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薛文宇 太极的秘密
我国拳术有一个也不知是从何时兴起的弊端——拳都是自己的好,而别人的都不在话下。这当然是不对的。拳术本无好坏,贵在练的人能不能练出来。古人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我将一篇不错的文章转发上来并注解,希望能丰富我们的太极学识,进而能对我们的太极拳功夫具有足够的提升帮助。
原文:我最初练习形意拳时,师从某名家,由于当时热情极高,肯吃苦。下功很大。先打刚劲,三四年后,能打出刚暴凶猛的刚劲来,如果表演,别人看了都感到劲力很好,很吓人。但真正和人一搭手,浑身都是空的,所学的东西一件也用不上。这种情况自己总以为是功夫不够,需多下功。
后来又遇到一位名家。当时此老先生年纪己经很大。我将自己练的给他看。老师父讲,你身子没坐下去,劲还有身上绑着,看着劲大,实际不行。用不上。此言正中要害,我确实也为此苦恼。
注:架子好看,一用就不是那么回事。这种情况现在并不少。真动手,一下子就暴露了。我说的是真动手,而不是说手。什么是说手?你这么来,然后我这怎么用,有什么效果,这就是说手。可实际当中谁会按照你要求的必须要那么出手呢?速度,力度,角度等等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用固定的招式是一点用也没有的。用我们祖师爷的话说,就是不能用死方治活病。说手是任何一门拳术整体习练体系内容之一,这本没有什么不好。关键是把说手大行其道的以为就是动手的模样就不好了。军演永远和实战不是一码事,但是没有军演,直接实战肯定不行。可把军演当做这就是实战,千错万错。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先出手的不为能,后发却可先至的才是高。真正的太极拳是能做到这一点的。现在很多人把太极拳想的,说的,练的都过于玄虚化了。其实,想练好它的首要条件就是得练对,在此基础上再持之以恒的按照程序去练。没有练不出效果的。什么是练对?必须要在体上好好的打磨一番。就和盖房子打地基似的。可现代人好多都练这个着急,反过来还怪太极拳不行。很多人对精气神,神意气好奇的不得了,也有些人教拳只往这上说。就好像不这么说就显不出自己的高明。
其实,体练阶段的门道非常的多,神,意,气在这个层次都会无法避免的涉及到。比如,体练阶段要精神内敛,专注于身体内外的变化,我们称之为感知。而感知是为了掌控调整,这就得需要通过意念的作用得以实现。而松就是体练这一阶段的内容,松则气显,气通。也就是气感充足。用力则紧,感受和掌控的就是外部,具备气的感受则掌控的是内部。就是这么简单。通过正确的练习次序,后续的气练和神练则是上了那个层次,以及必然是基于体练而出来的效果。把结果当成了方法,这就是问题的所在。体练本就是最为众生切实可行的第一方便法门,可很多人却总爱对形而上学趋之若鹜。这就叫做舍本求末。这当然难免舍近求远。
原文:老师父对我讲,你要把身子折曲起来劲才能拔上来,你现在身子是展的。都是稍节上的力气,根本没有根上的劲。后来我随老师父学习了两年多。从他那里我才算真正懂得了形意拳。现在感到如果还是跟着第一个师父,可能一辈子也练不出什么来。
跟老师父后,他教我的诀窍就是坐住身子。每次我行拳或站桩时,他总要托着我的臀部,让我往里收,身子往下坐。老师父没文化,他总是用很俗的话跟我讲,屁眼要抠回去。后来我慢慢接触得多了才知道,他讲的屁眼要收回去,就是一些有文化的拳师所强调的逼臀。就是臀部的肌肉要往里收,身子要坐住。
这样练,我渐渐地感到身子折起来了,腿上的劲出来然了,然后因为身子下坐,所以胯也往下沉,这样腰胯上的劲也出来了。渐渐的背后的劲也被拔出来。感到背向后靠的劲出来了,这样肩松沉开后由于有靠劲,劲被送到手稍上去。这样我才体会到过去很多老师所讲的劲是从尾巴骨发出来的。
注:身子没坐下去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的架子很低,臀部也跟着下去很低,这不叫做坐下去了。坐下去指的是松腰落胯。没有松腰落胯的低必紧而不松。不信一试便知。练太极拳违背了松就肯定是不对的。腰松胯落大裤裆。说着不好听,但还真就是这么回事。练对了,练到时候了,腰胯这里它自己就往下“出溜”——往下坠(滑),你托不住的。你也不爱把它提起来。一提起来就浑身不舒服了。能练出这个,下盘的根劲就出来了。有根了,全身的气就能缩回来了。就能感受到什么叫做气宜敛,敛入骨内了。这个时候就初步的解决了手爱单独使劲的坏习惯。我管这个现象叫做依止。有了依止就会舍己从人,反之就会想当然的乱动。
原文当中提到臀部往里收,这不能说不对。但是如果没有下面四步习练程序则是错的。这正如粮食还没有长成就把种子放到锅里煮,这是不对的。收臀实际就是收尾闾(尾椎骨)。但太极拳极为注重中正,也就是适度。所以,收尾闾不能刻意为之。这就得需要通过“插、泛、扣、转”四步功诀来按部就班的实现。
一插,插尾闾。见古传太极十三势之无极桩特有的练法。这一练法是通过掖胯(收胯)平腰使得尾椎骨斜向地面下插,与两脚形成三角形的关系。三角最稳,故可保证站的时长和最大限度的松。大腿感受不到受力感之后,站一个月左右即可转入第二步。
二泛,泛臀。接上式,通过古传太极十三势之虚领桩的特有练法,在身体一节节放松下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髋关节两股骨头向外向后撑,膝微内扣内收,腹股沟也放松向后收。如此,可渐渐抻开腰骶关节,松开臀后面的骶髂关节,从而使臀向后、外(两侧)泛(翻)张,使骶髂关节松动。此时才能谈及落胯,胯分家。胯分家才能练单轻单重的行功走架的功夫。
三扣,扣尾闾。指的是行功走架时,尾闾能够经常接近垂于地面——尾闾从下垂状变成前扣,之前尾椎下插的虚点逐渐前移接近两足连线中点。前两步的功法就是为了这一步做准备的。胯不开,则不活,不活是不可能真正收尾闾的。硬收尾闾则必失中,硬提顶也必失中。因此,拳谱上写的已经非常明了:尾闾中正神贯顶。不中正则周身非散即僵,脊柱这条大龙的顶劲出不来,还谈何龙头的虚领呢?任何传统正宗拳术都是从下往上练的,现代人练反了的多!你可以不信,不信就不信,反正那么多人都是你们那么练的,练了多少年结果是什么,大概率结果已经说明问题。一切随缘,我披露古法只和有缘人结缘。
四转,转尾闾(尾闾划圈)。古人把尾闾喻为钟锤、钟摆。转尾闾就是让它转动,摆动起来。这是腰胯全松以后才能练的一步功夫:尾闾灵动自如,气机圆活无滞,已达周身一家、意气合一的境界。此时所用之法名为“婴娃抱肋”。陈庆国老师在世的时候曾于《武魂》杂志上发表过。在网上也能搜索到。不过,没有师传口授,加之前面三步功法的效果是练不出来的。这都属于秘法,只在我们的中高级课程当中披露。目前传播的十三势虽然是初级功法,但却是后续中高级功法的基础。
原文中所说的背后的靠劲慢慢就出来了,一点也没有错。练对了,无论是形意还是太极都是这么回事。太极拳的老前辈在古传古法当中称之为气贴脊背,力由脊发。这都是腰胯这里先做到了才能进而实现的下一步功夫。直接去做做不到。感觉做到了,实际根本就不是那么个玩意儿。腰胯上的东西又都是从脚下出来的。这就叫做练法步骤,是一层一层的功夫。功夫都是由低向高了练,越级是绝对练不出来,体验不到老前辈们所体会的那些心得总结的。
原文:然后老师父又教我吐纳呼吸,这样练了近两年,我感受到身体的动作有内里的呼吸是一体的,即使是脚指头、手指头一动,也是由内到外的全身动。这样我和人动手时,每一动都是从底下来的全身的劲。
后来我又练习戴家拳,才明白戴家拳更是强调龙蜇身,原来练得还远远不够我。有道是拳如炮开龙蜇身。要求将身子折曲到极致。戴奎的名弟子任大华老先生特别强调这一点,要求要把身子蹲成三折。太难了。我们一般练拳都讲究舒展。但戴家却要求将身子极力曲起,如同胎儿在母体中相仿。等真正入进去才知道这种练法的好处,原来吃得苦并不是白费的。
所以我认为练拳的第一要义是就是坐住身子,折曲起来。所以老一辈名家常讲虎坐窝为第一要义,也就是这个意思。具体做法就是臀部要极力收回,臀部的两个坐骨结节要露出来。身体要往下坐。胯部从大腿连的地方要觉得有折劲。腰上的劲要拔出来。以腰为中心,上面的劲往上拔,下面的劲往下拔。
用四个字讲就是坐,顶,靠,拔。
首先身子要坐住。这样头上才能有了顶劲。背上才能有了靠劲,然后一送到到了手。身上的劲以腰为中心,相对拔。
注:这里说的和之前所言大致还是一回事。其中提到了呼吸。我之前在软文中提到了练拳不能配合呼吸的原因。那是指开始练拳的,目的是为了养生的,以及没松到家的习练者而言。但在练明劲的时候(发刚劲)必须要动作和呼吸能配合起来。古传古法称之为“气口”。这个和大家交代完后,另外在三折上需要重点说明一下。我完全不怕得罪人的说,我们现在练的太极拳和过去比缺很多关键性的东西。现代的太极拳已经从过去自己练出功夫靠之保命吃饭,经历了帮助清末民初的上流社会的达官显贵时尚寻趣,再演变成今天的全民健身主推运动,已经是越改越简,越改越浅,越改越残。
周身三折是实现心意六合拳拳术技击整体打击力度的练法内容之一。含胸拔背,松腰坐胯,屈膝两争。这三处变化后的练法使得练习者看上去完全不合乎今天所谓的中正标准,但只有通过三折才能实现三节四梢被练到。才能蓄的满,而后才能发的充分。这就是所谓的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的本意。五张弓都拉不开,劲怎么能蓄的充分,放的充分呢?所以,大转腰,大含胸的练法是实现具备太极拳技击能力必须的所在。只是太极拳讲究处处都要有圆,讲究处处都不能离中,所以做出来的三折更加的圆润,也可称之为三圆。这也是太极拳所独有的地方。
原文:松应当是拳法的核心。这点大概人人都知道。但真正做到非要有名师指点才行。不是你想松就能松的。松和紧是相对的。这点我练了戴家后才真正明白。我的体会具体做法是单重,唯有单重才能真正松开。
一定要把重力都坐在后腿上,人是站着的,不可能一点都不受重力。解决的方法就是把重力都放到一条肢体上,除了一条腿是实的,浑身都是空的。这样才能真正松开。当对方的劲来了的时候,不管他来的快还是慢,不管劲多大,不管以何种方式来。只要身子是空的,很容易就可以化解到,对方也会感到你是空的。这点要具体口传心授才行。所以前贤讲三体式有武艺与道艺之别是很有道理的。 注:此处说的真的是太对了!太极拳也练的是一条腿的功夫。为什么呢?因为太极拳处处落实的都是阴阳虚实分明啊!古传太极练法十要的第一条就是:分虚实。分虚实不是做个样子,而是一动就在脚下分出单轻单重来。每个式子里都是这样的。虚实必须交代的清晰才行。下盘能虚实分清,重量落实的明确了,整体才能也随之做到虚实分明。所以,放到一条腿上这是非常对的。做不到这一点的你可真得用点心了。你平时松不下来和这个还真就有很大的关系。 松,是太极拳自始至终都要贯穿的。但不是我们想放松就能松,它也不是放松那么简单。而是要有方法,要合理的去做,才能实现逐渐的松。松体现在关节上是活性增强,肉上是下坠感明显,心上是安静淡定,胸上空虚涵养,腹上充实温热,腰上松活圆融。达到一定程度松紧适中,不求松,不想松,自然就松了。方法对了,每日坚持不辍,有个三五年基本都能做到这些。这就已经很快了。因为,这样的变化,具备这样的能力,你的身体将受益终生,你练的拳品味不尽,你学什么太极都信手拈来。往期精彩练法文章每天练太极,应该把功夫下在何处?想练好太极拳,献给拳友们10个千金难买的谏言!练太极拳的这6个要点,请一定要告诉你的小伙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