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一个文章,关于“深度思考”,指穿过表面现象,把握事物核心本质的思维活动。这算是最近的一个流行词,大约是人们正在丧失这种能力,一个词语的流行,背后的意义往往是缺失。就像没有人关心普通人的生活,但是《keeping up with the kardashians》播出多年,依然能够取得不俗的收视成绩。
“深度思考”被频繁提及,恰恰反映了我们已经鲜少思考,或者只是浅思考。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透过手机看到了大千世界,也剥夺了我们的思考能力。有什么不会,百度搜狗一下,再不行,求助万能的朋友圈,或者是万能的知友,在线等,挺急的。机器语言已经代替了思考,搜索结果似乎来的更为广泛,也更为精确。那我们真的就不需要深度思考了吗?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背后都有驱动因素,可能是兴趣,可能是利益,那能不能以某种因素来驱动我们的深度思考呢。
我们这期的私塾学员从5月15日入学,已经学习了两个半月,阅读了快十本书,我每次都想着看完一定要写点什么,然而某些灵感总是一闪而过,恩,下周开始写,就这样一直拖下来了。直到本周,班长说每个人都必须交,并且要点评相邻的两个人的文章,如果我不交,就会牵连到我前后的两位同学,这算是一种强制性要求。算是外界压力驱动,为什么自我激励的机制没有外界压力驱动来得有效呢?如果自我意识的作用要小于外界因素,那是不是代表我们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低了呢?
互联网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我们不再深度思考,当我们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会不会逐渐对自己再无要求。突然让我想起了tittytainment战略,如果注定要用娱乐来使百分之八十的人不再上进,失去深度思考能力或许就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