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完了一部好评率很高的电影——《七月与安生》。虽然故事情节有些滥俗,讲述闺蜜和男友的三角恋,但是电影拍得很细致,两个女孩的人生和成长历程都着重做了渲染,也让我们看到她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七月的妈妈说:“过得折腾点,也不一定不幸福,就是太辛苦了。但其实,女孩子不管走哪条路,都是会辛苦的。”
七月与安生从踏入中学校门的一刻起,便宿命般地成为了朋友。她们一个恬静如水,一个张扬似火,性格截然不同、却又互相吸引。
她们看似完全不同,在骨子里却都有相似的东西,在电影的前半段,七月留在家乡,听从父母的安排,在银行工作,和男友家明快要谈婚论嫁,过上了看似安稳的生活;而安生一直在漂泊,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换了不同的工作。
到后半段,两个人的人生完全交换了,安生成了安稳的七月,七月成了流浪着的安生。
安生遇见了老赵,活成了安稳的七月。
七月在结婚前夕发现家明并不爱她,和安生在一起,她舍不得放手,对家明说,给你一个月的时间,你回来我们就结婚。
直到婚礼前前一天,她告诉家明,你要逃婚,这样我才可以名正言顺的离开。然后她背上了行囊,义无反顾的去了远方,那才是她掩藏在内心深处的执念和向往。
我们和七月一样,表面沉静,内心却有很多不安分的想法,我们学着讨好父母和大人,做老师眼中的乖学生,却忘了怎么讨好自己,总觉得差一点什么。只是我们没有放下一切的勇气,依然在挣扎,还无法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我们都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有一份很安稳的工作,有一个恋爱很久的对象,父母就在身边,过着平淡的小日子。
电影中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是我们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选择:该顺其自然还是去争取?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每个人的选择也不同,有些人希望过些简单的平凡的生活,有些人想要体验不同的人生。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有人在远方咬牙坚持自己的梦想,有人在小城为家人奋斗;有人忠于自己热爱的事物,有人甘于平凡享受生活;有人想要打拼一番大的事业,有人归隐山林自耕自足。
世间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没有人能评判谁过得不幸福,只要做出的选择无愧于心,没有违背自己的意愿,不会感到后悔,随心而活,便已足矣。
怕就怕你不甘心,不敢争取想要的生活,又说服不了自己,这才是最可悲的。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舒适圈”
“舒适圈意思是形容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在圈内游资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会做的事,所以我们感到很轻松、很自在。
但是当我们踏出这个圈子的界限的时候,就马上会面对不熟悉的变化与挑战,因而感到不舒适,很自然的想要退回到舒适圈内。但假使我们不刻意跨出自己的舒适圈,让自己有机会克服不同的挫折与挑战,自己的发展及进步就会很慢,也无法发挥潜力。”
或许每个在舒适圈的人,都想要跳出现有的圈子,去尝试不一样的、新鲜而刺激的生活;而逃离了舒适区,面对各种打击感到不适,又退回到原来的状态。
所以,七月厌倦了安稳的生活,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想要接触未知的人和事,也逐渐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漂泊的生活;安生的离开是因为对家明的感情,她四处漂泊,走走停停,一直在逃避,反而开始渴望稳定舒适的生活环境,渴望得到爱和温暖。
作家周冲写过一篇文章《我问什么离开体制?》
当身边所有的长辈都在说“你会后悔的”,她忠于自己的内心,下定决心离开,为了正式辞职的准备,|“疯了似地读书和写字,哪怕上厕所,也要开着文章朗诵,刺激写作欲和语感。夜里翻书,睡着以后做诡异的梦,醒来就拿出备在床边的纸记下来。”
事实证明她的决定是对的,她也从来没有因此后悔过,反而评价之前的状态是:“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我用来犹豫和痛苦。无时不刻的受缚感,无处不在的逃离欲,无孔不入的焦虑和自我厌烦。”
很多时候当我们特别迫切的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即使知道希望渺茫,还是想要试一下,哪怕会撞得头破血流,好歹圆了自己一个梦,也没有了遗憾。
大老师说过一句话,我一直印象深刻,真正喜欢的事情是不容放弃的,当这个事情已经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没有它你活得不开心,根本不会考虑放弃。
说了这么多,相信你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答案和自己的看法。我的观点是,如果心中有理想,不妨大胆一点,对自己狠心一点,拼尽全力的奔跑一次;倘若真的强求不来,努力争取了也没有收获,再选择顺其自然也不迟。
如瑞卡斯所说:我们总是喜欢拿“顺其自然”来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坎坷,却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