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理想
▲
30多岁的我有还是好多理想,尽管我很认同于丹【三十岁前做加法,三十岁之后做减法】的人生态度,尽管我认为个人的发展也要遵循里斯和特劳特的【定位】理论,但我还是打算继续追寻我那成为【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政策专家】【社交达人】【肌肉男】【育儿专家】……等梦想。
二、个人定位理论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
我曾写过一篇《你不是不能,只是在找借口》,其中第三部分简论了个人的“定位”理论和技巧,提出建立个人标签是占领周边领导、同事、朋友心智的有效途径,这个标签需要做到一定范围第一的程度。
比如领导想安排word排版,在脑海中过了一遍自己的下属时,能够想到你的排版能力最强并安排给你,那么你就拥有了“word排版”这个标签;再比如上级领导下来视察工作,需要安排会场开会,领导想到你可以将会场布置好,那么你就具有了“会场”标签;还有你的好哥们需要宴请某位客户或者其他贵人,他想要你来陪席,那么你必定有“酒量好”或“善言谈”的标签。……
在某种程度上,尽全力首当其冲地强化自己某一项“技能”,进而贴上这项“技能”的标签,是在工作、生活中突破“默默无闻”的法宝。
对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小伙伴,请务必重视,否则,你让你的领导、同事、朋友们做什么的时候才能想到你呢?
当然要想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广泛的占领人们的心智还是比较难的,那样的话,恐怕你早已成为专家、名人了。
你首先要做的是在你的办公室2、3个人里做到第一位,进而在你的部门10几个人里面做到第一位,然后就是力争在全单位做到这门技术或专业的第一位,占领心智的目的自然就达到了。至于你跟我一样想在全国甚至可以大言不惭的说在全世界人民心中占一席之地,那么必然要成为【某家】。
个人定位的理论和技巧的意义在于:奠定你生存的基石,给你以发展的突破口。
它是这样一个流程:标签导向→付出努力→收获标签→发挥价值→获得机会
三、个人定位的理论与我的理想的冲突
▲
里斯和特劳特提出过一个经典对比,简约说来是这个意思:你买空调时候想到的是格力、你买电脑时想到的是联想,你买豆浆机时想到的是苏泊尔,这几种产品海尔都有,可你什么时候能够想到海尔?忘记是哪年的数据了,格力单凭空调一项产品年销售额超1000亿,而海尔有从家电到医疗等数以千记的产品和服务,销售额仅为800多亿。所以格力的定位就是空调,联想的定位就是电脑,苏泊尔就是豆浆机,而海尔呢?就是“海”……
根据《定位》理论,应集中全部力量占领某一方向(他们叫品类)的第一,这样才能生存和发展。海尔的庞杂虽然不至于将其拖垮,但多元化经营失败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
那么个人该怎么办?尤其是我那10几个梦想怎么办?难道我也要成为“海”,最终淹死在理想的大海中?
四、关于实现众多理想可能性的剖析
▲
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从个人生存与发展的角度上思考,一生大约有这么几种道路:
1、正常人:正常的一路走来,念过书、打过架,娶了媳妇、生了娃,会做饭、会洗衣,能当电工也能当司机……也就是说,念书不是最多的,打架不是最猛的,用以保证基本生存的技能都会,但都不精深。正常人的问题在于,创造价值的有限性,思考世界自己的局限性,晃晃而终时,怕还是有很多问题没有想清楚(这就是最纠结我的地方)。
2、专家者:正常人会的基本都会(极个别的不讨论,比如霍金),但读了博士、当了教授,对某一领域极为精通,甚至可能在有生之年还由于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人类事业做出了贡献。
3、某种人: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这种人就是深入研究多门学科,探索广泛领域。亦是为了兴趣、亦是为了解决问题、亦是为了探究那最终的统一……或者我们可以称呼他们为思想者。
成为专家者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挑战性,相对来说更实际一点。但我研究的方向是社会科学,写论文时就发现单纯从某一学科角度探讨一个问题总会面临不全面、不严谨等问题,所提建议也是操作性很差,或直接落入俗套,上万字的东东没有一点意义。另外还有,我养儿子的问题怎么办?太多媒体所宣传的结论都可能是错误的,比如服用维生素E对心脏疾病有好处,早早被科学试验推翻,但现在众多医院仍在宣称其具备这样的疗效(详细可听罗胖的逻辑思维,在讲“我们到底该相信谁”时所举)。
所以,成为文首所提及的各家,是我的现实需求。那么这种人有没有先例?我就知道一个,柳比歇夫。我成为这种杂家,有没有可能性?
按照定位理论,这样是不明智的。所以我决定,放弃!坚定不移的按这条路走下去。o(╯□╰)o。
就让我傻一回吧!
五、结语
▲
无论怎样,我最好还是最好实现认知协调吧,不然我岂不是要在理想前疯掉?
这是我最后关于这个问题的认知:
1、有柳比歇夫的先例,他一生发布了70多部专著(专著的意思,就是某一领域的极详“攻略”),精通动物学、神学……。个例能说明的事情很少,但至少让我知道了这并不是人类的极限。
2、柳比歇夫的“极度自律”是保证每一个【家】的刚性要求【时间】的保障。
3、定位理论包含着一个重要逻辑:足够的时间、精力投入换来某一知识(技能)提升,进而占领某一范围人群的心智以体现价值。而对这个逻辑的理解可以为:只要自律出“额外的时间、精力”就可以进一步扩大所要提升知识的范围。
所以我得到了:有实现理想的可能(有先例);有实现理想的途径(自律);有实现价值的支撑(保证饿不死);所以定位理论并不冲突。
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