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变,地图也在变。从希腊时代到谷歌地图,改变不是地图,而是人类如何更精确地将空间绘制在地图上。
对于地图的描述,有一句有意思的话“观异地之图像,天涯亦在咫尺”。地图总是本地和异地的结合,让观众去想象,把他们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
本书精选的十二幅地图,均来自不同的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绘图师。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地图不都是客观真实的记录,会受某一时段某一区域人的观念和动机影响。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故事,读者可以窥视绘图师所处时代的精神风貌。
十二幅地图蕴含了十二种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 、民族主义、全球化,给读者呈现了不同年代世界变革的关节点。
01
从东方走海路驶入亚历山大港,古代旅行者最先看到的是法罗斯灯塔,该塔高100多米,位于埃及海岸线上。
过了法罗斯灯塔,进入港口,就能看到形似希腊短斗篷的城市。短斗篷是希腊武力的象征。
希腊的崛起代表古代世界政治地理的决定性转移。亚历山大东征西战,将希腊城邦扩大为遍布地中海和亚洲的各大王朝。托勒密王朝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亚历山大图书馆里,图书的数量超过10万卷。面对浩瀚的藏书,托勒密家族颁布法令,成立了书籍管理委员会。在一群智囊团成员的努力下,现代制图术诞生了。
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是第一部以数字形式传播地理数据作品。
它让后人看到了一系列纵横交错的几何线条(两级、赤道和回归线),也是最先运用几何测量方法、几何投影学,给后来的地理学家们提供了无限灵感。
02
1130年,鲁杰罗加冕,成为西西里国王。官方公告用拉丁语、希腊语和阿拉伯语写成,三种文字互相翻译。
《娱乐》一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的全称为《渴望周游世界者的娱乐》。这本书描述了“与每个国家相关的一切奇妙事物,以及各自的气候带位置,还包括各自的风俗习惯、当地人的外貌特征、服饰和语言”。
在序言里,绘图师伊德里发表了这样的观点:
我们进入每个分区,包括村镇、辖区和区域,这样读者就可以看到平时看不到的地方。读者可以通过看图纠正一些信息。因为分区地图有70幅,不包括极限地区。
1154年,鲁杰罗去世,儿子古列尔莫一世继任。他也像父亲一样慷慨赞助学术,却缺少父亲的政治洞见力。
03
1282年,意大利奥尔维耶托去世。
同年夏天,爱德华国王一世的私人顾问坎蒂鲁普见到了教皇,他汇报了自己的情况,却不料身体急转直下,8月份就在费轮特去世。
在坎蒂鲁普的坟墓里收藏了最有价值的古籍:赫里福德的《世界地图》(mappamundi)。
这幅地图形似房屋的山墙面,表面起伏,纹路像一头神秘的动物。动物身形清晰可辨,脖子为地图的顶点,脊柱穿越地图中央。
世界地图的东、北、南三个方向分别有三个图例,又重复出现在地图左下角的插画里。
然而,在知识上更愿意冒险的教父圣哲罗姆,则抱有不一样的态度。在智慧层面,他深受奥古斯丁的影响,认为缺少“对地、对天,对世界其他要素”的知识,就无法理解《圣经》,无法成为真正的基督教徒。
于是,圣哲罗姆接受了奥古斯丁的建议,在地图上列出了圣经中的地点。
T-O地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T”字形处在亚洲、欧洲、非洲形成的圆环之中,周围被水环绕。陆面被三条水路分开,共同构成一个“T”字:分隔欧洲和亚洲的顿河,分隔非洲和亚洲的尼罗河,分隔欧洲和亚洲的地中海。
04
1388年,高丽右军都统派李成桂(1335-1408年)发兵辽东半岛。
随后政变,李推翻禑王,结束了统治朝鲜半岛近500年的高丽王朝。自立为王,建立了新的王朝——朝鲜。
为了安稳当局,李成桂与他的理学辅臣引用中国的“天命”来解释王朝的兴衰。新政府下令绘制了两幅地图,一幅是“地”图,一幅是“天”图。
1395年,权近(1352-1409年)领导的天文学团队完成了这幅星图,并着手绘制另一幅地图,囊括世界的地图。这幅图名为《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简称为《疆理图》。
《疆理图》是亚洲最早的世界地图,色彩鲜艳,绘于丝绢之上,是一件壮观的艺术品。
《疆理图》有48列长篇图例,图文交互:
天下志广也,内自中邦,外薄四海,不知其几千万里也。约而图之于数尺之幅,其致详难矣。故为图者皆率略。
05
1998年夏天,一位伦敦书商希望伯顿为他鉴定一幅古地图,并要他签署保密协议。
伯顿被带到一家银行的会议室,对这幅地图认真研究了四个小时,才向客户做报告:
1.这幅地图最早使用“亚美利加”,这一说法最先由马丁.瓦尔德泽米勒提出,特指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
2.这幅地图的印制时间大约为1507年,为仅存的木版雕刻印刷品。
3.马丁.瓦尔德泽米勒的地图是美洲历史上最有意义的文献。
这幅地图再现的世界,与欧洲赫里福德的《世界地图》里展示的世界截然不同。
这两幅相隔将近200年的地图,在术语表达上也有差异。前者把地图称为“宇宙学”(cosmographia)——描述地与天的科学,后者把地图称为“历史”(estorie)。
“宇宙学”里有清晰的海岸线、陆块,经纬线,还有一系列古典主题。地图里反复使用一个词:发现(discovery)。
06
1494年夏天,卡斯蒂利亚和葡萄牙王室代表们在托尔德西利亚小镇会面。此次会面主要目地是为了解决国与国的边界争端。
双方最终签署了《托尔德西利亚条约》。这是欧洲地理学最狂妄的法令之一。两个王室达成共识:
“在上述海洋中从北到南,从极点到极点拟订一条边界线。该线以西,包括哥伦布发现的土地,归卡斯蒂利亚统瞎;该线以动,包括非洲海岸线和印度洋,归属于葡萄牙”。世界被两个欧洲王国一分为二,用一幅地图宣示他们的全球野心。
07
1512年,麦卡托出生于亚珀尔蒙德。那里文化多样,富有艺术创造力,同时为了争夺稀缺资源冲突频发。
麦卡托的职业生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小镇接受的教育和早期工作对他的影响:二是1544年被指异端,入狱后的一段生活。
正是被指控的那段岁月,造就了麦卡托1569年的地图投影,为航海家提供了如何在地球表面航行的方法。同年,他还制作了第一部“地图集”,其影响力超过了托勒密的《地图学指南》,将铜版地图雕刻技术提升到新阶段,成功取代了木版图。
08
1608年,布劳开设了自己的印刷社,出版了畅销书《导航之光》。随后,他抓住了商业机遇,开发新兴地图市场,雇佣铜版雕刻师绘制地图。
布劳从中意识到,要想超出同行的竞争者,必须生产出高质量的世界地图,而且版本要多样,投影方法也要有特色。
1629年,布劳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收购了40幅铜版地图,最终促成了《大地图集》的诞生。
《大地图集》于1662年面世,首版用拉丁语出版,整套地图分为11卷,共有4608页,594幅地图。随后的1663年,又出现了第二版,用法语写成,整套地图分12卷,含597幅地图。1664年,又出了第三版,用荷兰语写成,分9卷,含地图600幅。第四版为西班牙语。第五版最罕见,于1658年出版,语言为德语。
《大地图集》的历史意义明显,它是世界上第一幅引入日心体系的地图,并将地球从宇宙中心移走。
09
1793年,法兰西共和国国民工会颁布了一个法令,法令明确要求国民公会要重视“法国全图,即学院地图”。
卡西尼家族就承担了绘制地图的重任。1783年,卡西尼三世写信给伦敦皇家学会,提议用三角测量法,来测量格林尼治和巴黎天文台之间的维度和经度差别。
《卡西尼地图》诞生于铁路、报纸和小说崛起之时,信息蕴含在182幅地图里。它见证了这样一个事实:一幅地图、一种语言、一个民族共享同一套习俗、信仰和传统。
它向世人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每一寸土地都具有同样的价值。政治专制也难以维系。
10
1904年,麦金德第一次在伦敦萨维尔街1号宣读他的论文《历史的地理枢纽》。作为一名学会长期会员,又是帝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鼓吹者,麦金德自然受到当局的热捧。
麦金德认为,万事万物是联系在一起的,要追溯这种联系,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地理学来解答。
1944年,83岁的麦金德在伦敦美国大使馆被授予查尔斯.P.戴利勋章,以表彰他在地理学所做的贡献。
与纳粹和苏维埃的理论家不同,麦金德从不在著作中煽动冲突。
11
1972年,美国阿波罗17号所载三名宇航员用照相机拍摄一组地球照片。
6个月后,德国就展出了一幅世界地图。德国历史学家阿诺.彼得斯公布了“彼得斯投影法”。在他的投影图中,1平方厘米相当于123000平方公里。他将地球转移到平面的地图投影,符合比例要求,才能把“扭曲程度”降到最低。
“彼得斯投影法”在处理人口、经济增长等方面意义重大,被二十一世纪初的地图集吸纳。
12
从11000公里高空下俯视,地球这颗行星从黑暗深邃的太空中旋转,进入人类的视野。
太阳光照亮了它的表面,看不见云朵和水汽,而海床依然闪耀着深蓝色,陆地仿佛一块块绿色、棕色和粉红色组成的三色拼图。
大西洋占据着左下方,逐渐被北美洲的尖端取代,一大片白色的格陵兰为这颗星球戴上了顶冠,一个完美的球体,美不胜收。
这不是神秘幻想,这是“谷歌地球”主页看到的地球影像。
2010年,谷歌将谷歌地图整合到“地图”网站,数字图像成为获取一切信息的媒介。
后记
十七世纪画家萨缪尔说过“一幅好的地图真是价值连城,让人从另一世界看到自己的世界”。
世界一直在改变,地图绘制的方式也在变。空间有自己的历史,绘图师则用地图的方式展示每一段历史。
而谷歌地图最终实现了人类的梦想——构建了人、图像、世界三位一体的棱镜,折射出人类历史进程的精髓,描绘了一幅美妙绝伦的立体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