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学生家长的问题。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算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是心理问题、性格问题还是学习上的问题呢?
如果是心理问题,可能是孩子因自卑而导致信心不足,以致逃避问题、畏首畏尾。
性格问题,其实可以归类于心理问题。毕竟,习惯上我们认为的孩子生性如此,沉默寡言惯了,其实是孩子长期的自卑情结所致。
如果是学习问题,就要考虑是表达能力问题还是认知能力的问题?
有些人就是茶壶里装饺子——倒(道)不出,即使勉强说了也往往会词不达意[透露个秘密,俺就是这样。],这是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说不好,索性就不说了。
当然,还有可能,就是孩子确实不会甚至完全听不懂老师的问题,那自然就不可能回答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如果是有能力回答却不愿回答、不敢回答的问题,就需要家长与教师反思了。是家庭养育方式,譬如对孩子吹毛求疵以致让孩子没有信心,还是父母或老师对孩子缺乏鼓励肯定,造成的孩子缺乏信心。孩子会认为,我不行,这可不是我能解决的,我是不可能回答好的……
有些孩子,在人生的黄金七年(0--7岁)尤其三、四岁的语言敏感期时,大脑中的语言区没得到足够的刺激,大脑皮层中的语言中枢锻炼不够,以致相关神经结构欠发达,造成语言表达能力受影响,以至于大智若愚般地心里有数就是道不出。
对于多数因认知障碍造成的回答不出,其原因可谓不言而喻。孩子智力背景以及应该形成的知识结构没有形成,教师的问题就不可能触发孩子的思维,面对问题孩子大脑只是一片空白。举个栗子,你问一个不知手机是何物的过着部落生活的原始人,问TA为什么手机没有声音,毫无疑问,TA除了茫然还是茫然。于是,你点拨TA,是不是设置成静音了。TA仍是茫然……这是因头脑中没有相关认知结构,因而根本听不懂。部分基础差的孩子,其实上课就是这种情况。
课堂上积极地回答问题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首先,积极回答问题是参与学习的显著标志。这种参与,不仅是行为参与,更重要的会调动思维参与。同时,这些有效的参与,往往会赢得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这样还会唤起美好的情感参与。当孩子在行为、思维、情感全面参与时,注意力才是专注的,而这正是高效学习的有力保证。
其次,积极回答问题是有助于形成科学概念。孩子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会在思维地激烈运动中,巩固已有的知识观念,并在尝试表达中提升对日常概念的理解,最终形成科学概念,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维果茨基认为,适当组织的教学活动,有助于使日常概念形成科学概念。
再次,积极回答问题是训练心智技能的有效方式。孩子在回答问题之前,多数情况下,就是将解决问题的程序讲出来,用语言把思维固定下来,思维会更有条理,更加有序。数学课的教学起点是思考“为什么,”如果孩子在数学课上没有学会思考“为什么”,那么TA受到的数学教育一定是失败的。
我在数学课上让孩子们“说思考过程”,就是让孩子真正地知其所以然,就是撬动其思维,让孩子真正“动”起来,让思维更有序,从而训练孩子的心智技能。
因此,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建构知识结构,有助于促进孩子前面发展。那么,问题来了,孩子上课不回答问题该怎么办?
无论是信心不足的心理问题,还是能力不足的认知问题,鼓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家孩子曾经是“沉默的大多数”,为了鼓励孩子,有一段时间,在每天放学的路上,我总会问“今天你有什么好表现?课堂上发言了几次?”一开始,孩子并没有积极举动。我对孩子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只要积极回答问题,就证明你是会思考,在思考的。
放学路上,我坚持用同样的话问他。不知从哪一天起,孩子很高兴地告诉我,他课堂上回答问题了,还获得了老师的表扬,我鼓励他,你可以做的更好,相信你明天可以做的更好。第二天,如果回答问题的次数增多,我会及时为孩子点赞。
有次,孩子也沮丧地告诉我,上课回答错了,被老师批评一顿。我劝慰他,老师肯定是着急了,才会这样。况且即使当时批评你,等老师平静下来,肯定从内心深处欣赏你,毕竟你的错误使老师把易错易混的知识点讲透彻了,也让更多同学获得进步,你的错误给大家一个进步的机会,大家也会感谢你的。听了这些后,孩子释怀了……
其实,面对不回答问题的孩子,我们只需要鼓励他,不断地鼓励,温和而坚定。也许,不知不觉中,孩子就会成为课堂上的“小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