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们河南老家的习俗,春节一般在入冬不久后就慢慢开始了。入冬这几天,天气越来越冷,人人手里都拿着个保温壶。大多数人都不怎么出门,除了孩童之间的嬉戏与乡村中独有的装修声音,再也找不出别的声音了。到了腊八这几天,家家户户才开始有人的影子。
小年是春节的正式开始,贴门神,挂横幅,放大炮,从小年清晨之时,乡里乡外的人家都敢个大早去乡间赶集,集上什么都有:手编鞋、手编竹筐、手针织围巾……这是春节前最后一次集,人们都喜气洋洋,脸上洋溢着笑脸,大人们都火急火燎的去寻找家里过年用的年货和新衣裳,好不快活!但实在太为着急,没有什么好看头。还是小孩子们更有盼头,他们成群结队,手中都紧紧握着攒了一年的零花钱,家境好一点的小朋友会专门买一个小包来装自己的钱,毕竟马上要收红包了,谁还在乎那一点零用钱?他们在集上东瞧瞧,西看看,竟一时间挑花了眼:该买糖葫芦呢?还是炸鸡块?该用蓝色钢笔呢,还是黄色彩铅?该玩磁铁呢,还是电动玩具车?随着太阳升到正空时,人们都回家吃饭了:扣碗、烩面、疙瘩面等等好吃的应有尽有,到处都是香味。转眼时间就到了下午。有的人来不及等待就拿出了珍藏已久的鞭炮,开始放了起来;有的人还没有买好鞭炮,急得团团转,因为到了这时候,鞭炮可就要被一抢而空了,所以这些人就抓紧拿着钱朝着小卖部或者批发店跑去。终于到了傍晚,天刚刚黑一点的时候,到处都是鞭炮声:旋转的、呲花儿的…各种各样,把这即将要下山的夕阳都吓了一跳,赶紧躲到地平线下面去了。这天一黑,烟花就出场了,“噼哩啪啦”的烟花在头顶上狂放的炸开,各种图案应有尽有,各种颜色应接不暇,看的人眼都花了。
过了小年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的时间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户户必须要把一切准备工作做好,所以大家一个个都在忙,忙着贴对联,忙着买年货,忙着清扫家中灰尘,又忙着回忆,七大姑八大姨。接着就是炮声,哪一个家的院子里都是噼哩啪啦地响着火花的声音,那场景,热闹极了。
除夕的傍晚最繁华,家家都有大厨下凡做年夜饭,到处都飘着酒肉的香味。大人们都忙着装饰家里,又忙着清点送给亲戚家的礼物,所以大人是非常忙活的,幸福是属于小孩子的,他们开始畅想明日收红包的情形,大家七嘴八舌地在大街上讨论着要怎样拜年才会收到更多红包,又一边手里放起了鞭炮-“轰”“隆隆隆”“呼”“嚓”随着各种炮声的炸裂,年夜饭也放上了桌,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快活极了。这一夜,除了没有性质的和孩童之外,所有人都要静待新年的到来,大人们坐在庭院又或是坐在客厅中,打着牌又或是聊着家常事,静静的等待新的一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的光景最为热闹,大街上车水马龙,所有人都在朋友家、自己家、他乡庆祝春节。小巷间,小贩们在本就不宽的道路上摆上了各式各样的稀奇东西;村道上,到处都是四处问好的友好的村中人,平时不常见的东西在大年初一变成了普通玩意儿。最有意思的准是人们邻里之间串门的方式:没有华丽的新衣服,也不用带什么礼品,穿着一身棉睡衣,手里拿着糖,嘴上也不闲着-嗑瓜子。毕竟都是自家人,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有什么礼可讲究呢?唠几句家常话,一起去嗑个瓜子看个电视,这大年初一的一上午啊,就这么过去了。中午的王炸必定是团圆饭了,不仅有饺子这类普通的、常见的主食,还有用,大铁锅炖的大烩菜,那香味,那汤汁,粉条白菜海带猪肉配米饭,再来一盘饺子,真香!一天过去了,四处都遗留着放完的鞭炮的纸壳子和铁棍子,头顶的烟花一朵接一朵的炸开,好不快活!
大年初二,闺女家终于可以来娘家拜年了,全家齐聚,喜气洋洋。大年初五是人士气较低落的一天,这天要在凌晨时分祭祀。在上一天已经折好了几大袋子的金元宝,就这样被放在已故的先祖的坟前,人们陷入了往日的回忆与先祖在世时的快乐之中,气氛一下子变得有些低沉。可对小孩子来说,这些可没什么,毕竟小孩子还没有真正体会到死亡的那种压抑与不安呢。悲伤短暂的过去,后面几天的时间,一般人都会选择约上邻里的人一起,坐在院中的小板凳上,打麻将、打牌,时不时还能听见炮声在头顶炸开。而人们一般都会选择在新年这几天结婚,办婚礼,所以这几天也会去吃席的好日子哦。
正月十五,元宵节到了,春节的最后一个欢庆到来了。除夕时炮声震天响,热闹的如同战争胜利;而十五呢?有着更丰富的礼俗,人们纷纷走上街,急迫的想要看精彩的表演。在十五前后三天,踩高跷、大头娃娃、蚌壳舞、敲大鼓吹螺号等等表演,会分成几个队伍,绕着新城与老城走上一圈儿。人们都自动的让开一条道路,而且会互相维持纪律,不会发生什么安全事故,但是来围观的人数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县城,竟然会有这么多人。这些人的面孔如此陌生却又如此亲切。可人多了,除了热闹,在观看表演时一无是处,表演队伍往前走,人群也往前走,可是因为人数众多,所以导致根本无法跟上表演队伍的步子,于是表演队伍在人群中逐渐消失不见了,人们也知趣的一哄而散,去往别的道路上寻找新的表演队伍。而元宵节最好看的非灯展莫属了,处处都悬挂着灯笼,各种各样的颜色,样式功能也是不同的,小孩子们拿着大人买的、做的灯笼,互相攀比、炫耀着。这一天就在这样的欢声笑语中度过了。
一眨眼,到正月二十日了,孩童们上学离开了家,大人们上班离开了乡,春节在正月二十日正式结束了。
可尽管春节过得是如此热闹,如此有仪式感,但身处其中的我们却觉得少了些年味。习俗形式没有改变,鞭炮没有改变,拜年没有改变,祭祀没有改变,表演没有改变…年却变了,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是因为如今的习俗没有之前有仪式感?是因为如今的鞭炮不够绚丽?还是因为拜年时没有了某种物质?有或是因为祭祀或表演时的形式变了?我认为,其实都不然,那变的到底是什么呢?是风俗本身?又或是我们?我认为变得是我们。我们如今只知道春节该做些什么,该守些什么,只知道要有礼,只知道要有热闹,可是这么做的意义呢?最初这些风俗为什么会被流传下来?它们存在到底意味着什么呢?难道只是一个形式吗?我们到底又在哪里变了呢?我们对春节的热情与希望减弱了,尽管依旧热闹,却仅仅是一个外在假象;我们对春节的意义和了解过少了,尽管依旧乐在其中,却仅仅是一个表面情感。我们对春节的感受不同了,尽管那看起来还是春节。而且最重要的是:现在的时代变了。曾经是农业社会,人们将春节视为一种最为重大的节日,而现在时代变化了,更偏向于工业社会了,人们的经济与思想还有种种的因素都有了提升,对于春节自然就看得不那么重要,而这也是一些必然的变化。
但同时,我觉得在某一方面,我们的心和思想已经变得有些麻木了,那种年的味道,再也回不来了。但是我们也不必强求把那种感觉完完全全的回来,因为我们现在的时代不同,不能要求我们将时代退步,然后寻求那种感觉。可是为什么在乡村中过年会在城市中过年更有年味呢?我觉得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如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对科技理性产生了无穷的兴趣与朝向,从而不屑在传统习俗上花费大量精力,对这些事感到死板,但依旧还是要去完成那样的形式,导致麻木。也有可能是这些风俗像孔子的礼那样在时间的流逝中,在人们的心中流逝,流逝的是内在的意义,而还在的这是风俗的形式。于是人们的思想与人心便这样有些麻木了。
人类难道要一直麻木下去吗?
人类难道便止步于此,甚至越来越往后退了吗?
不,那不是人,我们要运用心中德行的加持,继续向前发展下去,那种麻木是有所改变的空间,我们也不会放任不管,那种年最初的味道,该回来了。
我想说:我们应该有一些新的创造与更新。新的一年,曾经是万象更新的,是要穿新衣,穿红袜的,但是那都是曾经的事情了,我们现在买新衣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的事情,而穿什么颜色的袜子也是随心所欲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创造一些更有价值,更符合我们现在时代的春节方式,而不只再依赖于曾经的那个形式,又或者说曾经农业时代的春节。春节是一定要回归的,春节的味道,也是一定会回来的,但是到了那时候,我们真的要再次品味曾经的兴奋和那种寓意吗?我觉得其实并不是,我们应该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那时所流传下去的,不仅是繁琐的形式与曾经农业时代引以为傲的东西。农业时代的春节固然是美好的,固然是充满希望的,我们现在的春节也应该有这样的风气,不一定要还原根本,因为那样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样的变化是必然的,不能说是我们自身的心灵被完全的麻木了,这样妄下定论是不对的,只能说我们应该是寻求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了,我们应该将我们这个时代的春节迎来了。
春节将归。
春节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