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
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作出主张的思考。而我国的“批判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是同推进“素质教育”的方针格格不入的,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倘若离开了“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将是一句空话。
批判性思维作为美国的教育目标,已经有一段相当长的历史。
美国批判性思维研究的特征是,作为国家的教育目标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展开了多种领域的研究。不过,迄今为止采用了种种方法开展的实践,大致说来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作为批判性思维的要素抽出必要的技能,然后直接的教授这些技能,另一种是注重批判性思维伴随着性格,情感,信念之类的情意性侧面,同技能的教授一起加以实施的方法。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性批评中心”所长包尔依据心智结构的分类,整理出批判思维的概念,他首先区分了“无批判性的人”和“批判性的人”之间的区分。他还根据“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区分“批判性的人”。
二、对话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一)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前提
保尔指出,当今美国进行的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大部分是弱势批判性思维教学。这种教学存在如下三个典型:进行个人及社会生活中批判性思维之重要性的一般说明,使学生认识偏见与非合理的社会问题;讨论主张的见解于与不主张的间接的差异,在学生并考察与语脉与背景的情形下验证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评价主张;发现决策上的且可能纠正的小错误,探索形式的、非形式的错误。
(二)对话型、辩证性思维与“提问”
保尔认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知识是“惰性知识”。这种知识是我们所拥有的,逻辑相关但不能运用的知识。他强调,对话性及辩证性的思维是活跃的知识、重建概念的方法。保尔指出,学校教育中的“对话性思维”具有两层意义。一是学生操作多重逻辑的课题。二是发现无批判的拥有观念与信念并求重建。
(三)强势批判性思维的教学
批判性思维不是真空中培养的。保尔归纳了四个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心智特征的教育方法:第一,为学生提供他们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第二引出学生不同观点,并使之理解。第三,指出证据和依据。第四,确保探讨课题的时间。
三、新型“教学文化”的创造
课堂教学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意识到与否,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思维型教学文化”,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思维文化”。这种“思维文化”具有六个要素:思维语言——具体的术语概念,提供交流的手段,鼓励高层次的思维;思维倾向——-指思维方式,鼓励高层次的思维的敏感性能力和意向;思维控制——学生反思的方式和控制自己思维过程的方式;策略精神——鼓励学生建构和运用思维策略的态度;高层次知识——超越事实信息,关注知识的如何创造、问题是如何解决、证据是如何收集的;转换——从一种情境转向另一种情境的过程中关注的知识和策略的联系,更广泛地运用知识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