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内容是在往期文章找准定位,行动反馈的基础上展开叙述的,建议搭配之前的文章一起看,方便你更加全面地了解基本的框架。
这部分内容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思考以及在践行的方法,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当然,还会在这条路上继续探索,以后再慢慢跟大家分享。
之前在问答上有看到部分人的提问,挺有代表性的,在我身上也出现过,所以挑出来讲讲:
不知道自己擅长的事情是什么
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不知道自己能够打磨的核心技能是什么
不知道自己的核心优势应该如何跟外界结合起来,创造更大的价值
如果你都知道,那恭喜你,起码你能将自己跟外界结合起来,并不断去创造自己的价值。
如果你不知道的话,继续往下阅读,也许今天的文章能对你有一点启发。
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认识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延续到我们生命的终点。
人一直都在变化,当下自己的认知,是由过去的认知所造成的,而当下的认知又会造就未来自己的认知。
认识自己也会随着认知的提升不断变化,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其实都在缓慢地影响着自己。
当你接触到新的理念,跟以往固有的认知是截然相反的,那一瞬间,也许你突然就会想明白很多事情。
所以开头这四个问题,其实只能作为一个阶段来看待,人的认知跟能力在变,当下这个阶段你最擅长的事情,可能随着你不断地学习加上技能的提升,一年后,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变了。
转换成可变思维之后,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也许就会有所不一样了,也就是说这四个问题是可以在时间的检验下不断更新的,并且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思考,而不仅仅只是聚焦过去。
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曾提出一个“冰山模型”,是将人的个体素质不同表现划分为:坦露在冰山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在海底的“冰山以下部分”。
“冰山以上部分”包括:知识、技能。
“冰山以下部分”包括:自我认知、特质、价值观、动机。
知识:指个人在某一领域拥有的事实型或者经验型的信息。
技能: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能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识的掌握情况。
自我认知:指对自我的洞察跟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特质:指一个人的行为,思想和情绪的习惯性模式。
价值观:指一个人对事务的是非,重要性,必要性的价值取向。
动机:指在一个人内在的自然而持续的想法跟偏好,驱动、引导和决定个人行动。
冰山以上部分的知识跟技能是一个人外在所显现出来的,而冰山以下所深藏的部分是一个人内在所隐含的。大部分情况下,冰山以下的因素,会对冰山以上的因素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很多企业里面,人事部经常会通过这个模型来挖掘一些更加有潜力的人选,同时分析人员跟职位之间的匹配度,对于个人来说也是一样的,可以通过这几个维度来对自己进行分析。
不过这一块的内容如果要讲透彻,可能要写很多,所以今天重点先放在知识跟技能方面,往后会继续讨论其他方面的内容。(文章的知识均指自己知道的内容,不局限于学科领域)
前文讲述了可以用「可变思维」来思考,不管是知识还是领域,都可以尝试从时间维度上进行分析,可参考以下步骤:
第一步:知识
已知的知识领域:过去比较熟悉的知识领域
探索的知识领域:当下学习探索的知识领域
期待的知识领域:未来希望掌握的知识领域
这里将知识领域分成三个不同的时间维度,让自己能够从过去,现在,将来进行分析。将三个维度的内容列出来之后,在此基础上思考自己感兴趣以及比较擅长的领域是在哪一块。
需要注意的是,尽量用变化的角度来看待,思考的不仅仅是过去跟当下,还有未来,也许在期待的知识领域上,暂时辨别不了是否擅长,但可以通过小步测试来检验。如果未来新掌握了一个知识领域,就可以将其归为自己擅长的一部分。
尽量将自己已经具备的知识都列举出来,不要提前给自己设限,才能够考虑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步:技能
已经掌握的技能:过去已经熟练的技能
目前学习的技能:目前正在学习的技能
期望掌握的技能:未来希望掌握的技能
再从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自己感兴趣的技能,比较擅长的技能;清晰自己最擅长的技能是跟人打交道?跟物打交道?还是跟数据/信息打交道?将这三个维度的技能都列举出来。
同样,这里的期望掌握的技能,也是可以小步尝试的,短时间内没办法知道是否擅长,但可以通过试验,来检测自己的掌握程度。
第三步:结合
前两个步骤分析完之后,可以尝试将感兴趣擅长的知识领域跟感兴趣擅长的技能相结合,思考自己最希望将技能投注到哪一个领域?是否可以变成自己努力的方向,通过这个方向来做一些小尝试。
另外还可以借助:热情擅长四象限
一般热情跟擅长重叠是最好的组合,可以将所有列举出来的领域跟技能分类填充到这四个象限里面,再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哪些是更加有利于自己持续付出时间来打磨跟提升的。
热情高,并且属于擅长领域(优选)
热情高,属于不太擅长领域(培养)
热情低,属于较有擅长领域(培养)
热情低,并属于不擅长领域(放弃)
(提示:热情指的是持续做了有半年的事情才算,半年以下视为短期热情,待考虑状态)
举个例子:
知识:
已知的知识领域:企业管理知识;互联网营销知识
探索的知识领域:心理学分支社会学知识
期待的知识领域:互联网人工智能知识
可以多方位列举出来,从三个维度去俯瞰,再分析跟思考自己感兴趣擅长的知识领域,比如当下最感兴趣的是社会学知识,比较擅长的是互联网营销知识。如果感兴趣跟擅长的领域重叠是比较好的,但不重叠也很正常。
技能
已经掌握的技能:互联网运营;英语翻译;培训分享
目前学习的技能:写作;平面设计
期望掌握的技能:数据分析;活动策划
接着再分析自己感兴趣擅长的技能,比如当下最感兴趣的技能是写作,但比较擅长的技能是培训。
大部分人身上具备很多可发挥的优势,只是没有梳理出来,也没有觉察到,花些时间思考跟梳理对自己来说还是有一定必要的。
结合
第1种
感兴趣的知识领域:社会心理学
感兴趣的技能:写作
结合: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分享一些社会心理学的知识
第2种
擅长的知识领域:互联网营销知识
感兴趣的技能:写作
结合: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分享互联网营销知识
第3种
擅长的知识领域:企业管理知识
擅长的技能:培训分享
结合:可以业余举办微课堂分享企业管理知识
这里举例比较简单,还有其他的组合情况,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太一样,可以尝试从自身情况出发去列举,将感兴趣擅长的知识领域跟感兴趣擅长的技能多种组合,看看有多少种可能性。
如果觉得知识领域太广的话,还可以尝试从一些小的细节入手,去发现自己的独特点:
什么时候你会受领导,同事表扬?是因为什么事情?一般朋友是怎么称赞你的?
朋友,同事,其他人经常会在什么情况下找你帮忙?
做什么事情时会更加自信,更加有成就感,同时也比一般人做得更好?
你过去创造了什么价值?取得了什么成绩?别人认为你最出色的地方是什么?
你自己最能拿得出手的是什么?详细描述其中一件事,从这件事中体现了你拥有什么能力?
什么时候你是最兴奋的?
你曾做过的最得意的事是什么?
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自己发现跟梳理独特点,有时候优势是需要一点一点慢慢积累起来的,起初的发现很可贵。
还有一种外部工具就是测评,这种方式有好处也有局限性,尽量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去看待会更好。
好处:
1)知道自己比较倾向于哪一方面,哪些能力适合持续提升。
2)清晰努力的方向。
局限:
1)容易受测评结果所影响,给自己贴上标签,一分为二。
2)测评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结果并不能代表一切,但往往因为这些结果,限制住了自己所有的可能性,不愿再去尝试一些新东西。
做测评的小tips:
尽量保持中立的态度。
在测评结果出来之后,可以进行一些尝试,做一些小小的验证,看看是否符合说法。
尝试完了以后,给自己做一次总结,分析投入产出比:哪些事情是自己投入了5分却能够产出8分的;哪些事情是自己投入了8分却只能产出5分的。
通过总结跟分析来评估自己,判断自己的强项跟弱项,强项可以继续保持,弱项适当考虑,但不排外。
好的自我分析,首先是先拓宽视野范围,扩展选项数量,最后再缩小选择范围,分析自己的优势也是如此,一个人的优势绝不仅仅只有一种,多方位地进行分析会更好。
发现自己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就好像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一样,只是挖掘这个过程没有那么容易而已。
很多时候,所做出的选择都是基于自己已知的事情,当你没有任何思绪时,或者不知道如何着手时,不要一个人呆着,尽量让自己多去接触外界,听听别人怎么说,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许能够帮你打开更多的思考方式。
认识自己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今天的文章是站在自身知识跟技能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去发现以及如何组合,希望能够对你有一些启发。
认清自己很重要,同时认识外界也很重要。能不能将自己的优势发挥至最大化还需要跟外界相结合,这部分内容将会放在下期推送,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