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的《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和《教约》 是王阳明对儿童教育提出的一些积极意见,其所提供的教育方法在今天仍然有可借鉴之处。
阳明先生指出:教育儿童,只应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至于培养的具体方法,则应当用适宜的诗歌来激发他们的志向与兴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使他们的仪表威严;教导他们读书,以开发他们的智力。
其对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抓得很准,认为,儿童的情趣是喜爱玩耍而害怕拘束,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让它舒畅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以致枝繁叶茂;如果摧残压抑它,就会很快枯萎。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欢欣鼓舞,内心愉悦,那么他们的进步就变成了不由自主、自然而然的了。就好比春风化雨,滋养花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它们自然能日新月异;而如果是冰盖雪披,花叶零落,自然生机不再,日渐枯萎了。所以凡是通过适宜的诗歌形式来引导孩子们的,不仅能诱发他们的志向和兴趣,而且也能把他们蹦跳、吵闹的倾向宣泄在唱歌、吟诗上,同时在音律中抒发他们心中的郁结和不快。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仅能使他们的仪表威严,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强筋健骨。教导他们读书,不仅能开发他们的智力,而且也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所有这些都是顺应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的志向,调理他们的性情,通过潜移默化,消除他们的鄙吝和愚顽。这样使他们逐渐符合礼仪但不感到难受,性情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中正平和。这才是先人设立教育的本意所在。
像现在训导启蒙儿童,每天只是一味地督促他们的句读功课,只是严格管束他们的行动却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只知道要求他们聪明却不知道培养他们的善心,鞭打绳捆,就像对待囚犯。他们把学堂看做是监狱而不愿意进去,把老师看做是强盗和仇人而不愿意见到,于是,他们偷偷摸摸、躲躲藏藏地嬉戏玩闹,偷奸耍滑、使诡使诈地肆意顽劣,变得庸俗鄙陋,日益堕落。这是驱使他们作恶却又要求他们向善,两者只会抵触,岂能行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