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材料:2016年QC申报课题《提高抗震功能箍筋定位笼质量控制》,2017年QC申报课题《利用BIM技术优化混凝土浇筑施工》。
两课题均为现场型。
问题分析和改进建议如下:
1.选题方面。两个课题名称都太大,涵盖内容太多,课题名称超过材料内容范围;课题无可比性的特性值,无法量化。改进建议:“提高抗震功能箍筋定位笼质量控制”改为“提高梁柱节点处钢筋安装一次合格率”;“利用BIM技术优化混凝土浇筑施工”改为“降低混凝土的损耗率”。
2.小组概况。缺少QC培训教育的内容,建议补充QC培训教育时间和人均时间。
3.选题理由。两课题均以创优为选题理由。创优不能作为选题理由,否则会理解为创优而强行推行QC小组活动。建议中选题方面将梁柱节点处钢筋安装一次合格率和混凝土的损耗率当做甲方或者公司的指令性要求,作为指令性课题;也可以选择几个课题,采用小组讨论和评议选择其中一个。
4.现状调查。现状调查均为一层,未分层调查。两课题均采用ABC分析法,不符合要求。“利用BIM技术优化混凝土浇筑施工”中数据样本不足50个。建议采用现状调查根据发行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调查;采用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5.目标确定,目标确定缺少依据,目标与课题名称之间大小不匹配。建议用历史最好数据、最高水平或者甲方和公司的指令作为目标。
6.目标可行性分析均为定性分析,缺少数据支撑。建议参考上条建议。
7.原因分析。原因分析未分层分析至不可再分的末端原因。建议将原因逐层分解,分层至末端,便于直接采取对策;建议不要使用鱼刺图,而使用树状图或者因果图,更便于分层。
8.原因确认。要因分析过于简单,要因确认过于草率,现场测量无数据支撑。建议要因进行逐条具体确认,最好能有要因确认计划、确认标准、确认数据和确认结果。
9.制定对策。制定对策不具体,措施与要因的因果关系不够强,没有明确到末端。建议措施进一步分解为多条直接针对末端原因的具体做法。如16年课题明确箍筋定位笼的规格,审查钢筋下料表的哪条,培训哪些具体内容等;17年课题模型修改的具体要求,模板控制的具体指标,板厚控制点的具体要求,起拱的具体要求等。
10.对策实施和实施效果。无安全方面的负面分析。
11.巩固措施。没有形成标准化的工艺标准、指导书、工法等,也无相关推广效果跟踪。建议补充以上内容。
12.时间上存在冲突,16年课题中效果验证的时间与对策实施时间冲突。
13.图表使用不规范,统计工具应用较少。建议参照新准则要求作图,多使用排列图、饼分图等其他统计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