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流芳八百年
口 钮海津
早有所闻,位于西樵镇上金瓯的松塘村,宋代开村,至今八百年古色依旧。
它倚岗列建,百巷朝塘,是一个不可不去的古村落。
今天是周日,我们只有5个小时的空闲时间。
所以,即使是正在下着暴雨,也果断地向70公里开外的松塘村驶进。
希望到达这座古村时天公开眼、雨婆收工。
Let's Go!
行至沈海高速的南海区段,雨停了!
驶到九江镇上金瓯松塘村,雨狂了!
雨中进村。
村口门楼有一副对联:
“松蟠朱顶鹤,
塘跃锦鳞鱼”。
这幅对联大概是借松鹤、跃鱼来表达本村的威水史吧。
是谁的笔墨?
穿行雨中的松塘村,但见物景与人影相映,不似许多古村落,即使是阳光明媚也少见人踪。
村中延绵着一湾池塘,居所环建,古木垂荫,石阶深巷,鳞次栉比,整齐排立,巷巷朝塘,百巷归源,布局有道,形成一个水陆兼备的岭南特色村落。
可惜60多年前的一场飓风,将村中一株古松吹折,后逐渐枯死,否则,会有多少青松水塘派的诗歌散文问世呀。
村中的宗祠家庙、家塾书舍、镬耳屋民居、古巷道、古井、古树颇多。
“明德社学”, “松圃”、“汇川”、 “彝圃”、“大夫”、“养正”、“培元”等书舍和家塾林立。
区玉麟、区谔良、区大典、区大原、区湛森等进士、翰林都有雁过留声的记载。
桂香坊、华宁街、逢源巷……小巷的名称或灵气或高雅,少有俗气。
嗯,历史名人的府第、故居、宗祠、祖祠、家庙等古建筑保留得较好,且展现了岭南建筑艺术“三雕一塑”的传统艺术价值。
“三雕一塑”,木雕、砖雕、石雕和灰塑。
明清时期,松塘村为中国贡献了了5位进士、7位举人。
这些人的官职有钦点刑部主政、翰林院学士、钦点内阁中书等。
古贤文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一句。
所以,为昭彰崇文重教的风气,村里立了个翰林碑。
这里全年的节庆活动连绵。
农历一年中每个月份,松塘村都有不同的农历民俗活动:
正月初四的“出色”巡游盛会;
二月初二的土地神诞;
三月的清明祭祖;
四月初八的“闭墓”;
五月初五的“端午”;
六月二十四的武圣诞;
七月初七的“乞巧节”;
七月十四的鬼节;
八月十五的中秋“烧番塔”;
八月二十七的“孔子诞”;
九月九的重阳敬老;
九月二十九的华光诞;
十一月至冬至的“做冬”;
大年三十的唱童谣送旧祈新;
……等等,满满的节日。
松塘人把村中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人才辈出归结为祖宗的荫庇,通过庆贺和祭祀等方式,表达着他们对于祖先的追思与崇敬。
很纳闷呢,那些被格杀勿论的“封资修”,诸如:
见五大夫祠;
区氏大宗祠;
大夫家塾;
仲房六世祖祠;
东山祖祠;
樵侣祖祠;
世大夫家庙;
和存石祖祠;
还有司马第、大夫第、太史第牌匾,以及堂庙家塾上的儒翰对联……
怎会所幸逃过劫难?
松塘人依循着祖先文人的传统,给这座小小的村庄立了“松塘八景”:
一曰,三台献瑞;
二曰,九曲凝庥;
三曰,华岭松涛;
四曰,横塘月色;
五曰,奎楼挹秀;
六曰,桂殿流香;
七曰,社学斜晖;
八曰,古榕烟雨。
八个景称合起来的风雅,都在州府的羊城八景之上。
可惜雨大,未能下车丈步、依个摄照。
村里有一列排开的旗杆石。
这些旗杆石高的约12米,矮的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
石头上面刻着的字被重新涂上了红漆,字体清晰可认。
从石头上的字可以得知,松塘村仅在清朝嘉庆、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就出了四位进士、五位举人。
这些人的官职有钦点刑部主政、翰林院学士、钦点内阁中书等。
村中的旗杆石一共有20多块,但都散落山野田间了,现在我们看到的14块是村民从鱼塘塘基、田地里乃至厕所等地儿找(挖)回来的,是村里的“镇村之宝”。
据说,过去科举考试中了进士或者举人后,村中便会挂起一根长20多米、碗口粗的旗杆,悬挂着旗帜,旗杆底部由旗杆石固定,石上刻着中举人的姓名和名次。
只是年代久远,木杆早已腐朽消亡,惟独留下旗杆石为证。
旗杆石有着激励松塘村后人的作用。
村里的青少年以读书上进为荣,这几十年来,松塘村每年都有20多人考上大学和中专,还出了一名博士生。
用手机查“松蟠朱顶鹤,塘跃锦鳞鱼”这一对联,竟然是老革命家区梦觉为家乡松塘村的第一道大门书写的古楹联。
多年前,她担任华南分局组织部部长时是我父亲的上级,她担任华南分局党校校长时是我母亲的上级。
她曾是当年许多青年干部敬仰的前辈。
在以“反广东地方主义”为名残酷打压、流放两万多名广东干部时,她被选作枪手向她的老上级叶方冯古等人猛烈开火并因此被提拔为省委副书记,之后即与广东的战友们同事们疏远了。
没想到她老家的乡亲对她还是佷豁达的。
据村里的族谱记载,松塘村的区氏祖始居桂阳郡,即现今的浙江省吴兴县,本为会稽人,哇,是我们浙江老乡啊!
南宋末年(宋理宗,公元1225-1264)年间,他们的先祖区世来因躲避战乱,携弟侄从湘南上粤北,穿南雄关,经珠玑巷,沿北江南下,最终迁徙到南海县境,在西樵山脚下生息繁衍,以姓名村,名曰“区村”,经历28代繁出1600多位后人。
有趣的是,区氏各代后人都建有各自的祠堂,现在我们只能看到保留下来的大小祠堂20余座。
雨点一直在滴,下;
我们一直在游,览。
要说see you again了。
此刻,有点三步一回头的样子。
再慢驶一圈吧,再绕着月池平坦延伸的青云路,再细看那些——
那些记载着科举辉煌的石碑;
那些述说着宗族历史的祠堂;
那些彪炳着古村荣耀的镬耳大屋;
那些几百年前的夹板泥墙;
那些年代久远的石板巷道;
那些红砂岩花岗石砌筑的古井;
那些七八人才可合抱的古榕树;
那些安长在碧水怡波的荷叶;
那些清香溢远的新枝茂遮;
……
特别是,那间正在欢声笑语人群涌动的文化活动室。
风声,雨中,松塘村生机勃勃、前程可畏。
窃以为,于人文而言,地湿为砚,天润为墨,传人为笔,历史为纸。
欲流传英名,砚要柔;
想流芳万古,墨要重;
保图腾威远,笔要聚;
传氏族精华,纸要耐。
凡劈地开村,族群就要用爱心,用痴心,用恒心。
我思量,各个古村之差异不同,之高低有距,之赏心不赏心,之悦目不悦目,通概如此。
松塘村就有这么点向上精神。
2013-07-28
https://book.yunzhan365.com/lews/gbyt/index.html 探访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