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背景下,知识工作者数量激增,与体力劳动者相比,文化人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上学时要写论文,毕业后要写工作报告;科学工作者有数不清的学术文章要写,文学作家和新媒体人更需要通过写作变现,创造更高的价值。为了更好地写作,我们勤读书,勤做笔记,可还是缺灵感,少素材,我们的写作仍然像挤牙膏一样困难。那么,是方法不对吗?
自学习写作以来,我的笔记软件里多了上千条记录,可在使用过程中,我其实只把软件当作了信息存储工具。有时候,我好不容易有了灵感,却还是要去网上找素材,写作速度之慢可想而知,直到我翻开《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才解决了这些困扰。
《卡片笔记写作法》的作者是申克·阿伦斯,他给我们介绍了一套好用的写作流程。更准确地说,它是一套写作理论。这套理论来自于尼克拉斯·卢曼——20世纪德国一位重要的社会学家。这套理论帮助我们构建一个外置大脑,让人脑解放出来,更专注于深层次的理解和创造。两者密切配合,我们平时零碎的想法就可以转化为一个个笔记卡片,这些卡片相互链接起来形成一个网格系统。你不需要再一步一步费力地找灵感、搭框架、堆素材、码文字,这个网格系统会推动你产生更多的灵感,让你在读书记笔记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完成写作。
卢曼的卡片笔记盒就像“知识集装箱”,它让写作不必每次都从一张白纸开始。如果你想告别“没灵感、低效率”,首要任务是理解这套写作方法背后的理论。然后用“知识集装箱”连接阅读到写作的整个流程,这样写作就会像水到渠成一样简单。
下面,我用三个问题来写下我对本书的理解:卡片笔记法有效在哪里?卡片笔记法为什么有效?怎么做才能使卡片笔记法发挥最大效用?
一、卡片笔记法有效在哪里?
说到卡片笔记有效,那就先要说到它的发明者卢曼教授了。卢曼教授在长达30多年的研究中,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而且很多著作成为各领域经典。有人对这位高产作家做了大量研究后发现,卢曼教授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全都得益于这套卡片笔记写作法。除了卢曼,著有《围城》的钱钟书、著有《洛丽塔》的纳博科夫都酷爱使用卡片法,虽有差异,其理论却是相通的。
卡片笔记法被名家追捧,那么它肯定也能解决我们的写作难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我自己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看书理解不够透彻、做笔记没章法、每次写文章都重新找资料、没灵感和拖延成为常态……这些写作“黑洞”慢慢地吞噬掉我有限的意志力,也消磨了我的创作热情。以至于我写文章经常会有两种结果:要么耗时费力硬憋出来一篇文章,修修改改后才勉强过关;要么就直接让灵感和热情随着时间消磨殆尽了。
如果能熟练使用这套卡片笔记法,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了。
在《学会提问》一书中提到,常见的思维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海绵式思维,另一种是淘金式思维。海绵式思维更强调对知识的单纯获取,而淘金式思维更重视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卢曼说:“不写就无法思考。”卢曼的这个说法就是淘金式思维的外显化。我们在看书时容易走神,如果把想法写下来,思考问题就会更深入,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透彻。
我平常做读书笔记都是划线,在微信读书时偶尔也会写下一个想法。有时候一个想法被书友点赞了,我才记起:啊,原来我也曾有过这么精彩的想法,但这也只是个想法而已。卢曼则是用卡片盒把笔记按照一定的规则收集在一起,让它们产生微妙的“化学反应”,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各部分的总和。
卢曼的卡片盒是他的创意来源和生产动力引擎,使他的多个写作项目同步推进,他这种“学术高产”的秘诀在哪呢?下面我们来一探究竟。
二、卡片笔记法为什么有效?
我们知道,用好任何一套管理工具,其核心是理解工具背后的思想体系。为了让困难的工作继续进行,我们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这时候,我们通常会咬牙坚持。而只有当事情本身能带来快乐或者其他奖励时,我们才会更有动力去做事,也就不需要再“坚持”了。卢曼的卡片笔记系统就能给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让写作本身推动写作任务前进。
而很多人却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一天,我们的脑子灵光一现,发现了一个好的写作主题,兴致勃勃地开始在电脑上敲字。结果苦于想法不成熟、素材缺乏,灵感就这样夭折了,这篇文章也搁浅了。好不容易培养成的写作习惯,才上路没多久就要面对这样的打击,着实有些令人有些放弃写作的冲动。
冲动是魔鬼,如果你想让写作变得更顺畅,卡片笔记写作法是个不错的选择。卢曼卡片笔记系统会自下而上的推进写作任务,让笔记很自然地演变成著作。
我们人脑最擅长的工作是思考,而不是记忆。一套好的笔记系统能解放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可以专注于任何感兴趣的事物,平时有了想法就迅速记下,看书时发现有趣的案例或思想,就写个读书笔记。这些小片段的创作很简单,却能激活我们大脑的奖励机制,这是浅层的激励。
除了浅层激励,它还能带给我们更深层的激励,因为卢曼卡片盒笔记系统不同于其他笔记方法。当笔记数量达到群聚效应的最佳点时,它们就能发挥出更大的优势,也更有价值。
成功往往来自于整体的融合,成功的写作也需要融合各方面的因素。卢曼卡片盒中的笔记不是孤立的,它们彼此之间连横交错,构建成一个卡片网格系统。你能通过它源源不断地提出新的想法,产生新的洞见,组织成新的文章或著作。这是更高级的奖励,也是更实用的激励。
卡片笔记盒中的笔记之间相互链接,自下而上地自然生长。当某个话题的笔记积累到一定程度,相似和相反的不同观点会迫使我们产生洞见。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选择合适的笔记卡片,把它们组织起来就是一篇文章,甚至是著作。
卡片笔记法很有效,理论也符合人性和自然规律。到底如何使用,才能发挥作用呢?
三、怎么做才能使卡片笔记法发挥最大效用?
记笔记无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申克·阿伦斯指出:“记笔记不是最关键的工作,思考、阅读、理解和提出想法才是,笔记只是它们的具体成果。”
在这里,我想把卢曼教授的“记笔记”叫做“写笔记”。因为他所提到的笔记不是单纯地摘抄,而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原文内容。这时候,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会更全面,更深入,也才可能产生更好的洞见。这也是卢曼卡片笔记系统与其他笔记方法的区别。
卢曼卡片笔记系统中的笔记可以分为四类: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和项目笔记。
(一)闪念笔记用于快速记录灵感
我们手里要随时拿着纸和笔,或者其他记录工具,以便随时记录脑海中出现的想法。闪念笔记不作任何语法、结构之类的要求,其作用是记录灵感,为后续完善其他笔记起到提示作用,用完就可以丢弃了。
(二)文献笔记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思考
在阅读时,如果我们遇见有趣的思想或者案例,就要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并且尽可能简短。写文献笔记是一种刻意练习,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本原文,并催生想法。但是选择记文献笔记的材料要谨慎,因为很多内容并不值得记录,庞杂的笔记会成为一种干扰。过量而低价值的记录不仅会影响阅读速度,还会让有价值的笔记淹没在笔记的海洋中。
怎样去把握好这个度呢?作者建议我们记笔记要有明确的目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作领域,记笔记的时候就有所侧重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另外,写文献笔记只是一个过程,它的存在是为了催生更多永久笔记。
(三)永久笔记是知识的集装箱,永久笔记盒是思想的孵化器。
做好了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我们最好每天打开看看。把同一个主题的笔记拿出来做比较和关联,有的内容相互印证,有的观点彼此冲突,这是我们产生洞见的最好方法。这时候,我们可以把它写成永久笔记。
写作永久笔记就像给别人写作一样,要求完整性和规范性。我们可以把永久笔记想象成一个集装箱,你随时都可以把它安放到其他适合的地方,而不需要再做大的内部修改。另外,永久笔记也需要尽量简短,它的可复用性才会更高。完成一条永久笔记后,我们就可以把它存入卡片盒里了。
要让卡片盒里众多的永久笔记产生“化学反应”,我们还要给它们添加合适的标签或关键词。另外,我们还要给相关的永久笔记建立链接,必要的时候,要在旁边添加引用说明。这样一来,笔记卡片网格系统就算初步完成了。
(四)项目笔记是写作的最终成果展示
我们记闪念笔记,写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都是为了完成项目笔记做准备。它是我们思想的最终成果,是结构性的文章或著作,也是价值的体现。项目笔记的结构建立在永久笔记灵活的模块基础上,链接和思想的融合是关键。
结语:
《卡片笔记写作法》给我们介绍的不只是一种写作方法,更是一套有关学习的思维体系。
上学时,老师常常给我们一个框框,只要我们把框框里面的知识背会了,基本就能考个不错的成绩。但是工作以后,我们又经常感觉创意不够。我们被过去的那些框框束缚住了思维,与具有洞见的思想和卓越的成就渐行渐远。
所以,当我遇见《卡片笔记写作法》后,我内心的触动非常大,甚至可以说这本书颠覆了我对写作的认知。以前的写作,没灵感和少素材是常有的事,如同挤牙膏的写作更是让我心里窝火。而这本书出现得正是时候,它帮我解决了太多写作上的困扰,让我感觉如获至宝。
如果我们还想要更深入地理解这套写作方法,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等到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做了一段时间的笔记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这本书,应该会领悟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如果你也想成为写作路上的长期主义者,建议你也把这本书找来看看。如果能用好它,你为梦想扬帆远航时,就多了一个动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