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ktTV9rTjKeA0OgpW09ofQ
文章的核心观点:一个人养成抱怨的习惯,往往是由于缺乏清晰的目标。当一个人有明确的目标时,就会沉浸在追逐梦想的过程当中,虽然困难重重,但因为享受奋斗带来的快感和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就感,心流激荡,就无暇抱怨,意识雷达只搜寻每一个靠近目标的细节。
分论点1:抱怨的人其“怨气”大多来源于内心某种“不公”的感觉。过于强调绝对公平的人,因此产生的抱怨,这其实是对自己懒惰与无能的愤怒,将不公的因素夸大为自己不努力、不作为的借口和托词。
分论点2:爱抱怨的人是一种矛盾体,一方面在思想上过度依赖,在行为上表现为持续地拖延,在这种矛盾的落差中形成能量耗散。
分论点3: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精力用于抱怨就是在将能量泄漏,而缺乏能量用于实现目标上。
分论点4:一个人如果有清晰的目标,他的意识雷达就会就会将当下的每个细节都与目标紧密相连。
举一反三:整篇文章的四个分论点是一个并列关系,抱怨与不公,抱怨与行动,抱怨与精力,抱怨与目标的关系,作者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让读者看清抱怨的本质,同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目标。
吴伯凡老师一直是自己非常敬仰的学者,读了他的这篇文章,能把一个非常通俗平常的话题写得极具高极感,比如心理暴力与行动孱弱的矛盾体,意识雷达指向,这些是自己无法启极的高度。但是会从受众群体上做一些调整,用故事写得更通俗易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