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了还能做朋友么?
有个笑话,中国的三大傻,说是炒房炒成房东,炒股炒成股东,泡妞泡成老公,这三个事情的共性都是退出,该退没退,最后砸自己手里了,可见有时候退出问题没解决好,好事能变成坏事。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就业文化,有个段子说,美国人是一辈子在不同的地方做一件事情——忠于事业,日本人是一辈子在一个地方做不同的事情——忠于企业,中国人是一辈子在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事情——忠于机会,中国人从来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随机灵活是中国文化的特色——此处“灵活”为中性词。据调查,70年代的职业人,至少经历过平均3次以上的跳槽,80后更是普遍,对于个体而言,更换雇主的目的当然是希望通过跳槽改善或者提升自己的职业高度,所谓水向低处流,人向高处走,对于雇主而言,当然也是希望优胜劣汰,通过更新血液保持企业活力,但是对于关键人才,还是希望能保持一定的稳定,但是实际上,往往是想留的留不住,想退的走不了,甚至在企业走下坡路最需要人才的时候,最先出走的往往还是最优秀的人才。
如果我们把员工从进入企业,到退出企业定义为一个职业生命周期,我们常常会更关注进入,无可厚非,选对人当然是非常重要,但是对退出往往缺乏足够的关注。如果退出管理的不好,不仅给企业的雇主形象带来负面的影响,而且还可能造成企业分崩离析——创始人散伙,分手了,就变成了仇人,每当企业面临危机和困难的时候,总是采取撤并部门和裁员,例如联想集团在2003年的大裁员,很多被裁的员工第一次面对如此冷冰冰的粗暴的“分手”,柳传志在公司内网上的文章《联想不是家》,引发了网路上激烈的争论,至今仍然被作为典型案例经常被拿出来讨论,这个事件对联想的雇主形象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对联想的江湖地位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日本企业一般宁愿集体降薪,也不会轻易辞退员工,这也是跟日本的文化有关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潮下,创业企业频频上演仇人式分手,本来很好的企业,因为创始股东的矛盾最后丧失大好机会,真功夫就是典型的案例,真功夫,中国第一大中式快餐品牌,起于东莞一家糖水铺,如今600多家主营蒸品的直营门店遍布武汉等30多个城市,原本在中国本土快餐领域大有所为的公司,由于创始合伙人上演“龙虎斗”,命运迥异—前董事长蔡达标已入狱服刑。
某企业老板,企业高速发展,老板求贤若渴,高薪聘请了一位业内专家,又是高薪,又是股票,能激励的全给上了,结果公司刚刚上市,这位高管提出辞职,套现了股票——不该走的拔腿就跑了。
类似这样的故事其实还有很多,我们都是猜中了开始,却猜错了结局,这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处理好退出的问题,作为员工在一个企业的职业生命周期的终结问题,没能形成闭环,最后就影响到了企业整体的人才策略,退出问题甚至比引入更要值得重视,甚至不夸张的说,设计好退出机制,比招聘引入更有价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结婚,两个人结婚非常简单,两个人去民政局领个证就搞定,但是哪怕你第二天就离婚,两个人的财产分割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缩水一半也是非常有可能的,离婚是给分手最后的一击。
张小娴说,分手后不能做朋友因为伤害过,但也不能做敌人,因为相爱过,也有人说,好聚好散,感情不在仁义在,其实 人与人之间的相识相交与相处是一种情分,相比于恋爱的如胶似漆,分手总是显得残忍凄凉,如果分手是迫不得已,还能继续做朋友么?在感情的世界中,分手后还能做朋友的算是小概率,但是在企业环境下,员工离职后还能跟雇主保持友好关系的其实还不少,有些甚至还形成了新的组织,例如腾讯的单飞企鹅俱乐部、盛大有个“盛斗士”,百度有个“百老汇、赶集网有个“赶集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