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限注意力之:周五效应和CPI效应
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每个人的注意力在认知的过程中都是稀缺的。所以我们在处理信息或者处理任务的时候,必须分配自己有限的注意力。在一件事情上投入关注,必然导致我们在另外一件事情上注意力下降。“有限注意力”这个名词是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他1973年的论文中提出来的。他把这种人类认知上的特征就定义为有限注意力。
1.周五效应
他的文章面市以后,很多金融圈的人就马上意识到了价值所在。你看,周五的时候,大家都急切地盼着要回家,所有的注意力都被即将到来的周末吸引了,再加上周末要休市,对很多消息的反应要迟钝很多。所以,如果你有坏消息,就要无论如何想办法,把它放在周五来公布。因为这样造成的价格冲击要小得多。
那如果有好消息,就千万不能够放在周五,必须找一个大家注意力不稀缺的日子,让子弹多飞一会儿。
这个小伎俩看起来是如此地简单,很多人马上就学会了使用。但是,很多年以后,学术研究才惊奇地发现,这么一个对人类认知特性的洞察,帮了很多企业的大忙。
在80年代末《金融学期刊》的一篇论文上,作者们就发现,只要是在周五公布的消息,市场价格反应比其它日子要低15%,交易量要低8%。所以说假如有一个坏消息,在一个别的日子发布会让一个公司的股价掉1块钱,你放在周五公布的话,就只掉8毛5了。在我们金融学里面,就把它叫做“周五效应”,也是由于人类的有限注意力导致的价格效应。
好了,现在你肯定已经知道,咱们今天课程开头的题目的正确答案了。
没错,从80年代以来,很多上市公司,包括政府部门都掌握了利用这个有限注意力(limited attention)的诀窍,它们一般会选在周五,甚至周六来发布坏消息,利用公众的有限注意力来减轻事件或者价格的震荡。
说到这里,熟悉美剧的同学会可能觉得很耳熟,没错,周五让坏消息出尽的套路在欧美的政治圈里边特别常见。美剧《白宫群英》里面的官员就经常玩这一招,叫做Friday News Dump。
2.CPI效应
除了周五效应以外,有限注意力还会产生其它的效果。比如我们很多同学都知道,有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叫CPI,消费价格指数。其实除了CPI以外,我们还有很多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比如PPI(生产价格指数),还有社会零售总额、社会融资总额等等。但是,由于这种有限的注意力,我们大众把关注度完全放在了CPI上面。
其实在这几年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我们会发现,这些变量对经济分析的指向作用要强烈和灵敏得多。由于我们这种有限的认知,有限的注意力,我们大众一般会把关注度完全地放在了CPI上面。在金融学研究里面,我们把它称为CPI效应。
我和我在光华的同事刘玉珍教授、我的博士陈靖博士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Journal of Finance Market上面,名字就叫做《投资者注意力和宏观数据公布》(Investor attention and macroeconomic news announcements: Evidence from stock index futures)。这篇文章,就是去看不同的宏观消息公布以后,股指期货市场的表现。
然后我们用百度指数去表示人们的注意程度,发现我们老百姓对CPI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PPI和其它的变量。比如说CPI的关注度是PPI的2.5倍,是其它宏观变量的10倍,市场的价格也对CPI的反应要强烈得多。大众有限的注意力会导致这些重要的宏观信息不能够及时地反映到市场价格里面,影响了市场定价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