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书籍信息
书名:《国富论》
作者:【英】亚当斯密
译者:郭大力,王亚南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版次:2009年3月第1版
ISBN:978-7-5426-3001-8
全书结构框架
一 分工
1,分工对改进劳动生产力的3点原因
2,分工的原理
3,分工的应用范围
二 商品价格
1,货币起源
2,真实价格
3,真实价格的组成部分
4,商品的自然和市场价格
5,价格的3个影响因素
三 资财
1,资财的划分
2,资本的维持费
3,借放利息的资财
4,资本的4种用途
四 对外贸易
1,国家之间的贸易限制
2,国家的一些贸易政策
五 国家的收入
1,国家的开支
2,国家的收入
开篇介绍
《国富论》是一本经典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著作,作者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这本书写于18世纪70年代。
《国富论》的原标题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知道了国民财富的来源,也就知道了让国家富有的方法。
此篇拆书稿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家财富包含了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增加。内部就是国内人民财富的增加,外部就是与别国贸易导致的财富增加。
国内的财富增加主要原因就是分工,这是第一章的内容
人们会用剩余的产品来交换自己需要的物品,就导致了货币的产生,这是第二章内容
分工导致了资本的积累,社会就有了余资投入到生产中获取利润,这是第三章内容
国外贸易方面,国与国之间因为有贸易限制,国家需要制定政策解除限制来增加财富,这是第四章内容
最后,总结一下国家的支出与收入,这是第五章内容
本拆书遵循的是富国这个线索,希望对现代的富国路有所启发。由于这本书出版时,中国还在清朝乾隆年间,年代久远,有一些章节,比如论殖民地,并没有提到,如有需要,可以购买原书,进行查阅。
第一章 分工
导读
国家财富的增加包含国家内部财富和对外贸易财富两方面的增加,今天要讲的是什么原因让国内社会财富增加。其实就是分工。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良,劳动的熟练技巧和智力增长,都是分工的结果。
1,分工对改进劳动生产力的3点原因
a,工人技巧的改良
工人技巧的改良必然会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分工就是把各个人的业务,还原为某一种单纯的操作,这种操作成为他一生的专业,必然会大大增进工人的技巧。
举个例子,经常用铁锤的铁匠,如果他没有练习怎么制作铁钉,他每天制造的铁钉数量,是少于以制钉为专业的人制造的铁钉数的。
b,节约不同工作之间的转换时间
从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时,通常会损失掉时间
要敏捷地由一种工作转到地点不同,工具也不同的别的工作是不可能的。
如果两种职业是在同一场所进行,职业的转换时间比不同工作地点的转换时间是要少些。但这种场合的损失依然很大。转换到新工作时,由于技巧的不同,刚开始不会很快进入状态,是需要损耗一部分时间来适应的。
c,适当机器的利用
机器代替人,可以大大地便利和节省劳动
而机器的发明也是分工导致的。
分工就是把复杂的多步骤的事情分解为简单重复的工作,而最初始的机器就是代替人来做这些简单重复的劳动的。
2,分工的原因
a,人性中交换的天性
互通有无 ,物物交换,相互交易,是人的天性,这个天性是必然的,也是极其缓慢逐渐形成的。这种天性为一切人类所共有,其他的动物中,是发现不出来的这种天性的。两条狗是不会公平审慎地交换骨头的。
b,人的自利性
在交换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如果用自己做的某一个物品,拿去交换得来自己需要的另一种物品,比亲自去做交换得来的这个物品,要省时省力的多。为了自身利益打算,只要做好自己擅长做的物品就可以。
有人会说还有一个原因是人的天赋的差异
人的天赋的差异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人的天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是投入到不同工作上面,才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扩大。
3,分工受限制于市场的范围
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的财富程度是不一样的,因为在不同地区,分工也有差别。分工的范围受限制于交换的范围,也即市场的范围。如果某个地区的市场过小,并不能完全消耗掉人们专业生产的物品,人们可能就养活不了自己,这个地区也就不需要精细的分工。
大城市的很多从业者只能在大城市生活,比如搬家公司,在偏远地方也许根本就不需要。
要让地区富裕,必须拓展市场,让本地区的货物能够运送到更远更大的市场上面。建立覆盖面更广的交通网络,就是用来拓展市场的。也即我们以前所说的,要致富,先修路。
第二章 货币
导读
原始蛮荒社会,人们劳动生产的物品,只能满足自己欲望的一部分,人类大部分的欲望,需用别人劳动所生产的,别人又消耗不掉的物品来满足,别人的物品不是白给的,人们要用自己的物品跟他们交换。一切人都依赖交换生活,某种意义上,人人都是商人,社会也就是商业社会。
1,货币起源
分工刚开始的阶段,因为生产的不足,商品的交换不能顺利进行。比如甲持有某个物品,自己用了还有多余,此时乙需要甲的物品,但是手里又没有甲需要的,他们的交易就不能完成。
有人就会想到随时储备一定量的特殊物品,拿去和任何人交换,别人都不会拒绝。不同时期和地点,这种特殊物品都不尽相同,有用家畜的,有贝壳,烟草,鱼丁,砂糖,兽皮,等等。
最终人们选定了金属,包括铁,铜,金银。因为金属保存时间长,不会腐烂,又可以任意分割而没有损耗,还能再熔化合成原来的形状。
最初的金属都是粗的条块形状,这种粗条块有2个缺陷,每个块的重量不准,每个的纯度也不一样,并且检验纯度是个很繁琐的事情。
此后铸币制度就产生了,保证了纯度和重量的一致。
货币从此就成了一切文明商业上的媒介,一切货物能进行买卖,相互交换。
2,物品的价值
物品的价值有2种含义。
使用价值,表示特定物品的使用效果。
交换价值,表示占用了某个物品,就取得了对其他货品的购买力。
使用价值大的物品,交换价值就小
交换价值大的物品,使用价值往往很小
3,构成一切商品真实价格的,究竟是什么
一个人是穷是富,依照他享受到物品的多少而定。人类社会走向分工以后,人们需要的物品只有一小部分来自自身的劳动,大部分依靠别人的劳动,所以人的贫富状况是依靠他能够购买多少别人的劳动量而定。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世间所有财富,最初都是用劳动而不是金银购买的。
但是衡量一个物品上面有多少劳动很困难。
商品之间交换,商品都是与商品比较,很少与劳动比较,人们自然地就用一个商品能够交换到的别的商品的数量来衡量交换价值,当物物交换停止后,货币成为商品的交换媒介,一个商品的交换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了。
金银价值时有变动。但是需要艰辛劳动的物品价格贵,劳动较轻松的货品,价格低,劳动本身的价值不变动,劳动是真实的价值标准。所以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是商品的名义价格。
劳动本身也有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真实价格是报酬给劳动者的一定量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名义价格是报酬给劳动者的一定量的货币。劳动者的状况是贫是富,报酬是好是坏,不跟名义价格只跟真实价格有关。同一真实价格的价值,往往相等,但同一名义价格的价值,却往往因金银价值变动而产生极大差异。
只有劳动是价值的正确尺度,能在一切地方一切时代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
而货币,只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物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成正比的时候,才可以正确衡量商品真实交换价值。
4,构成真实价格的几个部分
a,劳动工资
在原始野蛮社会下,一个人劳动所生产的货物都是归自己享用,此时货物的价格就取决于生产此货物的劳动量。
b,资本利润
随着社会发展,有些人手上积累了资本,他们发现卖出货物有利润,或者在原材料加工上面的劳动有附加值可以获利,他们就提供原材料和生活资料给劳动人民,让他们工作。通过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物品价格包含了劳动者的工资和原材料价值以及企业家投资获取的利润。
c,土地地租
还有一个价格的组成部分是地租,一旦一个国家的土地成为私有财产,有土地的地主就会出租土地收取租金。
一个货物的价格或多或少都是由以上三点相互组合而构成。
5,市场价格不能与其自然价格保持一致的原因是什么
各社会及邻近地域,都有一个普通的或者平均的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自然价格就是一个商品的价格不多不少正好是由这个普通的工资,地租和利润所组成。市场价格就是商品实际卖出的价格。市场价格有时比自然价格低、高或者刚好相等。
愿意支付商品自然价格的人称为有效需求者,因为他们让商品变得有效(也就是商品可以卖掉)。他们的需求,就是有效需求。如果市面上的商品量不能满足有效需求,有效需求者怕买不到而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市场价格就会高于自然价格,这个价格是有效需求者之间竞争的结果。
相反,某种商品量超过了它的有效需求,其中一部分必须卖给出价较低的人,市场价格就会低于自然价格,价格下降多少取决于卖方的竞争情况。
第三章 资财
导读
我们知道分工导致资财的积累,交换导致了货币的产生。这章我们具体来看看,资本与货币有着怎样的关系,并且探讨资本应该怎么运用才能达到最大效果。
1,资财的划分
这里有个概念,资财。资财包含2部分,一是可以提供收入的资产,也就是资本,二是,维持自身消费的费用。如果一个人的资产也就能维持自己几个月的生活,他是不会用来投入到生产里面获利的,所以说资本的再利用一定是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对于投资家,有2种方法使用资本来获取利润。
第一,投入资本,把物品开采出来,制造出来,或者购买进来再卖出去而获利。这种资本就是流动资本,这种资本需要交换流通才能获利。
第二,用来购买机械工具,等那些不需要去交换和流通就可以获取利润的资本,就是固定资本。
一个国家的总资财也即全国人民的资财,就包含3部分,消费资产,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
2,资本的积累
有一种劳动作用在物体上能够增加物体的价值,叫做生产性劳动,另一种劳动则不能,就叫做非生产性劳动。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就是生产性劳动,社会上等阶级人士的劳动以及仆人们的劳动属于非生产性劳动。
不管是生产性劳动者,非生产性劳动者,还是根本不劳动者,都要消耗土地和劳动出来的资产。
供给生产性劳动者的资产就是劳动者的工资还有生产物资,属于投资的资本,而给非生产性劳动者的资产属于利润的一部分。
如果用利润的大部分都投入生产,而少用来消费,则能产出更多的资本。
所以资本积累的直接原因是节俭而非勤劳。
3,借放利息的资财
出借人一般都是把自己借给别人的资产看成自己的资本,希望到期后能赎回,并且赚取一定的利息。
而借款人可以用这笔资产来投资,也可以用来消费,一般的出借人都希望借款人用这笔资产来投资。
富裕国家的利息往往比贫穷国家的利息要低。其原因是:
货币借贷的本质是货币所代表的物质的借贷,富裕国家的物质丰富,出借人之间的竞争,会导致利息的下降。同时物资的增加也是生产劳动需求的日益加大引起的,资本家找不到更多的工人,就会提高工人工资,导致利润减少,所能还给出借人的利息自然也会减少。
一个国家的法定利率应该略高于最低市场利率,不要太低也不要过高。
因为过高了,投机者才会接受这个利率,实业家是负担不起的。
如果过低了,政策就会形同虚设,出借人要么还是会以较高的利率借款给别人,要么出借人可能自己去投资而不借款给别人。
4,资本的用途
资本应用在4个方面
第一,用于获取社会需要消费的天然产品,也就是用来经验矿业、农业、渔业
第二,用于制造和加工这些天然产品,以便使用和消费,也就是制造商的用法
第三,用于将天然产品或制造品运送到缺乏的地区,这是批发商的用法
第四,用于将这些产品分割成较小的部分,以便适应需求者的临时需要,这是零售商的用法。
这四种用法互相关联,缺一不可。把资本投在这四种用途上的人,都是生产性劳动者。
第四章 对外贸易
导读
之前几章讲了国内的财富增加,这一章讲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从而了解应当怎样做,才能通过贸易来富国。
1,国家之间的贸易限制
国家之间的贸易限制有2种,第一,对于国内能生产的商品,限制进口国外的同类产品。第二,对于不利于本国贸易差额的商品,实施特殊限制。
这2种都是不可取的,原因如下:
a,
第一种情况的限制,能够让国内生产这类商品的产业对国内市场进行垄断,但不能让社会总的产业增加。因为,资本总量恒定的情况下,社会总的产业绝不会超过社会资本所能投入的限度,任何商业法规也不可能使一个社会的产业数量增加到超出资本所能维持的限度,最多让本来不属于某一方向的产业转移到这个方向来。
而资本家总是考虑让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如果有相等或者差不多相等的利润,他们总想把资本投在尽可能接近自己家乡的地方。因为如果从事对外贸易,资本会远离自己的管控范围外,一旦发生纠纷,国际官司比国内的官司要耗费更多精力。资本家在国内的经营,一定会想方设法让利润最大化,该投入到哪个产业他们比国家更清楚。
所以国家干预来限制某个产品进口是无用或有害的,并不能让总产业增加,资本家自然会找到利润最大的投资,而不需国家指导。这就像某个人在家里做的东西比外面贵,就绝不会自己做,而是去外面买是一个道理。国家所要做的是用自己的优势产品去和别国的优势产品贸易,而不是限制别国的优势产品。
但有2种情况,这种限制是有利的,当某种产业为国防必需时,对国内和国外产品课同样的税的时候。
b,
第二种限制是指对于不同的国家进口的同类商品,实施不一样的税率,一般是对较便宜的国家的商品实施较高的税率。这个方法不可取,下面以英法之间的葡萄酒贸易为例。
假如英法之间的贸易差额对英国不利,即英国进口相对多的产品。
首先,如果法国的葡萄酒比葡萄牙的更便宜,英国都从法国进口葡萄酒,每年全部进口商品的总价值会减少,从而贸易差额也会减少。
其次,英国可以转卖从法国进口的葡萄酒赚取利润,通过这种再出口来缩小差距
第三,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来判断到底哪国的出口更大。
最后,从原理上来说,两国贸易中的对谁有利益,不是货币的增加,而是国家总产物的交换价值的增加,也即是居民年收入的增加。凡是送往国外的货物都是国外需求比本国需求更大的货物,因此回程货物的预期价值比出口商品的价值更大,国内总的产物价值也就增加。
2,国家的一些贸易政策
资本家或商人们肯定不会满足于自己的商品只在国内出售,也希望占领国外市场,但本国在外国没有管辖权,不能使他们在外国获得垄断,所以不得不向本国政府申请出口奖励。这些奖励有,出口退税,出口奖金。
出口退税是指对于国内产业所征收的各种国内税,在出口时予以全部或部分退还。出口奖金是指对国内产业的产品出口到国外时发放奖金。
这两种方式都是为了国内商人和制造商在国外市场上,可以与竞争者以更低廉的价格出售货物,来使贸易差额利于国内。
第五章 国家的开支与收入
导读
国民财富增加了,政府有义务去保护国民财产。政府就会建立一些机构来履行这个义务,而机构的维持是需要费用的,这些费用就来自于国家的收入。
1,国家的开支
国家的开支有,国防开支,司法开支,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的开支,维护君主尊严的开支
a,国防开支
政府的第一项职责,是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不受其他国家的侵犯,只有凭借军队才能完成。军队包含民兵和常备军,军费的开支主要用在常备军上。如果一个国家的国防依赖于民兵,它将随时有被邻近国家征服的危险。所以通过建立常备军,一国才能长时期保存其文明。
b,司法开支
政府的第二个职责是尽可能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受其他成员的侵害和压迫,所以要设立公正的司法机构。如果对法院的手续费有明确规范,并且在诉讼过程中的某个时间一次性付给出纳员,然后由他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判决作出后,在各法官之间进行分配,不仅可以激励法官更加勤奋地审理并结案,司法部门还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行政拨款。
c,便利商业的公共工程和机构
这些工程包括道路,桥梁,通航运河,海港等等。
拿公路举例,一国公路的建设费用和维护费用会随着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增加而增加,会随着公路上所运载的货物的数量及重量的增加而增加。
首先,公路的收费不能当成国家紧急需要的财源之一,否则收费只会越来越高。
其次,如果按照重量比例来收通行税的目的就是维护道路,这种税就非常公平。如果这种税费是用在政府的其他开支上,就会非常的不公平,这种情况下要想得到公平,应当按货物的价值收费而不是重量。
第三,如果维护公路的一方是中央政府,那么很难迫使他们将通行税用在必要的地方。
所以一项公共工程,如果自身不能靠收入来维持,而它只是服务于局部地区,那么让地方行政当局来管理,由地方收入来维持更好。
d,亲少年教育机构的开支
青少年教育机构同样能以自己的收入承担自己的开支,学生付给老师的学费或礼金构成这类收入。教师的报酬即使不是来源以这项收入,也不需要行政来拨款,因为会有捐赠基金。如果教师的薪水就是他所有的收入,教师努力工作的必要性就会有所减少。学院或大学的纪律,一般不是为了学生而是为了教师的利益制定的,但是学生在十二三岁以后,只要教师履行他的职责,强迫或者限制学生的行为,对于进行任何教育都是不必要的。
e,维护君主尊严的开支
在尊严这方面,一国之君在他的臣民面前的尊严要远甚于一个共和国的元首在他的同胞面前的尊严,因此,为了维护他的更大的尊严,就必须有更大的支出。
2,国家的收入
a,国家自己的资金收入
使用自己的资本或者把资本贷给别人获取收入,比如国营银行,酒窖,药店,邮政,公有土地地租等等。
b,来自人民的收入,也即税收
个人的私人收入最终总是来自于三个不同的来源:地租,利润和工资,税收也是由这三个之一来支付,或者这三个的共同支付。
赋税有4个原则:
1),每一个国民都应该尽可能地按照各自能力的大小,也就是按照他在国家保护下所获得的收入的比例,来对维持政府作出贡献。
2),每个国民必须缴纳的赋税应当是确定的,不能是随意决定的。
3),各种赋税征收的日期和方式应当为纳税者纳税提供最大的方便。
4),尽可能使从人民那里征收到的钱或者人民损失的钱,不要多于最终国家得到的税收。
总之,不能给人民带来太大负担。
总结
本书的拆解到此结束,通过本书的阅读发现,有一些观点在20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也不过时。下面总结一下主要观点。
1,分工是生产力提升,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一环
2,分工的一个原因是人的自利
3,人的天赋的差异是分工的结果
4,建立交通网络是为了拓展交换的范围
5,货币是在交换的过程中产生的,交换也是分工的一个原因
6,交换价值大的物品,使用价值往往很小,使用价值大的物品,往往交换价值小
7,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8,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土地地租构成了物品的真实价格
9,资本积累的直接原因是节俭而非勤劳
10,一个国家的法定利率应该略高于最低市场利率,不要太低也不要过高
11,对于国内能生产的商品,限制进口国外的同类产品;对于不利于本国贸易差额的商品,实施特殊限制,这2种都不可取
12,税收最终来源于地租,利润和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