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诗人中,他是一个“另类”。
年少成名,位极人臣,仕途光明,一时风光无限好。
人到中年,被逐京城,颠沛流离,历尽沧桑志不移。
为生活,忍辱负重,砥砺前行,
为朋友,两肋插刀,一诺千金,
为尊严,铮铮傲骨,不卑不亢,
为自由,豁达洒脱,义无反顾。|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不愿意随波逐流,不屑与蝇营狗苟之人为伍。
在他眼里,尊严和自由比生命更重要,所以他百折不挠,铸就了一身傲骨。
二十一岁金榜题名,他就是那个“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才子。
中年贬谪,重召入京,他戏谑“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得罪新贵,再遭放逐。
十四年后,再回长安,旧事重提,“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我意志不屈,你奈我何?
二十三年,浪子生涯,仍然高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矢志不渝,积极乐观,从未放弃理想。
年逾花甲,不忘初心,依然唱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在现实和理想之间,他倔强的走着,面对打压和迫害,不妥协不退让,屡遭贬谪,像一位斗士,矢志如一。
他就是朝堂上的一股清流,也是大家眼中的一个“异数”。
但他却唱出那个时代最强的音符,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活出来自己的骨气。
他就是有着“诗豪”美誉的——诗人刘禹锡
01年少成名
刘禹锡(公元772年-公元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其父刘绪为避安史之乱,举家南迁,刘禹锡就出生在人杰地灵的江南嘉兴。
战乱中,举家南迁,家境必是殷实,非富即贵,饱读诗书应是理所当然。
和刘备一样,他亦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由汉至唐,虽过八百年,贵族遗风犹存。
据记载,寓居嘉兴时,就跟着父亲,经常去吴兴拜访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
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勤奋刻苦,少年时代的刘禹锡,就已经才学过人。
唐朝时期重视科举,读书人以科举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为人生目标,少时的刘禹锡自不例外。
公元790年,年仅十九岁的刘禹锡在洛阳、长安学习,此时的他,天赋显露,声名传京城。
公元793年,和好友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升到吏部取士科,官拜太子校书。
20多岁的他,仕途看起来一片光明,就是那个“春风得意,看尽长安花”的少年。
公元802年,又升到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也在御史台任职,三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结为好友,成就大唐时期的一段佳话。
刚过而立之年,就已经行走在了权利的最高层。
如果说,此时的刘禹锡一帆风顺的话,中国历史上就少了一个铮铮傲骨的诗人。
血气方刚、宁折不弯、又不愿随波逐流,毫无政治经验,就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盯上了。
他们想,怎么能让你“小人得志”,他们等的就是一个机会。
君子坦荡荡,怎奈小人常戚戚。
站在人生巅峰的刘禹锡,还在想着怎样实现政治抱负的时候,体会到了从高高山顶摔下来的感觉。
02命运转折
公元805年,唐顺宗继位。
新官上任都想点“三把火”,何况一国之君,唐顺宗本就是一个有想法的皇帝,他也想证明自己。
但此时的大唐,早已不是那个盛世,安史之乱以后,天下表面虽太平,但外有藩镇割据,内部宦官专权,内忧外患之下,皇帝也处处受制,想要打破固有的利益,谈何容易!
此时的刘禹锡33岁,满腔热血,在积极为革新奔走。此时的刘禹锡,想着通过革新,再造一个大唐盛世。
一个支持的领导,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改革就这样展开了。
唐肃宗以王叔文、王伾为首,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为主将,进行政治改革。
改革,就没有一帆风顺过,改革,总会有人倒霉,流血、掉脑袋的事情也难免,这就是代价。
结果再一次验证了历史的走势,皇帝被迫退位,为首的王叔文被赐死,王伾死于被贬之所。
支持变革、参与变革的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位主要官员,全部贬谪到南部蛮荒之地。
这就是历史上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先贬连州刺史(今广东清远),后又加贬司马,等待他的,将是漫漫贬谪之途。
03郎州十年
公元805年,刘禹锡和妻子薛氏带着年逾古稀的母亲,踏上贬谪之路。
轰轰烈烈的革新运动,以这样的方式收场,刘禹锡虽心有不甘,但徒增无奈。
自己被放逐也认了,家人跟着自己受到牵连,七十多岁的老母亲,也因为儿子的事情,奔波千里。
出行不久,一纸诏书,由连州司马改任郎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比起连州,郎州也好不到哪里去。
历经安史之乱,沿江两岸,很多地方十室九空,没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美景。
看到的是芦蒿满天,豺狼出没,一番破败不堪、生灵涂炭之象。
司马本只是州府刺史的助手,官阶低微,又无实权,何况作为贬谪之人,有怎会受到特别照顾。
刘禹锡来到以后,郎州地方官连最基本的住所都没有安排,一家人暂时只能借住在府衙。
一切要从头开始,刘禹锡自食其力,盖了几间茅草屋,江南梅雨之地,房舍阴暗潮湿,但至少有了一个自己的家。
虽是贬谪之身,但刘禹锡意志从未消沉,没有自暴自弃,依然是那个为国为民的革新家。
自古以来,文人和政治结缘,就是一个矛盾的组合,文人多怀有鸿鹄之志,想通过政治来实现平步青云,但结果,往往多是四处碰壁。
而一旦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又将满腹牢骚、怀才不遇的情绪通过文章发泄出来,反而成就了一段段的经典。
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走上仕途。转眼间,贬谪千里,从万人追捧到落魄而走,落差是何其大,梦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很多时候,文人成全了政治,政治成全了文人,而刘禹锡就在这郎州,实现了从政治家到诗人的一个华丽转身。
大唐,从此多了一个怀才不遇的政治家,更多了一个千年不朽的诗人。
郎州十年,远离权利中心,虽有万千抱负,却也只能一声叹息,朝堂之上,顽固派掌权,想要重新被启用,谈何容易。
天不遂人愿,祸亦不单行,妻子薛氏突然病故,留下了三个孩子,大的七岁,最小的才一岁。
自己真的要老死郎州吗?
刘禹锡不甘心,想到自己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想到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他需要站着。
他怎会向命运低头,在他的字典里就没有放弃、没有低头。
很多人认为他在屡遭打击下,会一蹶不振,从此心灰意冷。
但一首《秋词》横空出世,让人看到,那个一身傲骨的刘禹锡一直都在。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楚人宋玉《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秋天,就和悲凉挂上钩了。
悲,成了秋的一种色调,悲,成了秋的一种情绪,愁,就成了心上的秋。
那些文人士大夫在遭受打击后,多以悲秋来宣泄失意之情,但此诗却一改旧调,唱出了新声。
晴空万里,一只白鹤排云直上,直冲云霄,让人感到奋发向上,豪情万丈,虽遭贬谪,依旧旷达乐观。
尽管此时的刘禹锡,遭到命运的不公,但诗中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豁达洒脱的情怀。
写景写意独树一帜,把自己矢志不移的傲骨,“鲲鹏展翅”的远大志向,表现的淋漓尽致。
看吧,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刘禹锡向世人宣告,他依然倔强的站着,这是一种高扬的气概,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操。
04重回长安
十年一觉郎州梦,人间已是三重天。
刘禹锡这一贬就是十年,此时的他,已经四十四岁,青丝已经变华发。
十年的时间足够改变一个人,也足够毁灭一个人。十年的贬谪生涯,却没让他磨去岁月的棱角,反而愈发弥坚。
十年里,面对民生疾苦奔走,忧国忧民之心,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得意而改变。
得失之间,他坦然面对,这份豁达又岂是常人所能做到的。
公元814年,在郎州已经十年的刘禹锡奉旨入京,一同接到诏书的还有好友柳宗元等当年被放逐之人。
回京预示着朝廷要启用这些人,天性乐观的刘禹锡也是这样想的。
想到重回长安,能再拾未竟的事业,心中信心满满。
情之所至,忍不住赋诗一首:
雷雨江山起卧龙,武陵樵客蹑仙踪。
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
他以卧龙自居,想要干出一番惊天伟业,看得出,十年的时间,抱负仍在,傲骨犹存。十年楚水枫林下的艰难困苦,都已经过来了,还有什么能够阻挡一颗滚烫的心。
然而,现实又给了他当头一棒,在京等待召用期间,他看到,上至王孙权贵,下到泛泛小吏,尽是一些蝇营狗苟、趋炎附势之辈。
虽被贬十年,但嫉恶如仇的性格未曾变,一身正气的傲骨不曾丢。
一日,和好友柳宗元去玄都观赏花,终于忍不住赋诗一首: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借桃花讽权贵,连带捎着皇帝,这些被提拔的权贵,基本是宪宗皇帝在永贞革新后栽培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来对这些革新人物再度召回,朝堂上下就意见不一,这下保守派终于抓住了把柄。
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些人又岂会错过。
此诗呈到宪宗面前,各种曲解,煽风点火,添油加醋。
皇上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尊严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为刘禹锡刺痛了他的深处。
想当初,宪宗以逼宫方式登上皇位,后害死自己父亲,为了打压革新派,巩固自己的统治,提拔了大批新贵。
本来就对革新派抱着芥蒂的皇帝,怎能不恼火。
好一个刘禹锡,召你回来,不但不感恩,还来讽刺打击,朝廷怎能容得下你。
也不顾朝令夕改了,一纸诏书贬到播州,其他革新旧臣,在长安还没有坐热乎板凳,又踏上了贬谪之旅。
这是要把刘禹锡往死里整呀!
05告别好友
播州(今贵州遵义)离京千里,崇山峻岭,路途艰难,乃是不毛之地,户不过千,根本就非人所居之地。
上有八旬老母,下有三个年幼孩子,这一去可谓凶多吉少。
好友柳宗元虽一同被贬,但心疼刘禹锡,要求“以柳易播”,替代刘禹锡到播州,患难之间见真情。
朝中正直之士积极奔走,特别是御史中丞裴度在皇帝面前积极为其争取,最后改判连州(今广东清远)刺史。
连州、播州,路程虽相差不远,但经济、文化却是天壤之别。
不管怎样,再度被贬是跑不了了。
好友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他们从长安出发,有一段路程可以结伴而行。
公元815年3月,刘禹锡再一次踏上贬谪之路,此时,玄都观的桃花开得依旧灿烂。
刘禹锡昂着头走出长安,他要让那些人看到,他是打不倒的,他要让有志之士看到,这个国家还有希望。
他不是不知道后果,是因为他不屑。
虽千万人吾往矣,刘禹锡能做到。
从长安出发,一路跋山涉水,不觉来到衡阳,与君千里,终有一别。从此以后,就要各奔前程,天下虽大,不知何日再见。
离别之际,柳宗元想到前程未知,想到刘禹锡不服输的性格,又不禁为他担心。
遂作诗一首: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十年贬谪生涯,身心俱疲,今召而复贬,放逐岭外,实在是无比悲愤,令人心寒。
诗中还含有规劝之意,字字句句满含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往事历历在目,刘禹锡又怎会不明白朋友的一片苦心,不由得悲从心生: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渐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你的痛就是我的痛,这些年的患难之情,我怎能不明白你的心,当年金榜题名时,哪料事事如此艰。
柳宗元想到这些年,聚少离多,实在不舍。
心中不由感慨: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是啊,如若不被国事累,当做邻家一老翁,你我一壶老酒,吟诗作赋,该是何等逍遥。
听到柳宗元的真情流露,刘禹锡思绪万千,想起年少相识到相知,一路风风雨雨走来: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歧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世,黄发相看万事休。
兄弟所想,亦是我想,无奈心念苍生,又怎能为一己之私,而忘初心。
当年的满腔热血,早已化作无尽的期盼。
临别之际,有千言万语,既为前程担忧,又对来日相见充满期待。
句句发自肺腑,字字饱含深情,几十年的仕宦浮沉,从年轻气盛到饱经沧桑。
柳宗元深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信书诚自误,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湘别,何年休汝归?
何止柳宗元这样想,刘禹锡又何尝不是。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
会待休车骑,相随出罻罗。
两人一吟一诵,情真意切。
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成千古佳话,而今天,两人以诗互诉衷肠。
这是两个男人之间的表白!
两人谁也未曾想到,此地一别,竟成永诀,从此再无相见之日。
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如果他看到此情此景,肯定会说:“交友当交柳子厚”。
柳宗元对于刘禹锡永远是一个绕不开的人,两人从十九相识,一同进入仕途,一同参加革新,一同被贬,一同召回,再一同被贬谪,两人可谓惺惺相惜。
公元819年,刘禹锡母亲去世,携母灵柩回洛阳为母亲守丧,途经衡阳,接到柳宗元去世的噩耗,悲疼欲绝,饱含血泪写下了《祭柳员外文》,追溯两人二十五年的友谊。
柳宗元死后,一双遗孤由刘禹锡抚养成人。他留下的大量文稿,刘禹锡花了三年的时间,增删削减,费劲心血,编订成册《柳河东集》。
有朋如此,夫复何求!
06晚年漂泊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刘禹锡锋芒收敛了许多,但是他却没有向现实妥协。
既然远离朝堂,那就做好地方的事情,在连州他考察吏治、亲力亲为。
连州处于岭南之地,少数民族多,刘禹锡在任刺史期间,积极恢复民族关系,发展当地经济文化。
虽远离朝廷,但他时时牵挂着朝廷。
而他那个朝廷,俨然成了宦官和朝臣争斗的场所,皇帝成了摆设。
终于,在公元820年,皇帝成为了斗争的牺牲品,宪宗被杀,穆宗继位。
奸佞当道,皇帝昏庸无能,朝局动荡,世风日下。
身在洛阳服丧的刘禹锡,却一心渴望复出,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哪怕朝廷让他一次次的失望,但他从来不曾放弃。
面对逆境,他遵从自己的内心,依然保留着万丈豪气,不卑不亢。
他有他的格局,他知道什么是大是大非,什么是他想要的。
公元821年,刘禹锡出任夔州(今四川重庆一带)刺史。
夔州是《竹枝词》的故乡,处理政务的同时,他创作《竹枝词》,刘禹锡创作的《竹枝词》十一首,篇篇都是佳作。
其中又以爱情诗最受欢迎。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题材的诗,有景有喻,多情总被无情扰。
如同自己的境遇一样,一心为民,却不被朝廷所用,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看似写景,实乃写情,写出来少女含蓄的爱。
友情、爱情、家国情,谁又能明白此时的刘禹锡,万丈豪情,面对此情此景,化作一声叹息。
贬谪生涯,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创作,而他的诗,在这一时期,逐渐走向成熟。
公元824年,一纸诏书,刘禹锡又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贬谪之人,又怎会受人待见,不过是“虎落平阳被犬欺,龙游浅水遭虾戏”。
当时的和州知县,按理本是刘禹锡的下属,但对刘禹锡却三番五次的刁难。
刺史又怎样?强龙不压地头蛇,来到和州就听我的,城南门外临江边,三间小房算客气。
此时的刘禹锡哪里还会计较这些,面临大江,江面白帆点点,心旷神怡: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策知县一听,心想,本想给你个下马威,你倒好,吟诗作赋来了,江边别待了,河边两间草屋待着去。
德胜河边,山清水秀,刘禹锡更是怡然自得,挥笔而书: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听闻后,更加恼怒,这次把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破旧小屋,一桌、一椅、一张床,看你还能有多狂。
刘禹锡没有计较,把破屋修葺一番,美其名曰:陋室
就这样,一首千古名篇《陋室铭》,就在策知县的屡屡刁难下诞生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不与你争,不与你较,豁达洒脱的活着。
这是一份发自内心的乐观,名与利此时在他看来都是身外物。
07再踏征程
公元826年,刘禹锡接到诏书,让他回洛阳等候任用,途经扬州,和因病回洛阳的白居易不期而遇。
多年未见的老友,把酒言欢,情到深处,白居易感慨两人的遭遇,提笔作诗一首: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白居易这是在为刘禹锡鸣不平,也是在为自己鸣不平,抱怨怀才不遇的同时,又在感叹,命运让人无可奈何。
二十三年,真的失去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二十三年,真的会让人意志消沉下去的,
二十三年,我的青春,我的理想今何在。
刘禹锡却是这样回答白居易: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是啊,这些年,历经千辛万苦,但算得了什么呢?
他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在感慨自己的伤往过去,又表现出一种奋发向上的乐观精神。
白居易一直奉行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刘禹锡不管何时,一直心忧天下。
就这样,两人一唱一和,结伴而行。
途经金陵,刘禹锡写下了《金陵五题》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其中《石头城》和《乌衣巷》这两首,成为咏怀古迹中不朽的经典。
哪里有什么不朽,不朽的是精神,是一种不屈不挠,屡败屡战的精神。
他就是一名斗士,如果说回到长安以后的刘禹锡认命的话,他就不是那个一身傲骨的刘禹锡了。
老了老了,性子也该收收了吧,可他偏不,年少的时候,他不怕,现在更不怕这些蝇营狗苟。
于是乎,绝不屈服的性格,又让他重蹈覆辙。
公元828年,刘禹锡再次来到玄都观,当面的盛景已不在。
是啊,二十多年的漂泊不定,历经沧桑,连皇帝都换好几个了,当年盛景已不在。
他触景生情,写下: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离骚》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尊严、自由就是我所爱,即使为他献出生命,我亦无怨无悔。
十四年前因我写诗被贬,十四年后我又回来了,赋诗明志,我就是不屈服,我就是不妥协。
吃一堑,长一智,那得看对什么人说,面对这些蝇营狗苟之辈,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我就是要告诉你们,有本事,放马过来!
再回长安,因为倔强的性格,刘禹锡依然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08矢志不移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朝廷,早已经不是当初要为之奋斗的朝廷了。
已经变成了党争的工具,正直的人受到排挤、冷落,趋炎附势之人,受到重用、提拔。
朝廷不是那个朝廷了,但百姓还是那个百姓。
只要一息尚存,他就要战斗不止。
回想半生,从永贞革新开始,身边的挚友一个一个离他而去,从王叔文,到柳宗元,再到韩愈。
坚持的,早已经看透了这宦海沉浮,白居易、裴度等已经产生了归隐的想法。
唯有刘禹锡,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希望有朝一日再展报国宏愿。
朝中朋党专权,宦官嚣张,政局险象环生,积重难返,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白居易洛阳闲赋,开始了颐养天年的日子。
但刘禹锡却不一样,在他写给白居易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好一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
不消极,不悲观,这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正如他在《自传》中,为自己写的铭文:
不夭不贱,天之祺兮。
重屯累厄,数之奇兮。
天与所长,不使施兮。
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寝于北牖,尽所期兮。
葬近大墓,如生时兮。
魂无不之,庸讵知兮。
为才能无法施展而遗憾,为做人问心无愧而骄傲,但他坚持自己的理想矢志不移。
终其一生,他也没有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又能怎样?
他却活的有滋有味,活出了自己的乐趣,活出了自己的境界。
很多人活着活着就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那是因为活成了别人希望的样子。
但刘禹锡不一样,他年少成名,出走半生,却从来不改初衷,晚年归来,豁达乐观,少年心性从未改。
一个有追求,有梦想的人,他的灵魂该是多么有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