活、反思内心、体悟爱情。她没有被初开的情窦冲昏头脑,她能意识到彼得的缺点,意识到这一切可能只是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和屈服,只不过她仍愿意在此刻,信任自己,也信任所爱的人。
03孩子内心真正的心声:乐观地渴求有人能够懂自己,尤其是她最亲的人。这是一种基于理性的热爱生活的方式
日记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安妮鼓足勇气写给父亲的真心话。她在信中吐露自己的不开心、不被爱的感受,强调自己的主见。因为孤独,产生的自怜,其实是很多青少年都会落入的误区。
安妮的父亲看到这封信时,无疑是伤心的。他说:
“在我一生中,我收到过很多信,但是没有哪一方向这封信,这样伤我的心,你从父母这里得到了那么多的爱,不管怎样,你的父母随时准备着帮助你。保护你一谈到不会为你的行为向我们做出解释,你觉得你很委屈,不想受约束,不爱你,你这样做对我们很不公平,也许你不是那个意思,但是那就是你所写的不爱你,我们没有做什么?不应受到这样的指责。”
父亲的回信,击碎了安妮的傲慢,原来,她的思想与她做的每件事并不都是对的,比如她无视了父母的爱,哪怕他们爱的方式不是那么明智。这让安妮悔恨交加,也令自私的我深有感触。
我们习惯看重自己的感受,用眼泪与伤口博取同情,突显个人的重要。这样做或许能让自己的不幸得到分享,却给了爱自己的人棒头一击。
正如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说:“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很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
以自我为中心,是人的天性,孩子也不例外。正处于成长期的他们,会因只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而感到被冷落、受伤害。
不过,孩子会掉入这样的认知陷阱,父母难辞其咎。父母会抱怨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像小时候般无话不谈,孩子会抱怨父母太忙而不够爱他们。这样的死循环,归根到底,是因为父母没能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信任,耐心地倾听孩子独立的思想,才会让孩子感觉到“不被理解”。
在孩子身体发育的同时,认知与思想也会经历磨炼,在挫折面前,仍然坚守那颗热爱生活并探索未知的心,总会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天。孩子始终是独立的个体,大人们无法且不能掌控他们,但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却是大人自己可以左右的。
结语
无论是安妮对大人的抱怨,还是与彼得之间的爱恋,书中无处不体现着安妮简单却不得的奢求:有一个懂自己的人。每天被黑暗和危险生活包围着的安妮,很害怕。她在拼命寻找希望的出口时,孤独与乐观地挣扎,企望有一个人能与她并肩作战,去探寻生活的美好。
读完这本书后,我还是难以相信这是一本十几岁的少女写出的日记。她内心思想的深刻早已超越了很多大人。就连安妮的父亲奥托先生在看了女儿的日记,都坦言道:
“我必须承认,安妮的思想如此深邃,这让我非常惊讶。日记中的安妮和我所了解的女儿大相径庭......我的结论是:我和安妮相处融洽,这种情况下的我尚且如此,那么,大部分父母对自己孩子有多少了解可想而知。”
所以,不要低估与疏忽孩子的想法。他们是聪明的,会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各式各样的人事物,和各种意见之中形成自己的判断,并相信这不是唯一的、标准的答案。他们每成长一步,都会从一个新高度来省察自己的生活,以个人的力量在现实之外创造另一个现实世界,一个如安妮日记中的现实天地。
总之,在你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最渴盼的是,被理解与被尊重,之后,愿你成为那个最懂孩子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