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看了电影《绿皮书》。电影讲述了一位生活拮据、工作不稳定但是家庭幸福温馨的白人托尼,在一次失业后受雇于一位黑人钢琴家唐雪利,负责开车陪同雪利从纽约南下十几个城市进行巡回演出的故事。
故事从托尼的生活娓娓道来:常年混迹于夜总会做安保工作的托尼,是一个善于用拳头说话的简单的人,他没有上过学,没有多少文化,工作不稳定,生活拮据。失业带来的生活窘迫以及同事朋友对他的鄙视嘲笑给了他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这时一位博士招聘司机的消息给了他的生活一线转机。原来博士就是黑人钢琴家,他需要一位司机来保证他能顺利出场每一场演出。影片把很多两人单独相处的场景设定在车里。一黑一白,一主一仆,文化修养的差异、社会地位的悬殊,种族歧视的观念等等让两个角色不断地碰撞出发人深省的戏剧效果。
一个好的故事总是能从角色的冲突中挖掘出丰富的情感内涵。影片中黑人音乐家雪利孑然一身的孤独与白人司机托尼温馨幸福的一大家子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存在种族歧视的社会中的雪利在上流社会被当做艺术家来拥戴,但在生活中却是一个处处被歧视的普通的黑人。他为了迎合上流社会,排斥着黑人的各种生活方式,也被自己的同类视为异类,但他高贵的身份也无法为他赢得一张白人社会的生活通行证。他情感的矛盾点、身份的矛盾点让故事格外发人深省。
文化的大背景让他的心灵受到压抑,为了迎合社会的价值观,他无法真正地做自己。而托尼,他虽然行为粗俗,生活窘迫,但是他活得简单洒脱。他的价值观是:“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上班就认真工作,笑就尽情大笑,吃东西时 就像是最后一餐那样去享受。”当唐雪利纠结于车上吃剩的鸡腿骨如何处理时,托尼用简单的“往车外扔的”随意的方式让拘谨的唐开怀一笑。但当扔出去的是白色塑料饮料杯时,唐还是让托尼倒了车捡了起来。原则不能丢,尊严不能抛弃,洒脱也有底线,拘谨也有张弛。
一个好的故事总是能从角色的冲突中反应出深刻的社会价值观。影片中展现了很多黑人钢琴家被白人歧视的各种细节:出席白人富人的家庭音乐会,却被以炸鸡来“款待”,不允许用主人的客用卫生间,不允许到白人餐厅与白人一同进餐,被白人警察刁难……但是,影片没有把这些冲突正面交锋,而是温和地以有尊严的方式化解了。白人们表面上温文尔雅地迎宾、礼节庄重地设宴款待无法掩饰他们骨子里对黑人的歧视,这恰恰深刻反映了种族歧视的深入人心的社会价值观。
电影的最后,托尼温馨而热闹的家庭圣诞聚会和雪利冷清孤独的居所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这种对比并没有烘托孤独冷清的结局,而是让雪利挑战自我,走出孤独,来到托尼家共同度过圣诞之夜。在这里,他真的如愿收到了真诚的邀请和真心的感谢。
影片中行为粗俗但感情细腻的托尼为妻子写信的故事感动了我。虽然记的全都是流水账,但是文字蕴藏着他对妻子深深的爱。当雪利帮助他把这些流水账转变成诗一样的情书时,平凡的夫妻之爱充满了浪漫与感动。
《绿皮书》这部电影的结尾是顺理成章、顺其自然的,原来好的故事结尾并非都是峰回路转、出乎意料。托尼家人摒弃歧视,真诚地邀请雪和托尼妻子对教会托尼写情书的感谢温暖了雪利。以温情结语,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