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与《陋室铭》
陈群
很小的时候,常常听到大人们在高谈阔论时,颇喜欢引用的一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于是这句话便深深地烙印在记忆中。直到上学后才知道,这句话是唐朝大诗人、杰出思想家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开篇之句。工作后,在一些会议上也常常听到主持人十分文雅地感慨:“今天的会议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自然,我知道这句话也是出自《陋室铭》。由此可见刘禹锡的《陋室铭》影响之深广。
初冬的一天,我终于有机会一了夙愿,来到和县探访了心仪已久的陋室。陋室就在县城里,环境秀美,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令人赏心悦目,如今的陋室是和县政府1986年按原貌重修的,并请诗人臧克家题额,书法家孟繁青重书碑文。初冬的暖阳里,我伫立在陋室前浮想联翩。当年刘禹锡文思泉涌一气呵成地创作完《陋室铭》后,是仰天长啸还是喟然长叹,我想按照刘禹锡当年仕途的坎坷、艰辛,应该是兼而有之。但有一点刘禹锡或许会估计不足,那就是仅仅81字的《陋室铭》古往今来居然那么深广地感染着、启迪着芸芸众生。
所谓苦难出诗人,难道伟大的诗人总要伴随着绵绵苦难而来么,不幸的是对于刘禹锡而言的确如此。应该说刘禹锡仕途的初期还是一帆风顺的,二十刚出头就考中进士,随即先后任太子校书、渭南县主簿、朝廷监察御史。如果就这么一路走下去,也许刘禹锡的一生是平安、顺畅、幸福的,倘若再有一点好运气的话,甚至官可能做得很大,从而荣华富贵、光宗耀祖。然而刘禹锡是一个不甘平淡、平凡的人,从踏上仕途的那一刻起,他的心中就有一个大有作为的抱负,一个矢志不渝追逐的政治革新的梦想,这就注定他的一生要走另外一条路,一条充满坎坷、崎岖、苦难的路。
随后的历史也演绎、印证了这一点。贞元二十一年,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弊政,早已躁动不安、跃跃欲试的刘禹锡,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于是当时已官至屯田员外朗的刘禹锡,义无反顾、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以王叔文、柳宗元等为核心的政治革新的洪流中。不过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刘禹锡对封建政治的错踪复杂、残酷无情却估计不足,没有充足的应对之策,由于宦官、藩镇的百般阻挠、激烈反对,这次政治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多就失败了,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积极参与的刘禹锡自然也好不到那去,被贬为朗州司马。
在刘禹锡的一生中,这次被贬是决定性的,是一个关键的拐点,至少在仕途上刘禹锡走上了一条不归的下坡路,往日的光鲜亮丽、左右逢源甚至沾了点边的飞黄腾达从此一去不复返了,灰暗的漫漫贬谪之路拉开了帷幕。
在和县陋室斗拱飞檐的主室中,有一尊刘禹锡雕像,在这个暖洋洋的初冬的午后,陋室里游人稀少,在四围的宁静、安谧中,我久久地注视着这尊雕像,在他沧桑的脸上,尤其是他深邃的眸子里,我仿佛清晰地看到了那份冤屈、疲惫和执着、不屈。
随后刘禹锡的人生际遇,正应了那句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仕途的失意,却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刘禹锡在和州任上多次游历采石矶,并写出了才华横溢的精彩诗篇,如著名的《晚泊牛渚》、《望夫石》、《望夫山》等。当然诗为心声,这些诗也不例外地直接或间接地传达了刘禹锡的所思所想。《晚泊牛渚》借景抒情,表达了壮志未酬,只能无奈地寄情山水的凄凉心境。而在《望夫石》、《望夫山》中更是借一个“望”字承载、寄托了在永贞革新失败后,政治上备受打压长流远州,思念京城的强烈情怀,委婉、含蓄地道出了自己坚贞不渝的革新志向、理想。
刘禹锡用自己的勤奋和卓越的文学才华,成就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但也因为他的创作和其人生际遇紧密相联,常常不经意地宣泄自己的仕途悲欢、认知,这也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其实在仕途上刘禹锡也是有东山再起的机会的,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曾奉召回京,但回京后不久就写出了:“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样影射新得势权贵的诗句,从而再次被贬出京师。一个文人的执着和坚持,注定了刘禹锡一生的命运,这是一个文人的骄傲,也是一个文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