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须心无旁骛,一门心思在茶中。
春日一个午后,先燃上一炉香,看淡淡香烟,袅袅升腾,到了一定的高度,身形稍一轻闪,便幻化得无影无踪,鼻息之间只寻得丝丝香气。
收了心神,一心喝茶。
端坐茶席前,就着今个儿要泡的茶,先选一把紫砂壶来。
紫砂壶,不同于陶瓷盖碗。陶瓷盖碗烧结温度高,致密度好,不串味,易打理。而紫砂壶的致密度相对要低一些,砂砾之间最存茶香,混淆不得,糊涂不得,一种茶最好配上一把壶。
那究竟要用哪一把壶来冲泡哪一样茶,具体还要看壶的泥料、器型等诸多因素。
紫泥、朱泥相对适合茶汤颜色重一些的,如普洱茶、红茶、黑茶、炭焙乌龙茶;本山绿泥,用来泡绿茶、黄茶等茶汤颜色偏清淡一些的较好,乌龙茶也可以。器型呢,主要看大小、形状、壁的薄厚,根据茶叶的耐冲泡程度、水温的高低等因素而定。当然,更少不了茶人的偏爱。我就偏喜欢朱泥或紫泥的圆形光货,小型的掇球壶、文旦壶或西施壶。
听壶中水初沸,撤了火。打开壶盖,待沸水平静,就可泡茶了。
烫壶,目的是温壶,给小壶热热身,再请茶入壶。
去茶叶罐里取一些陈年普洱,洗两遍茶,去掉浮沫和杂味,才好冲泡品味,享受泡茶的喜悦了。
茶入壶中,水轻注,盖好盖子,再往壶身淋上一两道热水,静静地看着紫砂壶表面的水汽幻化万千、云开雾散。
泡好的普洱茶,滤到公道杯里。我偏爱品质好的玻璃公道杯,可以就着午后的阳光或夜晚的灯光,尽情地欣赏陈年普洱的琥珀般清亮纯净的茶汤。
选一只开片的汝瓷小杯,盛上七分满,闭上眼睛,嗅着茶香,及至啜上一小口,心已然醉了。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唐代诗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这段诗,又称“七碗茶诗”,形象地描绘了茶人的切身感受。
喝茶,不仅仅是一种“喉吻润”的口腹之饮,“破孤闷、搜枯肠”的文人雅趣,“发轻汗、肌骨清”的健康生活,更是追求一种“通仙灵”的境界,化育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心性。啊呀,真是不得了,喝茶喝得身心愉悦,喝茶喝出了生活的最高境界。
某日,恍然悟到,以前学习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面,由低及高,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实现自身价值。那么,东方的中国不也可以有这样一个需求层次论吗,吃饭、吃酒、吃茶。
民以食为天。吃饭,解决的是人们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吃饱穿暖,养家糊口,这是马斯洛说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
吃酒,要解决的是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哪一场酒局不是少则七八好友,多则十几嘉宾,高朋满座,欢声笑语,不论白酒、红酒、黄酒、啤酒,都是你来我往,推杯换盏,高谈阔论,神吹海侃,图的就是个热闹劲儿。
在东北的夏夜,更是常常在路边见到这样的场景,一张桌子,几个小凳,弄几个时令小菜,拍黄瓜、拌拉皮、干豆腐卷葱(再配上一小碗炸虾酱)、拼一盘盐水花生毛豆;搞几个便捷的肉菜,最好的就是特色烤串,什么牛肉串、羊肉串、盐锔鸡胗、烤腰子、烤黄蚬子,扑啦啦摆一桌子,大家袒胸赤膊,吆五喝六,端起杯子就敬,举起瓶子就吹,颇有水浒遗风,闹得一个尽兴。
吃茶,可不敢有这样的氛围,那实在是太没情调了。
喝茶无需人多,只要三两知己,一张席、一炷香、一壶水、一泡茶,若再高雅一些,扶上一曲古琴,高山流水,阳春白雪,走进茶的世界、茶的乐园,体味齿颊留香,感悟茶的回甘,即便交流,也绝无张牙舞爪,粗门大嗓,一定是轻声细语,谈觉悟,养心性。
喝茶之人,真从茶来,善从茶来,美从茶来,雅从茶来。
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还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只要有茶喝就好。
约吗?朋友。咱们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