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新办召开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有关情况。工信部表示将要逐项抓好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的落实落地,密切跟踪中小企业的运行态势,加强政策研究和储备,推动适时将部分阶段性惠企政策转化为可长期实施的政策。央行金融司也出来表态,要推动金融机构完善内部资源配置,强化外部激励约束,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引导金融机构把更多资源投向制造业,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
“中小企业融资难”经常出现在媒体和政府报告里,频率非常高,原因就是中小企业并不是那些形形色色的互联网企业,而是在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有大量从事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他们普普通通没有媒体的关注,但却真正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企业的债务融资一般就通过两个渠道,要么发行债券,要么从银行贷款。企业发行债券时是利用企业的信用做背书(抵押),所以企业斋市场都是那些大企业的天下,但是你让一家义乌的小老板去发债,没有知名度没有抗风险能力没有投资者认可和支持,基本不太可能。那就只有选择银行贷款,银行有太多太多的客户,可能并不会非常重视这些小企业,而是简单直接的要求小企业拿出抵押品,万一企业出现问题,银行就拿这些抵押品去拍卖减少损失,中小企业又很难拿出抵押物,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项目审批也很审慎。于是,这个时候,很多中小企业可能会去选择民间融资,民间借贷利率非常高,资金链条就容易断裂,所以无论发债还是银行贷款还是民间借贷,对于中小企业都是难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不是中国单独存在的,是世界性的难题。拿美国和德国为例,美国是债券市场主导的企业融资,美国的垃圾债就是高收益的债券市场,曾经为中小企业打开了一个融资通道,在这个市场上投资者追求高收益也承担高风险。中国也有类似的中小企业债券市场,但是信用债发展的深度还不够。德国是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而且层次分明,让。当地的小银行为当地的中小企业融资,大大降低了信息和交易成本。这也是我们国家一直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才能帮助降低信息不对称,匹配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另一个渠道是由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信息技术对于中小企业融资也有破解,例如京东和蚂蚁金服,利用沉淀的数据,对自己平台上的商家给予融资,根据商家的销售额/消费品的价格,商品的品种等指标来确定可以贷款的金额。这些就是利用大数据来改变金融模式,利用网上沉淀的数据使得贷款方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变得高效便利,也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也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把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降到最低。
国家已经非常重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各级地方政府都在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问题,相信未来一定会举各级之力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