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1:36,我刚刚发完邮件关上outlook,酒店的台灯不是很亮,眼睛有点干,看着面前的灯光越发氤氲成一团。
突然想起刚入职那会儿,三更半夜也是在这么柔和的灯光下,我一边刷剧一边信誓旦旦地握紧小拳头:从今以后,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绝对不能像工作屈服!不能够让美好的生活被工作占据!要享受生活、要美美哒,要闲适哒,要……
没想到终有一天被自己打了脸。
你的结界困住了你
当年『誓死不加班、回家不谈工作、双休当大假』的原则已被悉数推翻,现在回家不仅谈工作,还会掰开了揉碎了谈,有事情没做完就继续,不在乎是呆在公司还是拿回家去,甚至不会特意想到『加班』这个词。
更夸张的是,一个发誓把工作和生活区分开的人,居然也用手机连起了outlook,随时随地查看邮件。以前看人随时处理工作,我还会语重心长地劝告:
『你这样,是无法完全放松的,工作带来的隐形压力会很大哎』
等到自己也这么做了,发现并没有体验到压得喘不过来气的神秘力量,痛苦和快乐也没有此消彼长,依然活蹦乱跳吃嘛嘛香……
有个关于压力的研究,得出的结论通俗点说就是,你相信压力会影响人的健康,它就真的会影响你的健康;反过来,你若不信压力会影响健康,即便压力看起来不小,你依然该什么样就什么样。
听起来有点像唯心论对不对?
可是它提醒了我一点,很多处理事情的方式,就完全来自于自身的『信念』,有人以为多干是亏,有人以为多干多赚,大家的状态和劲头自然大相径庭。
以前工作嘈杂凌乱一点就会觉得『心好累』,下班那一刻恨不得生出结界屏蔽工作,现在能做到上一秒全神贯注处理工作,下一秒无缝切换至家庭聚会吃喝喝,而且两边投入,各自enjoy互不干涉。
界线这东西,值得花点心思好好研究,什么值得设,什么设完以后反倒南辕北辙,界线太多,可能性会变少的。
做个老实人其实不可笑
我是个挺认真的人,不太会糊弄事儿,如果真做了不符合本心的事,会有愧疚感,觉得不舒服。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这件事着实令我纠结过一阵子,为什么别人付出70分,我非得尽心尽力付出90甚至100分,最终大家都得到一个80分的结果呢?是不是我太傻太笨哪里不对?
那时候刚刚开始一篇崭新,总希望找到一个样本,学着慢慢上路,可是学着学着就发现,几乎没有可以照搬照抄的套路,尤其是工作中大量的沟通和谈判,榜样的套路自己用起来总是略显蹩脚,有一种『这是我吗』的违和感。
后来怎么解决了呢?
也没怎么解决,就靠老实人的笨办法,做任务长经验。
一开始工作没少哭鼻子,因为总要在沟通中应对激烈对抗,而我又偏偏太走心,一激动就控制不住想哭。那时候看到的、听到的劝告,核心思想总是『不要太当真』,这说法宽慰自己倒好,但是对于解决问题并不奏效。
后来我发现,真正要做的恰恰应该是『要当真』,把卡壳的问题当真,努力把情绪因素排除掉,好好思考问题的症结在哪,下次该怎么改正。
『对事不对人』虽然是一句老生常谈,但的确算是金玉良言。
『被怼』之后积累的教训,最后都成了掌控主场的经验。当初觉得自己傻乎乎,领略不了真奥义,后来才发现,那时候只是不自信,不确定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只好从外面找答案。
而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不同,老实人并不可笑,勤恳做事总是一切的基础,老实人更没必要变成滑头,只要把事儿想明白,成为老实的聪明人就行了。
变成当初自己讨厌的人怎么了
讲真,我顶不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我们都变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那个人。
就好像我们辜负了自己,把本心丢到了垃圾桶里。
为什么要把这句话说得带有辜负意味呢,难道不是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慢慢变得更聪明、心胸更宽、格局更大,然后更新了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所以变得不一样了吗?
为什么一定要用过去的尺子量现在的自己呢?
你要是问我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什么心情,我会回答水到渠成、理所当然。
人生本就是一道一道选择题,选之前做足功课,一经选定就撸起袖子,先做再说。虽然『安于自己』和『变成不曾想象的自己』都是选项,但是,一旦你开始直视自己的内心,答案必然不证自明。
当潮水褪去,最重要的东西就会显现出来。这时候所做的事情就会更有意义,也更符合自己的本心,所谓的逻辑自洽,大抵如此。
事实证明,逻辑自洽的人生会比较心安理得。所以我才会在发完今天最后一封邮件之后,意犹未尽地打开文档,写下这些。
情绪化的词总会让人变得情绪化,有些讨厌,或许只是因为遥远而无法获得,千万别忙着讨厌自己,而把正事耽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