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48,7-8-2,离娄章句上8-2》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今天是丁酉年癸卯月丙午日,二月廿三,2017年3月20日星期一。今日春分。
一.清浊由水,尊贱由己。
张居正先生讲解说,不仁的人,迷而不悟,等到败亡降临,不是推诿于命运就是归罪于人事,唯独不能反身自省。其实,所有的的结果都由于自己导致的——思路、胸襟和言行导致相应的结果。通过一个小孩的童谣和孔子的话,可以说明白这个道理。
过去,有个小孩站在沧浪河的边上唱到:“沧浪的水清呀,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呀,可以洗我的双脚。”孔子听到了,就喊弟子们过来,对他们说,你们听着,这个小孩的童谣虽然出于无心,但是值得玩味一下这首歌谣,这里面有个感应自然之理。帽缨和双脚,都是用水洗,为什么有清浊的分别呢?首先,帽缨在头上,人的心理就会尊贵它,所以用清的水洗;双脚在下,人的心理以之为贱,贱的就用浊的水洗。
对此讲解,我的认识是,内心有什么样的存养,外面就有相应的感召。
孔子说,这感应之理不是人所能勉强的,所以说是“自取之”。
张居正先生引申讲解说,有国家者,仁则荣,不仁则辱,祸福都是自己求来的,岂是外人所能决定的?吟诵这首沧浪之歌,内心应该有所惕然内省吧!
二,思想的关注点、评论和结论——“一言知其智”。
朱子注解说:“圣人声入心通,无非至理,此类可知。”
好一句"声入心通"!
我曾经想过一件事:师父和其他老师到底区别在哪儿?最后结论是一个诚字。
当一个人为了理想而投入身心,真切地按照他所主张的生活,这本身已经足够予人以启示了。特别在这个口是心非泛滥成灾的当今世界中,尤其珍贵。所以,虽然都是同样的一句话,出自师父口中则力道万钧,出自其他老师口中则寡淡无味,为什么?我的体会是,听声不是听声,而是听音,我们听的绝非只有那道理而已!
如果只是追求”知道“更多的道理,何必拜师呢?那么多的道理,都写在方策版书之上,现代这个世界,世上的经书随时可以阅览,作为一名现代人,什么道理搜不到?听声不是听声,而是听音。所以,复制粘贴的道理,毫无价值。
对于复制粘贴的道理,我避之犹恐不及,为什么?
钱穆先生说,书背后有人,文章背后有精神。
与此精神相对的,则是当今世界风行一时的“材料学”。最恶心的学术之风莫过于“材料学”以及“材料学”所蕴含的意味和旨趣。
对比一下就清楚了:师父说出来的道理为什么贵重无比?那里面蕴含着人格垫底的信用背书。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人格背书,赋予简单的道理以无比广阔的启迪,岂是复制粘贴的道理可以胜任?
这个道理再引申下来,就到了第二层。子贡说:一言而知其智“,什么意思呢?面对同样一件事,不同人做出的评价完全不同。小心,你的评论往往就是你的智力评分表。评论是不是准确,够不够到位,这是力道所在,智力表现。相反,如果以为讲出一通道理就高明无比,正义凛然,那是自以为。那些每天早晨喊口号的,往往过得都很惨。要知道,他们喊的都是无比真理的话,请问,你会停下来请他讲解道理给你听吗?
所以说,每个人内心的存养,结结实实地体现在他的关注点以及理解事物的言论上,这是无法勉强的,诚于内而形于外,装出来肯定不像。我还是举师父的例子——师父骂人让人服,如果换做一个人,也跟着师父一样骂人却没人服,可见骂人不是谁的都能骂的,什么道理?
荣辱系于仁,尊贱源于存养。宁愿慢点儿,宁愿浅点儿,乃至于宁愿死,学做师父的诚。行不由径,选择永远走在大道上。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
《孟子与离娄》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