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1

读王菡《潘美传》

《潘美传》是由历史学人写的少有的有关潘美的传记,而潘美也是许多潘氏宗谱里的源流人物。然而此书写得过于仓促,错漏较多。本文就此给予探讨。


潘美是北宋名将,辅佐赵匡胤平定天下,建立赵宋皇朝,功勋卓著,卒赠中书令,谥武惠,封郑王。在众多潘氏宗谱中,有不少都是以潘美为始祖的,或者与潘美有关的。

由于小说戏曲中潘美又被丑化成白脸奸臣“潘仁美”,为人们误读,因此还原历史上真正的真实的潘美,是广大潘氏宗亲尤其迫切需要的。史学界还没有什么人专门为此写过潘美专著,现在由历史学人王菡于1995年出版了《潘美传》,无疑是十分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我对王菡知道得不多,只知道她是我国著名的宋史学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李裕民带的研究生。李教授为《潘美传》写了序。据李教授介绍,王菡的祖父是著名学者王永祥(孝鱼),“学问、人品酷似王船山”。王菡写《潘美传》是“继承和发扬家学”。

从《潘美传》看,王菡确实花了很大功夫,收集和阅读了有关潘美的大量史料、书籍,并进行了她自己的甄别和判断。尤其是对潘美的行迹,做了大篇幅的介绍。由于史料上对潘美一生的行迹介绍较多,没有什么争议。但是对于潘美的子女及后裔,王菡在《潘美传》中的介绍,看来比较粗糙,一些结论经不起推敲。

因此我主要针对《潘美传》的第一、第五章,也就是就潘美的先祖、子女及后裔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第一章

1.“潘氏向南迁徙,大约在唐代”(第1页)。这句断语似乎太唐突,太草率了一点。不论是这里的“潘氏”是指潘美世系的,还是通常意义的,向南迁徙绝对不是“大约在唐代”,而应该更早。中国历史上,在唐以前,早就有了几次大规模的南迁,当然也会有包括潘氏的南迁。

2.“北宋末年,部分潘氏(包括潘美一家)迁到浙江,他们由于‘靖康之耻’而护驾南渡”(第1页)。既然是南渡,就是指江南,不要说部分潘氏,就是潘美一家也不是都“迁到浙江”。王菡在同页自己就又修正为“从此定居江南”了。

3.“荥阳在今河南郑州之东”(第1页)。这句把荥阳的方向搞反了,应该在郑州之西。

4.王菡已经注意到不同的宗谱对相关人物有不同的世系表述。如潘濬到潘岳,有说五世的(荥阳潘氏统宗谱),有说十一世的(潘氏世谱图)。甚至“其中各代人名,两部族谱之间,简直没有相同者”。王菡的一段分析还是中肯和有见地的:

“这种情况,在潘美后代各世系的族谱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说明,对族谱的资料,越是远祖的记叙,越需要加以分析判断,由于是追记,所得到的资料乃辗转相传,甚至是口头传授,故出入较大。特别是历史上战乱不息,迁徙的规模之大,也给宗族的完整及宗族族谱的保存,带来许多困难。有时,修族谱的人,总愿将历史上德高望重者列入本支系中,修地方志的人,也总是将有名望者尽量划入本地。这种心情当然可以理解,但在运用这些资料时,就该有一个冷静、客观的分析。”

5.潘美的父亲。《宋史》和《太宗实录》里《潘武惠公美传》记述基本相同的:“潘美,大名人,父璘以膂力应募,隶兵籍,迁军小校,戍常山。以病免,归乡里。”

不同宗谱里,对此又有不一样的记载:

从湖北广水党校潘成忠先生汇总的以潘美为祖先的潘氏宗谱里还有:

父震;

父大震 字天福;

父国荣;

父孝嗣等说。

武进《永宁潘氏宗谱》里说潘美父亲的名字为“潘叔嗣”;

武进东青潘氏宗谱里说:

父潘道,字立之,号静斋;

武进小河潘氏宗谱里说:

父璘,字季道,号立之;

正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以至于潘美的祖父、潘美的婚配,生育子女等情况更加令人眼花缭乱。

这种现象,给研究潘氏宗谱带来了困惑,如何看待和梳理,成了潘美研究者的一道难题。

第五章

1.王菡汇合了《宋史》、《宋会要》及《太宗实录》,认为“潘美当有五子三女”。这是比较一致的意见。潘美还有一个从子(侄子)惟吉。

潘美五子为惟德、惟固、惟正(《太宗实录》里为惟平)、惟清、惟熙。

王菡在“潘美的子侄”里重点写了潘惟吉及潘惟吉的来历

先是引述了宋王巩《随手杂录》,引了一段以后,在“太祖曰:‘与尔为侄’,美遂持归。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后,嘎然而止,还下了结语“这就是潘惟吉,潘夙的父亲”。引言后面恰恰还有“后终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美本无兄弟,其后惟吉,历任供三代止云以美为父而不言祖。余得之於其家人。”这里明明白白说的是:潘惟吉是“潘夙之祖也”,王菡凭什么说成是“潘夙的父亲”呢?在后面《潘美的孙子》一节干脆就说“潘惟吉有子潘夙”了。虽然宋史上说是这个关系,却与王巩所述不符,引文者不能不作分析就如此擅自结论吧。

接着王菡又引了宋人王铚《默记》中的一段,引文出自中华书局1981年版,错漏多达十余处,令人吃惊,不知道是原书的问题,还是王菡引文的问题。我把上海图书馆藏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文渊阁《四库全书》上的原文照录如下,王菡引文漏字用大字补上,原错字用括号标出,标点从王文:

“艺祖初自陈桥推戴入城,周恭帝即衣白襕乘轿子出居天清寺,世宗节名而寺其功德院也。艺祖与诸将同入院内,六宫迎拜。有二小儿总角者,宫人抱之,亦拜,询之,乃世宗二子纪王、阙   (□王)也。顾诸将曰:‘此复何待?’左右即提去。惟潘美在后,以手掐殿柱,低头不语。艺祖云(曰):‘汝以为不可耶?’美对曰:‘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艺祖即命追还,以其一人赐美,美即收之以为子。而艺祖后亦不复问。其后名惟正者,是也。每供三代,惟以美为父,而不及其他。故独此房不与美子孙连名。名夙者,乃其后也。夙为文官,子孙亦然。夙有才,为名帅(师),其英明有自云(也)。”

王菡引两段宋人笔记,就潘美与潘惟吉、潘夙的关系,说了两个问题:

[if !supportLists]1.     [endif]潘惟吉是潘夙的父亲;

[if !supportLists]2.     [endif]潘惟吉是潘美收养的后周柴世宗的一个儿子。

现在就来分析这两个问题。

一。潘惟吉是潘夙的父亲,潘夙与潘美被称为祖孙关系就是一个谬误,如经辨析,潘夙应该是潘惟吉之孙。

《宋史》二五八卷,列传第十七 有《潘美传》

《宋史》三三三卷,列传第九十二有《潘夙传》

《潘美传》云:“惟吉,美从子,累资为天雄军驻泊都监。虽连戚里,能以礼法自饬,扬历中外,人咸称其勤敏云。”

《潘夙传》云:“潘夙,字伯恭,郑王美从孙也。”因为惟吉是潘美从子,潘夙是潘美从孙,就认为潘夙是惟吉之子。

南宋人王称的《东都事略》,该书卷二十七里也是这样的说法“惟吉子夙”。因为王称的父亲王尝曾在南宋绍兴年间做过实录修撰官﹐王称继承父业﹐根据国史﹑实录,还采用了野史的资料﹐写成该书。《东都事略》是王称撰写的纪传体北宋史。它对《宋史》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早在《东都事略》以前,北宋人却不是这样认为的。北宋人王巩在他的《随手杂录》里已经说“后终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也是北宋人王铚的笔记《默记》,关于惟吉与潘夙的关系,也只是说“名夙者乃其后也”。可见北宋人认为潘夙是潘惟吉之孙的,“美从孙”的说法是自南宋后。《宋史》更是在后元末元人所写,可信度是不如北宋的。

 2003年,在河南洛阳孟津县(北邙山),出土了《宋潘承裕及夫人王氏墓志》(见2007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的《河洛墓刻拾零》六七三页)。这是潘夙为他的父母合葬后,由“朝奉郎守国子博士新差知越州山阴县事骑都尉陈舜俞”所撰,为潘夙与潘惟吉及潘美的关系,提供了最有力的实证。 

墓志清清楚楚地表明:

“府君”潘承裕,“以父荫起家,为三班奉职,历霸州兵马监押;温、台、明、越海内都巡检”。

“府君之考惟吉”,“考”即父,表明潘惟吉为潘承裕之父。

“长曰夙”,表明潘夙为潘承裕之长子,亦即潘惟吉之孙。

“府君之叔祖父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郑武惠王美也”,即叔祖父潘美。

潘惟吉是潘美从子,其子是潘承裕;潘夙又是潘承裕之子,所以潘夙应该是潘美之从重孙,而非如宋史所称“从孙”。

另外,从年龄上分析,也可以大致看出来:潘美生于925年;潘惟吉应当在955年左右;潘夙生于1007年(也有说1005年);惟吉与潘夙之间要相差五十年,显然不合常理。实际上潘承裕按墓志,他卒于天圣丁卯(1027)享年四十有三年,推算当生于985年,与潘惟吉相差30年左右,应当是合乎常理的。

再从毗陵益贞堂和惠贻堂《潘氏宗谱》看,也都是以潘夙为惟吉之孙的。

以上辨析,有足够理由说明《宋史》中关于“潘夙,郑王美从孙也”的说法是错的,应该予以纠正:“潘夙,郑王美之从重孙也”。

二.潘惟吉是潘美收养的后周柴世宗的一个儿子,实属似是而非的一个误传。

湖南武冈潘富云先生2006年写过一篇《关于潘美公收养柴世宗儿子柴熙谨的取名及美公子女等问题的初探》(见《潘氏宗亲网》潘美公专题),富云先生汇集了大量有关潘美收养周世宗子的资料。一些宋人笔记(如以上所引《随手杂录》《默记》等)记述了潘美公收养周世宗儿子的事情,情节大同小异,认为潘美收养了周世宗的儿子之事是确实的,并且就确定是其六子纪王熙谨。但是《随手杂录》和《默记》等据此就断言,此人就是潘惟吉(或惟正),实在是牵强附会的。

问题就在于大家忽略了《新五代史》中的一句话“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乾德二年是964年,宋太祖以周世宗子赐潘美是后周显德七年即960年,就是说潘美收养了四年,熙谨就死了。人都早就死了,怎么可能是后来封官袭职的潘惟吉或是潘惟正?

宋人笔记的记述离事件发生一百年左右了,而《新(旧)五代史》要近得多。《旧五代史》由当朝宰相薛居正于开宝六年(973)四月奉诏监修,修成于974年,距以宋代周仅十余年。欧阳修(1007-1072)修的《新五代史》不会不知道《旧五代史》,里面对周世宗子的专门记述,可信度比宋人笔记肯定要高得多。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二列传二宗室:曹王宗让,世宗子,显德六年封。纪王熙谨,世宗子,显德六年封,皇朝乾德二年卒。蕲王熙诲,世宗子,显德六年封。

《新五代史》卷二十《周家人传》第八:

“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皆不知其母为谁氏。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         

六年,北复三关,遇疾,还京师。六月癸未,皇子宗训,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而宗让亦拜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后十日而世宗崩,梁王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宗让更名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皆前未封爵,遂拜熙谨右武卫大将军,封纪王;熙诲左领军卫大将军,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中华书局的《新五代史》,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写的也是“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不知道富云先生是从哪里看到是“熙让卒。熙谨、熙诲不知其所终”的?因为“熙谨”“熙让”一字之差,张冠李戴,结果便南辕北辙了。

当时除恭帝外,世宗还有三个小儿子:曹王熙让、纪王熙谨、蕲王熙诲。

熙谨早死了,那么熙让、熙诲究竟去向哪里了呢?

先看熙让。有《后周曹王柴熙让隐居嵩山》称:

五代后周世宗皇帝,非常重视皇子的文武培养,请大儒王朴兼任教授皇子文化课,请少林武僧任武术教官教授皇子少林拳。特别是五皇子曹王柴熙让最受少林方丈(曾为柴荣皇帝的老师)喜欢。迨宋代周,少林武僧护送曹王柴熙让隐居嵩山,成为少林寺(后周皇家寺院)俗家弟子,到曹王柴熙让(民间称柴明皇为乔峰师傅)长大成人就隐居大周山脚下娶妻生子形成曹家湾(曹王庄),大周山洞林寺后周皇家寺院,大周皇后(小符皇后)在此修行。曹王柴熙让(夫人李氏,李三娘娘侄女)生五男二女,以王号为姓改柴姓曹,宋真宗朝以后多数改回柴姓。就是说熙让隐居嵩山。

再看熙诲,其后人宗谱载,是被“后周工部尚书、荣禄大夫、开国上将军卢琰”抱养了,到了浙江东阳,易姓从卢 。

现在不是很清楚了吗?恭帝的三个弟弟都有了交代:

熙让避居嵩山,改姓曹;

熙谨死于潘美收养后四年;

熙诲随卢琰去了浙江东阳改姓卢。

 其实不论熙让、熙诲去了那里,根据史料,有两点是确认的:

[if !supportLists]1.    [endif]宋太祖以周世宗子赐潘美,这个世宗子就是纪王熙谨;

[if !supportLists]2.    [endif]这个熙谨于皇朝乾德二年死了,死时不会超过十岁,不可能留下什么后代。

有了这两点,足以说明潘美下一代(包括从子惟吉)与周世宗子柴熙谨毫无瓜葛。潘美是收养过柴世宗之子,说潘惟吉是潘美收养的柴世宗子,虽然事出有因,确是查无实据,只能是一个似是而非的一个动人的传说而已。

《潘美的孙子》一节里提到“潘惟熙有子名承规”,而《潘承裕墓志铭》确认潘惟吉子承裕,印证了潘美子惟字辈的后代为承字辈。

《潘皇后小考》一节,王菡是写的很认真,材料丰富,论证严谨的。章怀皇后确是潘美之女,却为八女。《宋史。潘美传》所说“惟熙女即章怀皇后也”,实际上被《宋史。后妃传》所否定了:“真宗章怀潘皇后,大名人,忠武军节度使美第八女”。加上《宋史。张昭允传》等更加座实了这个关系。


《族谱中的潘氏后裔》一节可以探讨的地方就多了。

王菡在此以三部谱分别作了介绍和分析。

一.《敕赐潘许同宗济美谱牒》

 该谱全称是《敕赐余姚潘许同宗济美宝纶堂谱牒》(以下称余姚谱),是谱较为特殊:一是该谱系一世祖就是武惠王潘美,潘美的三个儿子惟固、惟清、惟熙都在此谱有分支;二是惟熙后裔因过继给余姚解元许宗奭(shi),并由元皇帝敕赐潘许同宗;三是此谱据称续修不断,较为完备,王菡《潘美传》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来阐述这部余姚谱,并称“这部宗谱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我根据余姚谱的世系图和世系表仅就惟熙支的十世做了梳理,加了公元纪年,便于对照,整理如下表:

敕赐余姚潘许同宗济美宝纶堂谱牒(1887)   

 世次名表生年生年父岁疑点

一世美字在中,号仲洵,毕公四十一世孙。生后唐同光元年(923),卒淳化二年(991)于真定,享年六十有九,归葬洛阳。配李氏,继配徐氏。生子五:惟德、惟固、惟正、惟清、惟熙,女一册立章怀皇后。923*1

二世惟熙美五子,号太和,官朝散大夫、莊宅副使,终平州刺史。配秦王女,继配王氏,封夫人。生子铎。生兴国二年(977),卒宝元七年(1044),享年六十有八。97754

三世铎惟熙子,官劝农提举使,配  氏,生子模

四世模铎之子,字承规,号崇仪,官阁门袛侯,配崔氏,生子法。生天禧二年(1018),卒元祐八年(1093),享年七十有六。1018*2

五世法模之子,字怀仁,号惠庵,知桂州屯田都部署安抚使。建炎元年(1127)扈从高宗南渡寓临安。配刘氏,生子隆。生至和元年(1054),卒绍兴元年(1131),享年七十有八。105436

六世隆法之子,字克丰,廕官。配  氏,生子通。

七世通隆之子,字景温,号玉京,行玖一,任绍兴府教授、摄府事。始迁姚图表宗谱世次。配张氏,封恭人,生子懋。生政和三年(1113)癸己,卒淳熙四年(1177)丁酉,享年六十有五。1113

八世懋通之子,字茂京,号文兴,行万二。延和县二尹。配吴氏无出,继配王氏,生子二;昭阳、明阳;女一适洋溪许解元宗奭。生绍兴五年(1135),卒祥兴元年(1278),享年七十有一。113522*3

九世昭阳懋之子,字明理,行辛一。任常州府监税。配徐氏,封恭人。生子三:廷直、简直、文直。以简直出继许宗奭。生绍兴二十三年(1153),卒宝祐六年(1258)。葬张家园。115318

明阳懋之次子,行辛二。配陆氏,生子言直。

十世廷直昭阳子,号直庵,行端二,官督理河道。配张氏,生子四:胜一、胜二、胜四、胜五。生宋绍定元年(1228),卒元贞元(应为元贞)元年(1295),享年六十有八,葬黄山。122875*4

简直昭阳次子,号直斋,行端三,出继许宗奭为嗣。官西京运使。疏请同宗,奉旨赐敕,褒美建坊灵星桥东。配丁氏,生子绍德,葬张家园。*5

文直昭阳三子,字秉焕,行端四。官山东东昌府教授。配徐氏,生子二:胜三、寿三。生宋淳祐八年(1248)戊申,卒元天历二年(1329)已己,享年八十有二,葬张家园。124895*6

言直明阳子,行端五,配  氏生子。生淳祐十年(1250),卒大德元年(1297),享年四十有八。1250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看点:

1.潘美的婚配,与别的几种说法不同,首次出现了“配李氏,继配徐氏”,五子及女为章怀皇后则与常见的说法相同。尤其是首次提供了惟熙的生年“生兴国二年(977)”,为否认章怀皇后是“惟熙女”的另一种记述提供了新证(章怀皇后生于968年)。

 但是我们从上表也可以发现以下一些疑点:

*1:潘美的出生年,一般公认为唐同光三年(925),此谱为同光元年,相差二年。

*2:四世潘模,字承规,余姚谱为惟熙之孙,这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说法。而一般都认承规为惟熙子。如钦定四库全书载《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实录》《潘武惠公美传》就是这样说的:“惟熙子承规,今为阁门袛侯”。

*3:八世潘懋,“配吴氏无出,继配王氏,生子二;昭阳、明阳;女一适洋溪许解元宗奭。生绍兴五年(1135)”,而昭阳“生绍兴二十三年(1153)”就是说,懋是18岁时与继配生的昭阳,18岁能与原配结婚几年呢?就知道原配不能生育儿子?

*4、*6:十世廷直,为昭阳长子,“生宋绍定元年(1228)”,其父昭阳应该75岁了,尤其是昭阳三子文直,“生宋淳祐八年(1248)”,昭阳应该95岁了,正常吗?就算按谱载,昭阳活了106岁,也不会在75岁生长子吧。

*5:十世简直,昭阳次子,没有生卒年月,就算昭阳高龄能生,也当生于1228年以后,1248年以前吧。他“出继许宗奭为嗣。官西京运使。疏请同宗,奉旨赐敕,褒美建坊灵星桥东”时在“元至正年间”。经查,元至正年在1341-1368年,这位简直活到那个“年间”要一百多岁了,还能做官吗?还在世吗?

 从余姚谱原序看,在宋乾道八年(1173),“赐进士及第朝散郎史馆侍读”萧国梁作撰,宋景炎二年(1277)美十二世孙燧也有撰,我们无法确认现在看到的世系表的记述,是否是当时留下的。首次提到“潘许同宗,奉旨赐敕”的是十四世孙“修职佐郎行在钦天监五官挈壶正”缉熙,时在明正统三年(1438),而且又经过多次续修,为什么没有人发现其中的疑问?

而且,缉熙是文直的玄孙,他在余姚谱里也没有确切的生卒年,只是笼统地说“思贤次子,生洪武  ,卒正统  享年七十岁”,可供参照的是他的弟弟“思贤三子,生洪武十六年(1383)癸亥七月十五日,卒宣德十年(1436)乙卯正月二十八日享年五十三岁”。缉熙的祖父、曾祖父也没有确切的生卒年。可见,在明正统修谱时,一些记载就已经模糊不清了。其序称“然十四世以上,其详莫究矣”。虽然“非敢弃而忘也”,并且意识到“懼诬而冒焉”“故宁阙之而且信”,还是有一些不能解释的疑问。究竟是当时就有,还是后来产生的,现在不得而知。我们希望余姚潘(许)氏后裔能够探求一下。

这样看来,还能说“这部宗谱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吗?

流传至今的各种宗谱,如同中国历史,历尽苦难,肯定会留下种种伤痕,不管前人如何努力,也难保持原貌,宗谱中有错漏在所难免,后人不必苛求前人。只是我们现在读谱,要有清醒、理智、求实的态度,不能谱云亦云,对宗谱要做客观、历史的分析。同时,尽可能从历史中去探索、求证宗谱的本来面目。

 有意思是是,常州(古毗陵)小河《潘氏宗谱》也说他们是潘惟熙之后裔,余姚谱也载为潘惟熙之后,仅从二谱所载,同为潘惟熙,其后各世都大相径庭。同一个潘惟熙为始迁祖,其后代是不可能有两种世系的,究竟孰是孰非还待论证。

二.毗陵《永宁潘氏宗谱》

王菡所引的是光绪二十年(1894)修的,郑州大学图书馆还藏有民国十六年(1927)修的十八卷十八册。

王菡认为该谱“最具价值的是有一篇朱熹撰写的墓志铭”,并且全文照录。这篇约六百字的文字,与国家图书馆网上的原文对照,错、漏的文字及标点竟有多处。如:

将治窆”为“将‘沾’窆”;

“汲汲应世”为“汲匕应世”;

 “故溯公之达”为“‘胡’溯公之达”;

“公之‘绪余’不可殚述”为“公之‘余绪’不可殚述”;

 “皆隐德弗仕”为“皆‘陆’德弗仕”。

还有,这篇墓志铭是朱熹写的吗?

墓志铭是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乙亥十二月”写的,朱熹这时多大?在哪里?

查《朱熹年表》及《宋人传记资料索引》,朱熹“绍兴十八年进士,主泉州同安簿,孝宗初(1163),召为武学博士,未就”。即朱熹撰写墓志铭时,是年二十六岁,同安县主簿。

墓主潘佸,按谱载为兵部尚书,卒于绍兴二十三年八月,享年七十岁;夫人卒于绍兴二十五年八月初十日。同年十二月十六日“卜壤”“将沾窆”。问题是:

1.一个堂堂兵部尚书家,要请当年还是初出茅庐的一个县衙主簿朱熹撰写墓志铭吗?南宋京都已在浙江临安,可谓冠盖云集,还找不出比朱熹好的?况且,宜兴离福建同安路途遥遥,交通困难,怎会舍近求远?

2.潘佸次子景渭已是近五十岁之人了,其子亦已“成进士”,会向年轻于己二十多岁的人沦为“乞铭者”?

3.古代子女为父母守丧,会在四个月不到,离家远走千里迢迢去“苴经造门”“乞铭”?

4.朱熹在墓志铭落款为“秘阁修撰”就是一个破绽,朱熹当年还是一个县主簿,何来此衔?

今人已经发现在多地多谱上,有冒用朱熹之名撰写谱序或墓志铭了,此处不过是多了一个例证。而王菡还认为此文因朱熹写了墓志铭是“最具价值的”,实在是她过分迷信了名人。

至于墓志铭内容,还是和谱载相符的,毕竟铭文内容是有“状”可依的。       

当然,她也发现了该谱上的一些问题。

三.卫聚贤所见《潘氏世谱图》

王菡也没有见到《潘氏世谱图》,即便是她提到的刊有卫聚贤据此所写的《杨家将考证》的1944年的《说文月刊》,在上海图书馆都是阙失的。因此没有办法对此评论。

很明显,按《潘氏世谱图》所说,与潘美有关的十三世系图也是大相径庭的。

《潘氏世谱图》全谱共四十世,第一世潘濬,十一世为潘岳,四十世已到明代,也即该谱成谱于明代。从三国至晋,不过百年计,已有十世;而晋至明应有千年,竟仅三十世?显见不合常理。我所看到成谱于元代的《陆平潘氏古谱》,潘濬为第十世,潘岳为十二世,虽非直系,只隔二世。而《潘氏世谱图》所说竟隔十世之多!可以查考的他们的生存年代是:潘濬(?-239),潘岳(247-300),可见《潘氏世谱图》所说并不靠谱。尽管王菡认为该谱有诸多名人如朱熹、陆游、文天祥、方回的题字或序,这些题字或序并不一定就是给该谱的,往往也是收集来的。

王菡自己也意识到,其“可靠程度还需要推敲”,只能“以之为参考”。

另外,还要提一个不应该出现的低级错误,在《目录》第4页“潘美世系表”,这里不是“表”,而应该是“图”,即“世系图”。看宗谱,不能“表”“图”不辨的。

总的说来,王菡还是因为看到的潘氏宗谱少了些,难免局限性就大。不像现在的条件,《中国家谱总目》出版了;互联网发达了,可以直接上网查找宗谱;谱牒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广泛而且方便了;民间修谱活动和宗亲组织活跃了,能够看到了潘氏宗谱越来越多了,给研究者提供了当时无法想象的可能和条件。虽然各种宗谱之间的对比和与史料的对比会有种种不同和互相矛盾之处,但是这些宗谱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需要研究者去芜存菁,去伪存真。

我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有关潘美及其后裔的研究会有新的成果的。











�DSq���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230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261评论 2 38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089评论 0 33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42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42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44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2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78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16评论 1 29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76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58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59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3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0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59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8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