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幅地图或是表现了人们对他们所处世界的态度,或是将全球历史中某些特定时刻的特定世界观具体化,常常是两者皆然。
不论是早先的台湾问题还是现在的南海问题,大家一致的观点都是“一点都不能少”,早在2013年1月,国家地图出版社公布的《中华人们共和国全图》,以竖版形式展示了中国完整的版图,首次将南海诸岛与大陆以相同比例尺展示在地图中,更真实而直观的全景展示了我国的陆海疆域。这幅竖版地图的意义就在于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对南海以及南海岛礁归属和领海主权。这显然与阿尔弗雷德·科尔兹布斯基的那句著名的“地图非疆域”相悖。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地图绝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展示在平面或者球体上的实用工具。
关于“地图”,目前公认最权威的定义出自《地图学史》即“地图是一种图像表达,帮助人们以空间方式理解人类世界中的事物、概念、状况、过程或事件。”简单地说地球就是关于地球的图像,是对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描绘和再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地图并非单纯的反映世界,更是对世界的一份提议,而这些提议都来源于特定文化中的流行假设和既有见解。杰里·布罗顿的《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中,清晰印证了这种观点。
在《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一书中,作者从世界史上的不同文化和时刻中选取了12幅地图,并仔细研究它们的创作过程,探讨它们如何解决制作者面对的各种问题,从感知和抽象化到比例尺、视角、方位和投影法。
看完后,读者会被作者详实罗列史料的功底所震撼,无论是从地图学本身的发展,那些发现史和发展史以及与制图学相关的数学原理和几何投影,还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制图师和他们背后的利益驱动,作者都如数家珍而又信手捏来侃侃而谈,有陈述,有分析,有解读,有看法。这些解读和看法全部汇聚于12幅世界地图所对应的12章节中的标题。尤其令人惊讶的是作者的编排顺序,12幅世界地图从主题和时间上全部都是一个顺序发展,既能看到时间的发展印记也能看到与之相对应的地图学在发展变化的人类现实世界中的变革。
以下是我对本书中所选取的12幅世界地图以及章节主题的书摘笔记:
1、科学——托勒密《地理学指南》,约公元150年
托勒密洒下一张用抽象的几何学和天文学永恒定理以及对经纬度的测量定义的网,罩住了整个世界。他最大的成就之一,是让后世所有的人们在地球上“看见了”一系列纵横交错的几何线条(两极、赤道和回归线),仿佛它们就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人为投射在地球表面的几何学投影。
2、交流——伊德里西《渴望周游世界者的娱乐》,1154年
《娱乐》代表了第一次有人认真尝试将希腊、拉丁、阿拉伯学术三大地中海传统,汇集在一部对已知世界的概述中。
3、信仰——赫里福德《世界地图》,约1300年
它以百科全书的形式呈现十三世纪基督教徒眼中的世界形象。 伊德里西对这座城市(耶路撒冷)进行的多层次神学地理描述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单一的基督教观点。
4、帝国——《疆理图》,1402年
《疆理图》由朝鲜对自身的自然和政治环境的感知塑造而成,是朝鲜以地图的形式对一个世界最伟大的古典帝国的回应。
5、发现——马丁·瓦尔德雷泽《世界全图》,1507年
尽管《世界全图》制作精美,倾注了学者多年的心力,但我们很可能永远都无法确定的知道它是否真的该被称为“第一幅”确切描绘并命名美洲的地图。
6、全球主义——第奥古·里贝罗《世界地图》,1529年
这幅地图是平面的,但它的概念却是全球性的。
7、宽容——杰拉杜斯·麦卡托《世界地图》,1569年
他的1569年世界地图使用了他如今最著名的投影法,但这是由一连串外力合在一起所决定的,这使他认为宇宙学这门学术学科可以对个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提供一种更宽容、和谐的愿景。
8、金钱——约翰·布劳《大地图集》,1662年
过去像麦卡托这样的制图师试图对世界在宇宙中的位置提出独特的视像,而布劳只是堆积更多的材料来展现世界的多样性,背后的动力来自市场,而非渴望确立一种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9、国家——卡西尼家族《法国地图》,1793年
如果说,语言和时间的变化“使人们‘想象’国家成为可能”,那么地图既然可以改变人们对空间和视觉的感知,就有可能将国家视觉化。···地图的拥有者可以对一个地形空间及其居民产生认同。结果,国家开始经历漫长且往往痛苦的过程,发展出一种行政上的稳定性和地理现实,有助于激发国民产生前所未有的情感依赖和政治忠诚。
10、地缘政治——哈尔福德·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1904年
表面上,麦金德声称他的政治地理学是基于维护和平的愿望。事实上,他预言了永无休止的军事冲突和国家战争,因为在它的全球棋盘上,每一个棋子都在互相争夺越来越稀缺的资源。它还影响了战后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不断在暗中或公开对全球几乎每个大洲都进行军事干预。
11、平等——彼得斯投影法,1973年
彼得斯坚称自己的地图使用了他所谓的“等积”投影,根据国家和大陆的尺寸和面积,精确地保持了“正确”的尺寸。因此,它矫正了彼得斯在麦卡托的投影中看到的欧洲中心偏见,“平等”对待地球上的所有国家。
12、信息——谷歌地球,2012年
这家公司总喜欢说,鉴于它的线上地图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准确指出我们的位置,我们将成为知道迷路是什么意思的最后一代人。我们可能也是知道由各种不同的个人、国家和组织绘制出来的地图是什么样子的最后一代人。我们正站在一种全新的地理学边缘,而这种地理学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冒着被一种单一使命驱使的风险:通过垄断可量化的信息积累财务利润。
作者在本书结语中也说了,自己所选取的这12幅地图无论具有什么形状和尺寸,它们的一个共有特征就是每幅地图都接受有一个外在世界存在的事实。
我想关于本书的最核心主题或者说未来制图学的发展。用作者的一句话来描述可能再恰当不过了:世界一直在变,地图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