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he art of community》一书中提到流程设计应当需要满足“让用户最快到达目标”的要求(之前写过这本书的总结,《The Art of Community》摘要:设计社区的关键点)。
我所理解的是,产品的流程设计上应该让用户在最少的操作步骤下完成自己的目的,哪怕是少点击一下,对于用户体验的提高都是有利的。
以下举几个范例:
1. 挖财的记账页面
一款记账的App, 当打开挖财点击“记一笔”之后,跳转到图1页面,图中可见支出类型自动设定为“午餐”,这个事项是App根据时间段自行设定为“早餐”,“午餐”,“晚餐”,“夜宵”的,而这几个事项也是用户每天使用最为频繁的事项。
再如,图左下方的“保存再记”按钮,对于很多用户而言,很难做到花费一笔就记录一笔,很多情况下都是在一个时间点把好几项花费都记录了,这时候,相比于每次记录完一笔后退出到首页,再次点击记账,这个“保存再记”的功能只需点击一下即可,明显加快用户的操作。
2. 豌豆荚搜索提示框中的安装功能
作为应用分发市场,需要满足用户最快地找到并下载其搜索的App。于是,如图2所示,当你在搜索栏输入App的名称之后,豌豆荚在立马弹出的搜索提示框中不仅给出了你所搜索的App, 并且直接把安装按钮也显示在搜索提示框中了,这样用户就可马上点击安装,而在其他的应用市场中,搜索提示框中是只包含搜索的App的名称,需要再次点击,到下一个页面才可下载。
以上两个是正面例子,下面再举个反例
3. 生日管家的首页
作为用户,之所以选择使用生日管家,是希望打开App之后,能够了解近期过生日的朋友有哪些。可惜,在目前的生日管家的版本中,打开App后的主页中,只有一条关于我朋友生日信息的,而如果我希望知道更多的朋友的情况,则需要点击下方的生日按钮才可。所以,就我而言,现在每次打开这个App之后,都会点击去生日页面,在主页基本不停留。
从目前生日管家的主页内容几乎都是生日礼物的推荐来看,应该是为了赚钱。但是只显示一条生日信息,则未免有点舍本逐末,个人觉得适当妥协,主页至少应该为用户显示最近一周内的朋友生日信息。
【番外】
非常感谢励定洲同学的评论,让我能够对这个点继续发发呆想下。
之前所提到的“让用户最快达到目标”的设计,可以理解为中规中矩的流程设计方法。但在很多产品设计里,会加入一些“多余”的操作,这些操作可能并不是最快到达目的的路径,但是却能让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获得额外的更好玩有意思的体验。
例如微信的“摇一摇”,目前的操作流程是点击进入“摇一摇”页面,“摇一摇”之后显示同时摇手机的用户,相比较于点击进入页面后直接显示此刻也点击该功能的其他用户,现有操作确实会让用户付出更多一点,但确实让用户感觉“哎呦,有点意思”。另外,在我之前的文章《"多余"行为让产品实现差异化》,也总结了几个非互联网产品的“多余”但却有意思的用户交互行为。
总而言之,越来越觉得产品的设计应该是没有绝对的真理的,总结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有招是为了最终的无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