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的读书历史:我读了大概几百本书,虽然不算很多,但也勉强可以指导入门级的了,使他们少走些弯路,我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初中时挣钱买的《简·爱》,后来因为学习的缘故,通读过四大名著及其他一些文学作品,包括名著类,历史类,心理学等等。关于读书:
一:如何选择性读书
我觉得大家有必要多读经典,小说就如可乐,喝时过瘾爽口,偶尔打几个饱嗝,表示下胃的满足,实际上,只是二氧化碳在身体的作用,小说也是如此。刚开始读书时可选取经典小说作为入门,有趣而又不失品味。正如古语有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而经典犹如茶水,初常略苦,用舌尖在口腔里慢慢搅动,继而回甘。经典也是如此,刚开始读经典不免有些拗口且咯牙。然而去除这些绊脚石之后,它会让你受益无穷,并且常读常新。有点像初尝人事的人,过瘾,上瘾,享受。好的文章让人回味悠长,有种绕梁三日的感觉,时常翻翻,也可让它永葆青春。读好书,有别人不常走的路,看别人不曾看过的风景。
二:如何读
1:做笔记,读书少不了做笔记,做笔记相当于把书读薄,提取其中大纲、核心观点,以及摘抄些于自己有益的段落。做笔记也可加深理解文中的主旨,有益于自己思想体系的形成,它可以为自己的思想体系添砖加瓦。
2:思考,思考,思考,重要的事说三遍。
读书时顶顶重要的就是思考,如何思考呢?简单来说,就是读到关键处,合起书来。这就好比学习公式,思考就是自己推导公式的过程。只有经过自己的推敲,书中的精华才能为我所用,多想想为什么。思考就是融会贯通的过程,是打通任督二脉的过程,是与以前的知识对比参照再加入自己的理解彻底转化的过程。
三:输出
读书就好比充电,而写作就是放电。写作的过程可使人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也是使自己的所学发酵的过程。只读不写如同貔貅,到底理解了多少,有多少转化成自己的维生素了呢?不知道。这就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写作也可检验读书成果,把自己的精神食粮通过创作的方式输出,以期检验。只读不写,别人不知道你的想法,你也不了解自己的修为到底练到哪一重。只有创作时,才有可能使出自己的平生所学,不然,就像段誉的一阳指,时灵时不灵。
四:同好
学武功时要找同道中人,看书也不例外,结交些知己好友,一起研读其中精髓,读到兴起时,手舞足蹈,大喝一声“妙”!其中痛快不可胜数,不可言说。当自己没有看书的动力或看书的方向时,也可以借助与大家交流培养爱好,找出方向。有时我看书看到不想看时,就会去看大家的评论,了解书中的一二趣味,埋下爱的种子,待到看书时,再让它生根发芽。有书友也可让人见贤思齐,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当大家说到某一话题而自己不懂时,不免抓耳挠腮,转化为读书的动力,告诉自己,要多读书,才能在谈话中获得一席之地。与比自己修为高的人看齐。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他们的长处,取长补短,摒弃自己的不足,以他人的缺点引以为戒,以期完成更好的自己。好的书友也可以帮助自己少走弯路,如果你的理解有所偏差,快要走火入魔时,自会有人用他深厚的功力助你一臂之力。
读书就是一场修行。大多数时要自己潜心修炼,紧要时好友相助一二。更重要的是,摒除一切杂念,以书为知己良友,方能不负年华不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