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认识郑板桥还是在历史课本上,知道他是“扬州八怪”之一,善画兰、竹、石、松、菊,后来就是在折扇上或人家的客厅或书房的墙上常能见到的“难得糊涂”四个大字。
有的人甚至把难得糊涂的处世哲学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那究竟何为“难得糊涂”呢?郑板桥为什么会写出这几个字,只是因为官场失意吗?
我觉得资料上的解释并不全面,尤其是当我看到他的人物生平之后。我认为他的“难得糊涂”是由他的出生背景、性格,整个人生的遭遇共同来铸就的,他是找到了这一种与自己融洽相处的模式。
从某个角度来说,他的“难得糊涂”和唐伯虎自封“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这个字也挺有意思),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他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其时家道中落,生活拮据,三岁时生母去世,十四岁时继母也去世。还好有个一直陪伴、照顾他的乳母费氏,她善良、勤劳、朴真,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他八、九岁已能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十六岁学填词,20岁左右考取秀才,23岁娶妻徐夫人,26岁自己设立私塾教书。
雍正元年,父亲去世,生活更加困苦,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由于生活困苦,遂关闭私塾,到扬州卖画为生,不幸的是其间其妻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
卖画十年中,他曾出游北京,有幸结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他在扬州期间还结识了许多画友,如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雍正十年秋,郑板桥四十岁,赴南京参加乡试,得中举人。乾隆元年,郑板桥四十四岁参加殿试,得中进士,取得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最高学历。他还自刻一印,上书“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尽管“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但是郑板桥在得中进士后,曾作《秋葵石笋图》一幅,题诗曰:“牡丹富贵号花主,芍药调和宰相祥。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也说明他对功名很在意。
不幸的是他先是没官做,中了进士之后,一直没有拿到实缺。1741 年,已经49 岁的郑板桥再度人京,候补官缺。几经周折,终于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第二年获得山东范县县令一职。
1746年,郑板桥54岁,调任潍县,在两县当了十二年的七品官。1748年,乾隆出巡山东,他被封为“书画史”,“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这算是他的一个高光时刻。1749年,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病逝。
在潍县的时候,出现大饥荒,连吃人的事都发生了。他未等申报就开仓赈济,有人劝阻,他说:“这都什么时候了?等辗转申报上去,老百姓都死绝了。有什么罪错我来承担。”
他还大兴工役,修城凿池,招远近饥民前来做工,他们的伙食则由当地的大户轮流开厂煮粥供给。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不得不为他这种为老百姓干实事的精神和魄力竖起大拇指,但是这样做必然会触犯某些人的利益。
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字幅下,有他题的一行款跋:“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从字幅上标明的日子看,字幅写于乾隆十六年,当时郑板桥正在山东潍县当知县。一向正直、率真、清正廉明的郑板桥在当时黑暗的官场上很吃不开,常常受到恶势力的嘲讽、刁难。”
“他一面以嬉笑怒骂来抗争,一面又彷徨悲观,产生了脱世思想。”可以说是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情绪下,才写下这“难得糊涂”的字幅。这里面既有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积极,也有看破红尘的悲观。
最后还是因为请赈而得罪了高层,不得不称疾去官还乡。
他对百姓好,百姓固然记得。郑板桥离任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
郑板桥去官时已61岁,“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他又回到扬州卖起了字画。但此次回来,他已经不是以前的郑板桥了,身价大增,求之者多。
但他有难为世俗所理解的怪脾气,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允还要骂人,最讨厌那些附庸风雅的暴发户,有一次在为朋友作画时,他特地题字道: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是不是很可爱呢?率真、纯粹!
他还制定了《板桥润格》,成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作无益语言也。”
“还在最后附了一首诗: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画竹”比“种竹”付出的劳动量要大得多,所以买“画”钱自然比买“竹”钱要高得多。“纸高六尺”的大幅要“三千”制钱是完全合理的,诸位要理解书画家的辛劳,不要听到这个价就大惊小怪!
对于那些拿书画家当玩物的暴发户与赃官们,“不管这些人怎样甜言蜜语,不交出钱来,就当作耳边风,坚决不画,拒绝写字,显示出铮铮硬骨、坚贞品节。”
郑板桥的书法,隶书取一半(隶书又称八分书),真、草各取一分,篆半分,自创了所谓“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
郑板桥乃诗、书、画、印四剑合璧的集大成者,徐悲鸿先生曾赞誉:“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下之难得者”。
乾隆三十年,板桥卒,享年七十三岁。
在我看来,板桥的一生是不顺的,两任妻子都未能陪他终老,两个儿子都夭亡,幼年丧母,仕途不顺,但是他却活出了自己的潇洒,难得糊涂。
备注:
《历史上没整明白的那些事》之明清、近代篇读书笔记。资料来源:《郑板桥糊涂吗?》、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知乎、品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