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有百种,方有几千,学中医者有从方剂入手,有从中药入手,有从经络入手,有从基础理论入手。初学者,信心百倍,言天下无病可治,随着时间转移,相信每个中医人都有过迷惘,那种面对病人的茫然无措,总结分析学习中医的各种人群。有自学中医者,这种人大多因家人或朋友长期生病,体质虚弱,而找不到好的治疗方法而发奋学习的;有学校毕业的这类人群,经过系统的学院学习,而刚入中医之门,对于临床用药不是得心应手;有拜师学习者,老师的思路决定学生的出路,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个人认为不管哪种中医学者,想快速步入中医临床大多需要有人指路,才能快速进入中医之门,不会束手无策。
曾经跟我学习的一名中医本科毕业生,在跟诊当中,我提问的很多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就是不能独立接诊病人,我多次鼓励,始终不能成功。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不会开方用药”,我真不敢想象五年的中医教育竟然培养不出一个开方用药的大夫。中医熟、方剂会、理论懂,为什么不会开方呢?为此我给她讲了一下我本人对开方用药的理解,她听后豁然开朗,大体内容如下:
开方用药并不难,常要熟读药性赋,记住十多个常用方。伤寒六经需辨清,疑难不忘小柴胡,引经药物偶尔用,不好辩时用体质。详细来讲,每个初学中医者,每日应熟读药性赋,一次次的读,一次次的思考,一日一月的坚持,三到五年必出成果。方剂有数千上万,而习惯运用不过几十方。万病不离气血津液,气病四君;血病四物;体液不化聚痰饮;食者为痰,平胃散;饮者为痰,二陈汤。那么大部分疾病用君子汤、四物汤、平为散与二陈汤为纲,加减灵活运用。纵观方剂,以上四方加减变换也最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对于不是气血病,也不是饮食病者的疑难病,可运用小柴胡汤治疗。伤寒六经的方剂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太阳病分经腑证,表虚桂枝实麻黄,蓄水五苓血桃承;少阳病证小柴胡;阳明经证用白虎;腑证不忘三承气;太阴满泻理中汤;少阴病分寒、热化,四逆、黄连阿胶汤;食则吐蛔厥阴病,下利不止乌梅汤。常用方剂十多个,效果不好时加入引经药与主症药,如头痛川芎,腹痛白芍,肢痛羌活等。大多中医都会运用自如,还有一些技巧可以运用体质辩证,体质分阴阳虚、气血虚、痰湿与血瘀,以上方剂加减运用,对号入座,实为初学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