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和婚姻是文学永远写不尽的主题,有关爱情和婚姻的诗歌在乐府诗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它是乐府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乐府诗中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丰富了我国女性人物形象的画廊。
乐府诗塑造的女性绝大多数是普通的下层女性,如《焦仲卿妻》、《白头吟》、《艳歌行》、《箜篌引》、《有所思》等作品中的女性多是普通的女子,作品表现她们爱情中的喜怒哀乐。乐府中还有另一类身份特殊的女性,即置身于政治漩涡中的女性,这类女性虽然处于社会的上层,物质生活比较富裕,但她们的命运更坎坷,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她们的命运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悲剧色彩。本文以《乌孙公主歌》和《明妃曲》中乌孙公主和王昭君两人为例来论述二者的异同点。
《乌孙公主歌》和《明妃曲》中两位主人公具有相似的遭遇和命运。她们在“和亲”中扮演了主角,“和亲”使她们尤其是王昭君名垂青史,具有了传奇色彩,同时“和亲”也造就了她们的悲剧命运。公孙公主刘细君是汉代江都王刘建之女;王昭君虽出身平民,但她是以汉朝公主的身份与匈奴和亲的。“和亲”并非她们的本意,《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在这里看,王昭君虽是自愿请行,实际上她是无奈的,宫门深似海,她不愿贿赂画工毛延寿,空有一身的才能,没有机会见到帝王,容颜易逝,照此下去只会终老在宫廷。作出自愿求行的举动,实在是无奈之举。她们的和亲都发生在汉朝,和亲是在国家实力软弱,无力抵御外侮的背景下,统治者为解决危机采取的一项策略,她们成了统治者解决危机的工具。在汉代封建礼教逐渐完善,《女诫》、《大戴礼记·本名》、《礼记·内则》等对妇女的行为作了苛刻的要求,该时期对女性的压迫也在增强,女性的地位越来越低下。统治者无力保护自己的子民,灾难临头,不思发奋图强,只会把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推到前面,让她们用柔嫩的双肩承担如此重的担子,这从侧面反映出统治者的虚伪,从本质上讲,她们都是统治者的牺牲品。她们远嫁异国他乡,乌孙和匈奴都有继婚制的风俗,帝王死后,他的后妃要嫁给新继位的帝王。这种风俗在汉朝不可能被接受,站在细君公主和昭君的立场来看,她们都深受汉朝儒家思想影响,女性从一而终的思想占据了她们的灵魂,但她们不得不如乡随俗,接受这种继婚制,在第一任丈夫死后嫁给新的帝王,这种风俗对她们在精神上也是一种折磨。当时的人利用她们换来的是短暂的和平,后世的人看到的是她们对促进民族交流作出的贡献,给她们头上戴上了神圣的光环,但这种神秘的光环也遮不住她们内心的隐痛。
《乌孙公主歌》和《明妃曲》又有许多的差异性。前者的作者是乌孙公主本人,后者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由于作者性别的差异,使得诗歌在视角和思想内涵方面略有不同。《乌孙公主歌》是刘细君以自己的口吻,表达了女性细腻的感情。“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反映了乌孙国和中原不同的饮食习惯,也从侧面表达了细君公主对异族饮食习惯的不适应;“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表达了身在异国他乡的悲伤忧思之情,其中有怨艾、悲苦,也有对家乡的无尽思念。《明妃曲》共分为四层。前四句为第一层,描绘明妃离宫情形。“泪湿春风鬓角垂”,写出了明妃的哀怨,她哀怨之深竟使春风也沾湿了她的清泪。“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间接描绘出明妃的美貌。“归来却怪丹青手”四句为第二层,作者写汉元帝对明妃远嫁的态度作者对此所作的评价。汉元帝发现昭君“入眼平生未曾有”的美貌,却又难以改变结局,只是将一腔怒气撒在画工毛延寿的身上。“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间接的表现出王安石对汉元帝的批评。“一去心知更不归”四句为第三层,写明妃在匈奴的生活。“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典型的写出了明妃思念故国家乡之情。末尾四句为第四层,作者假借明妃家人之口来抒写自己对昭君境遇的同情,最后两句“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作者简练地概括了封建社会人怀才不遇的普遍现象并发出自己沉重的感慨。
两诗都表达了思乡之情。在封建社会,社会永远是男性施展身手的大舞台,女性没有参与的权力,绝大多数的女性只局限于家庭的小圈子,成年后把希望寄托在婚姻上,都希望有一个美满的姻缘。《乌孙公主歌》中,细君作为一名女子,虽然生活在社会的上层,但她的视野很有限,远嫁异国他乡,内心并不满意,婚姻也不如意,诗歌中表现的只是她对家乡的思念和幽怨之情。《明妃曲》中“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也表达了思乡和忧伤之情,读来却没有《乌孙公主歌》中“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表达的感情强烈细腻。《明妃曲》并不单纯表现昭君的思乡之情,此外,还表达了作者王安石的思想感情。末尾两句抒发的是王安石的牢骚和对众多人才怀才不遇的悲愤,该诗具有了双重意义。王安石不仅是文学家,还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活动舞台大的多,他具有雄心抱负,也具有忧患意识。多数男性在封建社会的愿望是施展自己的才华,王安石也不例外,他在为昭君鸣不平批判统治者的同时,也在为那些怀才不遇的人鸣不平,他也具有比细君公主更宽广的视野和更深远的目光,他看到了统治者的弱点和本质。最后两句“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诗歌在这里发生了转折,由昭君出塞事件转到了对整个封建社会不合理现象的认识和批判,由个人感情的抒写提升到了社会批判的高度。《明妃曲》比《乌孙公主歌》的视野要广阔的多,内涵也更丰富,《明妃曲》具有更强烈的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