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艺术之品评
饮茶一事,在国人除蒙藏及关外同胞因聚居处欠缺蔬菜,将茶当为蔬菜充日常不可或缺之饮料外,南方人则多视饮茶为生活中的一种艺术。艺术品茶之考究,以闽南云霄、诏安、漳浦、东山、厦门数县为最,亦可称之为冠绝八闽,说甲天下实不言之过分。云、浦、诏、东诸县居民多喜武夷岩茶,今言岩茶之品评,可引此为以艺术观点品评岩茶之代表,爰述之于后:
上述数县居民,通常品茶所用器具,一则有玉书碨,二为潮汕烘炉,三为孟臣罐,四为若深瓯。玉书茶碨,形扁而瓷薄,色赭而声铿,容水量约四两。水一开,碨盖一开一阖,卜卜有声,具天然之节奏,似唤人泡茶者。汕头烘炉,多取其最小者,通风玲珑,炉火多用杂木硬炭。考究者,更用甘蔗渣或橄榄子燃之,以求炉火纯青,其水倍热。有谓用甘蔗渣煎水,泡茶茶汤可较甘芬,此无科学之实验,是否事实,当待研究。孟臣罐多采用江苏宜兴所产者,系紫泥制成,色以朱为贵,容水约两许。若深瓯为白而现口之小瓷杯,杯沿绘画有蓝色花纹,杯底有“若深珍藏”四字,其货价值甚高。或用纯白定瓯(即昔河北定县所产),其价稍逊于若深瓯。近都改用北瓯,此为江西特制,专销闽南各县,大小与若深、白定相等,而价稍廉。上述四物,俗称四宝,四宝即备,则艺术之品评可以举行矣。此外如茶盘、茶垫亦甚考究自不待言。
品茶之精者,多为知识界或有闲阶级。当二、三知己,促膝谈心,围坐几前,四宝即陈,相与品茗取乐。主其事者,须先取洁净之甘泉,涤洗茶具,候茶碨水开,即取开水先烫孟臣之罐、若深之瓯,继即入茶于罐中,茶量约为罐容量之六、七分,即冲入开水。水冲满罐口,即持罐盖刮去口上泡沫,然后加盖。遂即以中指托瓯脚,拇指按瓯边,将杯放入另一盛开水大瓯中,将杯于开水中转动烫热,琅铛琅铛之声,颇足悦耳怡情,但时间不能过一分钟,即须持孟臣罐,尽倒茶于瓯中。倒茶时,茶汤应力求各杯浓淡平均,普通一罐配以四杯水量。茶斟后参与品茶者,各以拇指及食指按瓯边,中指托瓯脚,徐徐斜饮。饮时辄持杯从鼻前闻过耳边,以鉴赏茶香,凡清香甘滑者为上;反之,野味苦涩为下品。品茶之精者,多能就茶浆中辨别茶之种类以及所产之山别。时则说长话短、尽情吟味,是以有若干外人所难了解之品茶术语,例如“山骨”、“嘴底”、“喉韵”等。精于品茶者,又称为“茶仙”。小康之家,多茗客围坐,镇日未熄炉火,间亦闻曾因奢茶而破产者,岩茶品评艺术性之浓密,可以想见。
【妞注】
品茶到底是不是艺术,我觉得艺术的范畴过于宽泛,引发艺术的原因也千变万化,一而概括之是艺术有点过于笼统,不敢苟同。梵高是艺术家,梵高的画儿算艺术品。但不能说每一个临摹梵高的人都是艺术家,临摹品都是艺术品。所以我把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了了分明 。
藏蒙人、边疆人的茶:北地边疆多不产茶,茶流动到那里多因当地人饮食欠缺蔬菜地处边远,茶对于他们来说相当于蔬菜,用来帮助消化每天摄取的牛羊肉类。
南方人喝茶:南方许多地方都是鱼米之乡,多产茶,尤其闽南闽北地区,所以以闽南闽北喝茶最为考究。如原文二段所示喝法大多如此。用甘蔗渣煮水泡茶如何,我也没有试验过。但我用马蹄水试过,马蹄收拾干净了后用炭火炖到容器水的一半后用来泡茶,马蹄里的甜可以融合在茶中,也有一番滋味。而文中所说瓷杯,多为德化或者景德镇制作。这是有地利之便的组合,德化就在福建省境内,江西与福建相连。江西的水路一直通到武夷山,所以南方人喝茶的考究多占据了地利之便,加上其头脑灵活善于行商,可以加速周边商品流通。
和尚喝的茶: 僧人所在的寺庙如果有庙产的话,庙产的茶僧人自己做作,一部分作为日常饮用另一部分则用来结缘来寺庙进香的香客。和尚喝茶应该是不挑剔的,但因为和尚是由大千世界的众生剃度出家的,其精神修为层次也不同。见过不同的出家人,在喝茶这件事儿上的境界也参差不齐。我觉得还是不要把禅的流动精神带到茶里,捏合一起说“禅茶一味”比较客观。
军人喝的茶: 如同酒,是为饮。也有下班之余当作放松。就像日本的武士道跟茶道的关系,只是现在随着武士阶层的消逝,茶道修习者多为女性,这样的茶道容易堕入物欲的深渊。
以上几种罗列,我只是想例举中国之大,物类之多,茶多是以类聚,以群分的。一种形式的茶道,被仿效,以单一没有变化的存在流行着,本身这缘于一种精神的贫瘠产生的抄袭。就像宜家的家具展厅一样,给你设立好场景,楼下可以购物,在被构架好的场景下去购物区,依葫芦画瓢就好了。
茶跟人的生活方式契合,主要还是与人占有多少的闲暇时间有一定关系,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用来杀时间的。酒可以独饮,可斗饮,可群饮,茶也一样。更大意义上说就是一种社交方式,常常用特别的由头授以重义。雅致的可以进出艺术家、文人的厅堂,市井的可以是四川街头的盖碗茶。就像为了彰显尊贵,许多人买各种名牌,而许多真的皇室阶层或者贵族阶层反倒会异常低调平常。茶也一样,有的需要喝出由头、腔调,有的则是生活之中的随意之举。农耕时代的茶,既带着市井的闹与静,又意味着生活柴米油盐的秩序感。这样的秩序感在进入现代社会时候就被打破了。那天看了一个段子说:人类的创造发明可以归类为两种:第一种为人类节约时间,称之为物质文明;第二种则把人类节约下来的时间浪费掉,我们称之为精神文明。茶似乎介于物质与精神之间存在着。
在这一意义上,带点个人情感与价值投射,当然不可避免。现代人梳妆打扮,修缮体面都要费许多功夫,而在茶这种体现着人生活方式的相关物品上,实现自我的统一性,当然顺理成章。西化细腻、喜欢古典音乐与甜点的人当然会选下午茶茶具、红茶、配以点心跟下午三点开始的时间一起流动在自己的空间。喜欢严肃传统东方哲学的,则喜欢日本的模式化复古的品饮方式,对方大多也都喜欢吃日本料理。这样就形成了每人人不同的“茶格”,这样的“茶格”多是“人格”的投射,‘我’不完美,但是我对我‘象征’之物的期望特别完美,这都是现代人价值补偿的一种方式。在这样投射补偿的过程中,仿佛不完美的’我‘也得到了完善,这样的自我投射无异于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茶,成为了这样水里的月亮,镜子里的花,代替都市中丛生的各种精神需要营造着被替代的自我。这样的催眠,以及秩序感会让人形成一种假象的安全感,同时完成了对’我’的绝对控制。唯美可以脱尘的精致生活,本质上是一种成人版本的昂贵童话,隐含了从现实生活细琐中逃遁的潜意识。
文人的茶也随其文风、文脉、处世哲学的不同而迥异。经常有人提倡士大夫精神境界的饮茶。首先士大夫是特殊的历史时期,国家的衍生群体。现在的政体首先就没有士大夫这个阶层,那个阶层的茶当然也无从效仿,从精神境界以及物质构造上来说根本不存在。这些对于现代人来说定多算一种cosplay,来缓解自己精神上的意淫。
所以茶,到底是不是艺术?以上被层层区分,如同众生一样还有更多形式的‘茶’存在。
第二个阶段:如如不动
无论是那种层面的茶,最后都不要执着而界限分明。这句话给我自己,也给你们。就像林老这本书是一九四三年时候为了国民政府的政体茶叶复兴计划而作,其支撑理论点当然以国家复兴茶叶为主。后来林馥泉去了台湾,为了台湾政府对于被殖民过国民群体以及原驻群体进行文艺复兴教化写了《茶之艺》一样。一个人,两种论题都为了不同的发声原因而已。
另推荐一本书并图片截取几页《有闲阶级论》,希望大家有空的时候看看。赵州和尚真是通透,本来无一物的回答任何人都是一句话“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