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5.18,星期四,晴。王坤(54)
周一的时候,学校就下通知有关受救助的学生穿着校服,由家长领着,周三上午到实验小学领取救助。阴差阳错,我们级部的李某某同学没有去,救助的钱物就由班主任老师给带领出来了。因此我们也得以一见:一厚一薄两套衣服,另有一信封封着600元钱。信封上写着受救助人的姓名,救助人昵称及电话号码。很震惊:本以为是政府救助,这么一看,原来是个人资助的。专门打听一下,原来是东营义工组织的活动。我想象当时的场景:朴实的,有爱的环境。李某某同学错失了在现场的机会,还真是可惜呢。如果在现场感受那种氛围,他的内心受到的影响更大,该给孩子心里种下多大的善根呢?
今天上午,这个孩子的姑姑来代领回善款善物,一个劲儿地感激老师和学校,感激救助的人。班主任也问问孩子在家的情况。听说在上上个周末姑姑是给孩子摔了手机的,孩子恼了,不理她了。上个周末,孩子洗衣服撒了一地水,姑姑说他,他还嘴;姑姑举手打他,他扬起手迎了一下。姑姑说:“我伤心死了,他可能要进入叛逆期了,我再也不管他了。”班主任开始劝导这个姑姑,给她鼓劲儿。
我在一旁听着,很是心疼这个姑姑和她的侄子。这个姑姑是八年前我们学的学生,也是受救助长大的。现在结了婚要生小孩啦,生活得还好,也知道感恩。她侄子将来呢?物质的救助还算容易给到,精神的救助又有谁来给到呢?如何引导孩子开启自我救助模式?孩子的亲人和老师们责任重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