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琴(上)中说过,作为大汉民族之嫡出乐器,古琴一向居于雅乐正统之位,有过无比灿烂、辉煌的曾经。
然而数千年繁华过后,时至今天,古琴却成了名副其实的少数派。
较之流行唱腔,古典音乐无论东西方都已日渐式微。而在国乐中,古琴更是独来独往的典型。小合奏本就不多见,乐团中更是没有它的踪影。
所以,古琴给人的感觉总像是前朝遗老、没落贵族。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却又自顾自美丽。
于是我好奇,究竟源何至此?
-1-
首先,古琴是一个安静的乐器。
从物理构造上讲,它的共鸣箱很小,以至于音量甚至可以用微弱来形容。
纯粹技术的层面说,把音箱加大来达到扩音的效果根本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几千年来却鲜少有人实施过如此的改良。究其根源,其实古琴这门乐器的定位就不是拿来热闹的。
古琴是真正悦己的乐器,弹给自己听。即便扩散到最大的范围,也不过是个把知己小聚时的消遣。
所以,它的音量完美地贴合了这一定位。不吵不闹,安安静静地渲染。你不想听时,它绝不会躁成干扰;而当你静心去听,就算微弱,也一定能听个一清二楚。
所以,仅仅声大、热闹在这样的审美体系中便是入不了眼、俗之又俗的粗鄙之流。
而且,古琴的传统总是偏爱独角戏,不善于与其他乐器合奏。偶有破例,也仅限于笛和萧。当代的古琴大师们创意地将其和大提琴,甚至是吉他放至一起,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算是一点领域上的扩宽,但古琴的合奏依旧只适于三两乐器,清汤寡水、素意昂然。
不论是定位,还是物理构造,都决定了古琴所追求的意境层次之淡雅。无论是何曲目,总有一种不可言说的韵味,意犹未尽方是上上乘的境界。
-2-
其次,古琴的曲式结构中,以慢速的居多。
标准的古琴曲式结构是以散板做引,缓缓行至慢板,然后逐渐加快至中板,接着进入曲目的高潮部分,以快板来表现。而后,在此又进入到了散板的结尾。
所以,这其中快板所占部分尚不足1/3,整个曲式慢板居多。这必然是由它安静的性格特点所决定的,但是诚然,确也不够热闹。
而且,古琴最典型的演奏特点,是行韵而出的虚音。看过古琴演出的人都知道,古琴在弹奏完点状音之后,习惯用左手行韵,也就是在弦上滑动。利用点状音的余音加上这样的滑动,弹奏出一种延绵却若隐若现的音。甚至有时,只见左手的动作,而几乎听不见什么声音。
这有点类似戏曲中的一唱三叹,也像水墨画中的晕染。以点状音为起始,然后逐渐晕开,渐入于无。
这样的演奏技巧使得古琴之音听起来格外清远、悠长。但是换一个流行以快为优的审美观来看,就变成了拖泥带水,没完没了。
当下的风潮很显然是奉行快字诀的,快速、便捷的思维模式已经向各个领域延伸。就来流行音乐中,亦是慢歌稍逊风骚了。
所以很显然,古琴所追求的意境和审美观与时下之流行大相径庭、背道而驰。
-3-
再次,琴是文人的象征。
且不说文人创作了多少与琴有关的诗词歌赋抑或绘画作品,只论文人对琴之喜爱与重视便足以说明。
假如你已知命不久矣,会做些什么?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文艺态度,是把每天当作末日来对待。所以宣言追求爱好要尽兴、更要趁早。想做的事都做完,才能不留一丝遗憾。
但这其实并非现代人的首创,历史上早有人行了先例。
有一位著名的文人,在临刑之前,竟然抛下了一切家常,而是选择了借琴一把,弹曲以慰。行将就戮之前,心心念念的是所弹之曲将要失传的遗憾。这个琴痴的名字叫嵇康,他弹奏的便是位居古琴十大名曲之列的《广陵散》。
琴既是与文人密不可分,难免沾染了文人的气息。
一是过于清高、孤傲,却又实则敏感、多疑。所以即便如盛唐之时大受冷落,也依旧倔强地声称:“众耳喜郑卫,琴亦不改声”。一边大肆抱怨社会风气浮躁不安、礼崩乐坏,一边绝不同流合污,更不主动争取受众的理解、普及与传播。
二是习惯造神。文人总爱自视甚高,认定自己的东西远非俗人所能理解,尤其是不受大众热捧时,愈发孤芳自赏,神化很多细节。
于是在文人的造神运动下,古琴升华而成了一个媒介,寻找纯净、贴合真我的途径。因而弹琴的时间有讲究,最好是黄昏、夜晚;环境亦有讲究、非得是幽静之处方能请得清心之乐;弹琴之人则更有讲究了,要沐浴更衣、要焚香祷告,才算对得起神器。
就这样,琴被神化得愈发飘渺而富有禅机了,相应的,越来越远离烟火之气了。
-4-
最后,古琴的记谱方式独特。
如今的音乐记谱类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记录旋律、节奏的,例如五线谱、简谱;一类是记录演奏方法位置图像的,譬如吉他的六线谱。
而古琴所用之减字谱,以汉字的形式记录演奏方法。且汉字并非我们常用之字符,而是将左右手的演奏方法各用偏旁部首作代表,再拼凑形成的方块字,例如下图。
这对于不了解减字谱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天书。
将减字谱转化成实际音乐的过程叫做打谱。因为没有记录旋律和节奏,只是演奏方法,所以即便是同一首曲目,不同流派的人来看都有不同的理解,也就会打谱成不同的版本。
今天,几乎所有的国乐演奏都以简谱为主要记谱方式,甚至还有的直接采用五线谱,以便于与西乐的融合。唯有古琴,依旧以减字谱为主,特立独行、我行我素。
这用现代的观念来说,就是标准化做得不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播与推广。
总而言之,古琴在当今的音乐中的确是没落了。再提它,人们的印象一定是风雅有余,而地气儿不足。
如果按照我们尚古的习惯来说,很多人都是这样总结的:古琴是文人的音乐,之所以没落,完全是源自如今的社会中,文人阶层已然消失殆尽。
但在我看来,这样的归因过于简单。总说从前多好,如今多差不过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心态而已。更何况,将古琴捆绑于文人阶层,本来也不是长久之计。
不论乐器还是其他,生存与发展的历程永远是残酷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是永远的法则。
那些自己就先局限、约束自己的,最后只会作茧自缚、画地为牢。
而只有扎根于最广大的群众阶层,才有可能真正地开枝散叶、生根发芽,最终发展壮大。
如果你相中了我的文章,可以联系我的大军师扣舷哟,嘿嘿,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