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敬告
2. AI与AO的对话
经常有人问我“能否直接告诉我问择得到的永生究竟是什么样子?”起初,我会将之前提到的四个答案予以相告,但对方表示不想听这些道理,而是想直接知道永生的样子。后来,我尝试通过批判“神灵观、轮回说”的方式来阐述,效果稍好了一些,对方能够有所互动,并提出反问,但遗憾的是,他们最终只是知道问择达成的永恒与以往方式不同,但问择本身达成的永恒究竟如何,却还是不清楚。屡次的沟通错位使得我相信,如果读者在没有了解此书诸多观念的转变以前,就直接进行对话,百分之百都不会达成有效的沟通。
错位主要体现在:发问者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观念不同导致概念理解不一样,发问者接收答案难以吸收,只能从我的陈述中选择性的接收其认知范围内的信息。
考虑到读者此时巨大的好奇心,我将为您模拟演示一段直接描述“问择达成的永生是什么样子”的对话。我们将通过虚拟读者“AI”和作者“AO”相互问答的形式,来呈现那种鸡同鸭讲的无奈场景。(敬告:在此书中,我们会适时采用这种“对话”的方式来行文,用以缓解因长篇段落带来的烦躁感,希望读者理解并接受这样的形式。)
AI:请告诉我问择达成的永生是什么样子的?
AO:那是一种确知的认知状态,能清楚的理解“当下永恒”含义。即:每一次发问时,名为“自我”且搁置一切属格的发问主体必然处于存在状态,永远如此。即,无论何时何地的发问,都符合“问则在”;无论两个发问间隔多久,都无所谓,因为永恒与一问相伴相随。您可以想象,如此的发问情形已发生过无数次,未来也是如此,永无止境,哪怕假如宇宙终结,也改变不了“问则在”的事实。
AI:问则在?难道“不问就不在了”?那还算什么永恒存在。
AO:我们用“问则在,不问没问题”而非“问则在,不问则不在”来破解这一诘问。
AI:“问则在,不问没问题”就像是一句废话,怎么能和永生有关系,您就直接告诉我,这种永生的样子是不是“我永远活着死不了”或者“变成灵魂”?
AO:不是这样的,问择的“永生”不是指某人永远活着不死或以灵魂形式永存,无论“自我”指的是身体亦或意识,都会随着死亡而消亡,而“灵魂”的预设更是没必要的。问择达成的“永生”并非指“自我成为了时间轴上永远不灭的存在物”,而是指“永远发生的只能是‘问则在’这类情况”。在每一次看清“问则在”的当下,都是一次“生”;在每一个看清“问则在”的当下,都显现一个“我”。
AI:每一次发问都是一次“生”,那这种“永生”和一般的“轮回转世”说法一样吗?
AO:不是这样的,问择的“永生”不是“轮回转世”,而是依“问则在”来扭转以往对“生死”的看法。“发问”是意向性的语言表达,在发问之外,没有问题,也便谈不上意义,包括“存在”在内的一切都处于隐蔽态,只有对存在发问时,“存在”才得以显现,“一问”使得一个“发问自我”显现出来,先有问,后有存在。这种“先后”,不是时间的、也不是逻辑的,而是“意义的”。
AI:意义?您是想说用某种价值的延续来体现“永生”吗?
AO:不是这样的,问择谈及的“意义”并不是一般理解的“价值观论域的意义”。问择的“意义”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实用性”,这个话题当前还不适合深入解释,您当前只需了解;问择在一开始暂时搁置现世的、属人的、价值论话题,比如宇宙的真相、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等等,这些与主体属格有关的话题在达成永恒后经由“反溯”阶段时再去考虑。“反溯”是指每一次发问永恒、意识到自我在场时,主体反推自身的具身属性与经历。反溯后,“具体自我”完成对“发问主体”的代入,问择达成的当下永恒令具体自我的永生愿望得以实现。按问择,每个主体都必然有与其自身相应的属格(比如作者是这个发问主体,那就在发问永恒当下对应反推出主体是一个拥有“具身性”的、处于地球中国某地的、男性的等等性状及作者过往所有记忆、经验……),特别是所属地球人的记忆功能,令其具有自我同一性的延续感。
AI:延续感?您是想说那种永生是一种记忆的延续吗?
AO:不是这样的,永生并不是指我们记忆、身体、意识或灵魂的延续,问择达成的永恒之道不是以往围绕“存在物”思维的本体论方式,而是通过重新认识“自我、存在”的认识论途径去看清“永恒”的真相。
AI:自我就是自我,存在就是存在,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有什么必要去重新认识?
AO:再次重申,在反溯前,当问择通过聚焦“问则在”来解决“自我永恒存在”问题,彼时的“自我”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指发问的主体。比如地球的张三、潘多拉星的阿凡达都能发问“自我能否永恒存在”,无论是何物种、是何个体,彼时都归为“发问主体”。在发问当下,除了确知的“问则在”,其他属格我们暂时“搁置”。也就是说在发问时要将以往加在主体上的所有属格去掉,包括“张三和阿凡达的种属、名字、经历……”,总之,去掉具体某个自我的一切属性,只留下“单纯的发问主体”。只要有“存在”概念的发问主体,都能认识到“在发问当下必然存在”。待看清永恒真相后,发问主体随即将所有属格“反溯拾起”,比如发问主体将属于地球的张三所有属格反溯拾起、将属于潘星的阿凡达所有属格反溯拾起。“张三、阿凡达”完成对“发问主体”的代入,问择达成的当下永恒令他们的永生愿望得以实现。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将自己代入这个思想实验中,体会一下这“先搁置后反溯”的感受。
AI:怎么连阿凡达都出来了?阿凡达不是靠他们的仙树实现灵魂永生吗?
AO:不,问择的永生不是依靠某种神灵护佑。而且,您也没有听到我说的重点,我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想强调“问则在”作为“真相的确知性基点”的普适性。您可以将自己想象是一个另外时空的、也在思考“永生”问题外星生物,虽然和地球人处于不同时空,所有属性都有可能不一样,但唯一能确知的相同之处就是具有“存在”概念。如果连“存在”的共识基础都没有,也就什么都谈不上了。这样想象的目的是体会“问择”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之道,无论是身处何时何地的任何物种,只要在“存在论域”内,都能仅仅依靠“问则在,不问没问题,永远如此”就能看清“当下永恒”的真相。永恒与发问相伴,两个发问之间因为“没有问题”,故而没有烦恼困扰,这种体验您随时随地都能想象,就像“睡觉能让时间过得快,无论时间多久,只要睡一觉就能直接度过中间漫长时间。”
AI:星际旅行的科幻片里提到过靠这种“冬眠”度过漫漫长日的方法,您是说我们通过这种方法实现“永生”吗?
AO:不是这样的,不要又转到那种“记忆、身体、意识或灵魂延续”的老思路上,您还是没有抓住对话重点,我们是在强调“永恒的相对性与绝对性”。所谓“相对性”是指,您发问“自我能否永恒存在?”,然后发现发问当下您处于存在状态,所谓“绝对性”是指,无论处于何时何地,当发问“自我能否永恒存在?”的当下都必然处于存在状态,永远如此。您不妨可以再返回头看一下“答案I、II、III”,其中内容都是阐述围绕“问则在”于当下获取永恒的感悟。
AI:我就是看到那些答案又长又嚼舌,总是围着“问则在”反复念叨,就像喋喋不休的咒语一样,所以才来向您问更直接的答案,结果您却说人还是要死,问择的永生不是轮回、不是灵魂、不是冬眠……最后又扯回那三个答案,就是不说到底是什么,您就不能想个好办法让我快速知道您说的“永生”是什么样子吗?
AO:好吧,我也看出来了,我说了许多,但您却只能选择性的从我的陈述中零星接收您认知范围内的信息。我是很不愿意用讲故事的办法打比方的,那样容易造成误解,但事到如今,我只好借助一则故事来帮助您理解了。既然您提到“咒语”,那我们不妨这样去理解——您可以想象有一个人去向神灵祈求“永生”,神灵热情的接待并满足了他的请求,但后来,那个人还是死了,于是他找到神灵询问为何自己没有永生?神灵回答那人,他已经给他施了永生的咒语,“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那人求自己永生,他就必然处于存在状态。”那人想了一下,果然是“求永生时必然在存在状态”,神灵并没有骗他。
AI:我怎么感觉哪里怪怪的?“发问”就像永生的咒语,只要一发问,我就出现了?但,那个“发问”难道不是“我”发出的吗?这不就意味着在发问前“我”已经存在了啊?
AO:我很庆幸您这次没有向我质问“神灵”,而是质问“自我和发问的顺序”,这是很令我高兴的。这其实就涉及“缘显”的观念了。您可以回顾一下“答案IV”,这个答案从范式上区别并超越前三个答案。这个最终的答案提到问择达成的永生“并不是‘我’去寻找永恒,而是寻找永恒使得‘我’显现”,这是一种类似“哥白尼革命”一样的转念——寻找的行动令“自我”显现。
AI:我知道那个答案IV提到“临缘现我”,但我无法理解,请和我说一下。
AO:这就要提到“无我”观了,按佛家的说法,我们日常提到的“自我”是假相,即“非实相”,背后或本质并非“灵魂实体”,而且也非“大我本体”,这就是所谓的“诸法无我”。因此根本没有一个灵魂的我在轮回转世,也没有一个合一的本我永恒存在,去掉我执、我痴、我见、我慢等等“妄念”,看清本来“无我”何来“生死”?看清“不生不灭”,就能达“涅槃寂静”。但问择主张“依妄解妄”,看清“只有妄我,没有实我”,直面“我见、我慢”,在自我发问当下通过“问则在”解决“自我永恒存在”。按答案IV的说法,就是看清“我死”这个陈述是一个惯常的错误认知,看到没有一个“我”在先,而是“担心死亡这件事”令一个“我”临此缘在“发问主体”这里得到显现。
AI:这是想要表达“死而后生”的意思吗?
AO:并不同于这种认识,“死而后生”实质上预含“我死而后我生”。这种提法就有问题,回过头看看你之前提到永生是否是“我永远活着死不了”,看到了吗?你始终在预设“我”先于“生死”,古往今来,世人看不清生死的一个原因就是“发问存在问题”,所以说“我活着”或“我死不了”等等这样的说法是有问题的。在此,我们需要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念,看清“我”是因“担心、恐惧、发问、质疑”这样的意向性关切行为而显现的,通俗的讲就是“担心死亡令一个‘担心死亡的自我’显现”。
AI:“担心”的难道不是“我”吗?为何不直接说“我担心死亡”呢?事实不就是“我在担心、我发出的担心”吗?
AO:说了半天难道还没了解重点吗?让我再通俗点说——“我”是在生死之后的。转过来,就能看清“当下永恒”的真相。这是我能告诉您的最终的解释了,现在我也不知这番对话对您的观念转变是否有所触动。我只能最后再重申,问择达成的“永生”是完全不同于以往传统认知的,还是需要对佛家“无我”与“缘起”有所了解的。总之,它不是指生死轮回、灵魂永恒,也不是指个体自我像神仙一样长生不老;不是指能到达乐土、寿与天齐,也不是指个体自我上传自我意识搭载飞船星际跃迁;不是指自我超越四维时空、实现某种升维变身“高我”,也不是指个体自我看清虚幻“小我”进而发现自己实则为某种“大我”……
AI:很遗憾,我还是听不明白,若说“触动”,我现在是感觉自己或许和您不在一个频道上;若说“无我”,我只能理解是不是某种舍生取义?若说“缘起”,我只能理解是不是我机缘未到?您能不能最后的最后,再换一句最直接、最简单的说法来说永生的样子。
AO:直接还简单的说法,只能还是那句“问则在,不问没问题,永远如此。”
AI:“永远如此”到底是指什么样子?
AO:就是你当前现下体验的这个样子——你可以做一个反向思想实验,设想现在就处于这个样子中——你试一试,是不是符合“问则在”的情形?
AI:我大概能体会一些了,但感觉还远不是我想要的那种“永生”,我原以为会有记忆、经验相伴着一起……
AO:但我要告诉你的是,问择达成的永恒之道就是我们当下的样子,也正是这个样子才是最完美的“永恒”。一旦你像我一样早已深刻的领悟到它的真谛,反而不会担心记忆经验的“遗忘”,不会在意有无灵魂,不会在意意识永续,不会在意记忆延续,不会有波伏娃《人都是要死的》里面提到的“永生孤独”的担心,而且以问为开端,跳出生死,令每一次自我的显现都不拘一格,丰富多彩。
AI:对不起,我现在无法体会你所说的,虽然有这么多好处,但我还是觉得要是能永远和亲人不分开就更好了……
这样的问答还可以继续进行下去,但我已经担心读者面对如此冗长篇幅的耐心了,尽管我们在一开始就做出了敬告提示。
上述对话的示例说明,如果未经观念转变而直接问那个答案是听不懂的,必然还要一个问题接着更多问题的持续问下去,最终就是越问越糊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鉴于此,我们会在后续将主要精力放在对问择达成永恒之道的“方法”进行阐述,引导读者最终自己亲自得到答案。
另外,通过上述对话,读者也看到,面对AI想要直接描述永生样貌的请求,AO最终还是没有能力满足,特别是AI受强烈的神灵观念影响,难以跳出固有的“依托本体寄托永恒”的思维范式,使得AO中间一度不得不用“不是……、不是……”勉强应付。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佛教早期,面对不断的追问,龙树选择用“中观之‘非……非……、不……不……’”来应对。如若不然,就会引向无穷的追问,结局不是陷入“无穷后退”的循环,就是落入本体论的独断陷阱中。当年释祖好不容易通过立“三法印”和“十四无记”,方才得以与印度教的“大我本体论”划清界限,却也阻挡不了后世仍然有个别佛家子弟重回本体论窠臼。
所以可见,许多人受万年“神灵观、本体论”熏染,很难从中跳脱,因此,我们当前无奈的看到,人类从古至今探寻“永生”用到的方法,还是最为普遍的“依靠独断的本体论达成永恒的方法”,对此,问择虽然选择与释祖“无记”类似的“搁置”方法去应对,但在此,考虑到此书前面大量批判本体论的表态以及之后还有更多此类情况可能给许多人带来不适,我们不得不就“本体论”进行一个专门的敬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