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俪养了我十年,我想毁了她”-“白眼狼”是怎么产生的X做慈善的正确姿势
最近贫困生向海清向孙俪道歉一事上了热搜,事情的起因是2002年刚出道的孙俪看到贫困生向海清的报道后,动了恻隐之心,决定资助他到学业结束。
但是向海清在考上大学后开始沉迷网吧、荒废学业,向孙俪要钱越来越频繁,俨然把孙俪当成了提款机,孙俪发现向海清的变化后,停止了对他的额外附加的资助,可向海清却觉得这些钱对一个明星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他联系了媒体,洋洋洒洒写了六千字的长文“曝光”孙俪。事后,韩寒在社交平台上为孙俪抱不平:“普通老百姓在市内连个大型犬都不允许养,凭什么孙俪就可以在上海养狼?”
这件事情中最引人深思的是向海清在得到孙俪的资助后,为什么不是知恩图报,而是恩将仇报。
我不建议把这简单归结为向海清的人性、人品问题,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心理学中叫做“认知不协调”的问题。
所谓认知不协调是指当两种想法或信念(认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时,人们就会感到紧张(失调),为了减少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体验,人们经常会调整自己的想法,来进行自我说服。
比如吸烟者肯定见过吸烟有害健康的标语,但是烟瘾上来时,内心想吸烟的冲动和吸烟有害健康的意识会让烟民内心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让人感觉不舒服。为了减少这种不协调的感觉,烟民会在潜意识里对自我进行说服“也行统计数字并不像他们说的那样糟糕,我现在很健康啊,应该不会生病。”
可以想见,当向海清第一次拿到孙俪资助的钱时,内心许是充满感激,在感激的同时自然而然的会产生报答孙俪的想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内心的不协调。
但是作为一名贫困生,向海清在当时是没有能力来偿还的,贫困生和明星两种身份间的巨大鸿沟也让他没有合适的渠道来报答孙俪。
而随着资助次数的逐渐增多,向海清内心这种欲报答而不能的不协调感会越来越强烈。为了减少内心这种不协调的感觉体验,向海清只能调整自己的想法,来说服自己“孙俪是大明星,不差这点钱”,“孙俪对他的资助是应该的”。
这种念头在这十年的时间里逐渐强化,让他在心理上完全接受了“孙俪资助我是她的义务”的想法,也就导致了一旦资助减少或者停止后,与自己的恩人反目成仇的结果。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结果,我认为有三个办法。
一是把钱交给慈善机构,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最省时省力的办法。
二是匿名资助,资助过程中资助人不与被资助对象见面,这样被资助人不容易产生心理包袱,即使将来知道了资助人是谁,也只会感激。
三是不要直接给钱,可以给资助对象提供不耽误学业的勤工俭学或者打零工的机会,以劳动换取报酬,这样也能避免被资助对象拿到钱后内心产生认知不协调的问题。
总之,做善事是好的,但是要选择正确的办法,因为做善事不但需要善心,更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