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春节回家,想找出毕业照,对应一下微信群里那些“陌生”的名字,却倒腾出两本书,《谈诗》和《中西小说比较》。顺手翻了一下,书上圈点不少,对自己当年写下的批注什么,是丝毫没了印象,对于当年热爱写作的我可曾有所助益,也是心中惚惚,一点也不敢确定。
记得多年前在一个工厂,有一同事爱写诗,虽然我不知诗为何物,竟一起谈过几次,具体谈了些什么,俱已升华为云汽,不复留存,只有一句话倒记得真真的。同事用他那鼓鼓的眼睛,透过厚厚的玻璃片,盯着我说:再过几年,我们会不再写诗。我忙透过玻璃片寻找答案,只从那双眼里找到微微忧伤。
好像是这次对话后的第三年,因为一首小“诗”中“城市争开了眼”,编辑帮我将“争”改成了“睁”,心中忿忿,明明要表达城市路灯竞相开启,却······这是我惟一一次发表的东西,让我断了写“诗”的念头。没两年,连日记什么都不再想写了。
直到2015年接触到了创意写作,为其写作可教震撼,开始试着做练习,也因此结识了一些喜欢写作的朋友。2016年的某天,经一个朋友介绍,我听到了美女作家舒明月的一次写作课,又加了其助理的微信,了解到“好书漂流”活动(为这个活动点一百个赞,因为这好似有点游戏的意味,比书非借不能读又高了几个层级),毫不犹豫加入活动,选了舒明月的《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
因为之前听过写作的根本在写,所以是带着疑问选这本书的。
在序言1里,作者就开宗明义:之所以用了这么个标题,意在旗帜鲜明地反对如下观点:好文笔是写出来的。
接着作者阐明:只读不写,写作仍旧可以提升,但只写不读就未必了。我深以为然。作者又说:必须阅读经典作品,取法乎上,写作才有可能获得实质提升。
然后好戏开锣:且看鲁迅《秋夜》的著名起段······作者用中学教案与台湾作家张大春的解读进行比较,让我这“神婆”大吃一惊,原来我们~~~~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篇、技能篇、拓展篇。
性急的我跳过内容篇直接看技能篇,现在,我先带你看看技能吧。
记得有一个故事,一个作者写了诗寄给编辑,但没有标点,编辑要求作者注上标点,作者说:我对标点向来是不在乎的,请您用时自己填吧。编辑回信说:我对诗句向来是不在乎的,下次请您只寄些标点来,诗由我自己来填好了。
标点用得好,为文增色,文章再好,却可能为标点所累(又或许没有好的标点就没有好的文章)。
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作者在“造语”一章中,详解了如何造语,并提出了颠覆三观的“诗人的任务是造语,而非寻情”,是不是大大地打了三个颤抖。而在“血书”一章,副标题却是“高手对决,比的是情感浓度”,这又是为何?我们返回前一章“情感”:古人常说:“立身当谨慎,为文且放荡。”为什么?因为写文章多数不是为说教,更多是为情感的表达与宣泄。哪怕是说教文字,也是融入了说教者的情感与体悟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我之前写东西,总喜欢把自己的情感压抑着,不流露在字里行间,现在才知道那是南辕北辙!
当你反复阅读、细细体味本书,你就会知道封三上的这句话——从此以后,写作可以不再困难——绝非虚言。
剧透到此结束,摘录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话和一个非常棒的观点,作为结尾。
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你从不能拥有才华,是才华将你用作容器。
非常棒的一个观点:写作和任何一种工作、一门技艺没什么不同,它只是我们积极入世的一个工具、一份依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