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简书:谢谢你让我在十七岁明白人生还有很多可能性
01 看清自己心中的地图
“回望自己的青春,崔健是多么重要啊,堪称独树一帜。一个只有一国两制的含义和解析几何的青春会是多么缺乏诗意。是他,这个摇滚青年中年老年,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大声摇滚,离经叛道地摇滚,让一个在高考荒原上跋涉的女中学生,在一口很深的井底,猛然抬起了头。”
这是崔健对于刘瑜的意义,我觉得这段话也可以用来形容简书于我的意义。
十六岁那年,学业上的急于求成让我一败涂地,消极情绪一度困扰着我,一个又一个巨大的问号总会在无眠的夜里出现。
好在那段浑浑噩噩的日子里,我遇见了简书。
然后,我就打开了这份偶遇的惊喜,走进了一个更丰富的“世界”。
我在简书写的第一篇文章在写后的第三天就删了。那是篇六百来字的成长感悟,自信满满的来简书发表,结果放了三天才十来个人看,两个人点赞。我有些心灰意冷的删了这篇文章,感叹简书真是个残酷的地方。
既然都已经打出这篇文章了,我也就顺手把它投给了当地的报刊。反思了下,觉得应该是自己写的还不够好,还得要更努力的写出更好的文章。
没想到的是,两个月后我竟收到了报刊的取款单,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在那之后,我在简书发表的文章也陆陆续续被一些杂志刊用。
我觉得这也是对我写作能力的一种认可,让我发现我原来也有属于自己的小小光芒。
很快我迎来了十七岁的生日,那天我在空间里感慨地发了一条说说:简书就是送给我最好的生日礼物。它让我明白哪怕在之前的岁月里,自己都是被人群推着走,跟着生活流,只要看清自己心中的地图,就可以朝不一样的方向继续着人生。这一点的认识永远也不晚。
02 去和世界,他人,自己建立联系
我十分认真的经营着这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当确定一篇文章的阅读量会上百时才会发表。这个我毛病我始终改不了。
“文章就是分享给别人看的呀,”我一边宽慰自己一边又惶恐着,“我这是在干什么?在雕塑文章?”
很快,我便遭遇了两个月的瓶颈期。我向朋友询问为什么她就可以每周更一篇,“我的文章不都是鸡汤和感悟,有时候也会写自己周围发生的小事,两百来字。”可那样不就没人看吗?
我没继续问下去。我开始留意简书中文章数很多,赞数很少的简友。
在他们的文章中,“自己”的形象是非常鲜明的。有刚上大学认识了几个新朋友的小姐姐;有为各种水果写诗的水果摊阿姨:也有对工作无奈,但也不忘了给自己加油的哥哥;还有背包客,留学生,边疆战士等各色各样的人。
他们的文章描绘的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读他们的文章,让我相信世界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我们都在通往幸福的路上。
来简书半年,我才懂简书的初衷——不必精致但求真挚。
有时我还会写下评论,比如“写的不错”“加油”之类的。没想到的是,在很多人眼里,这竟成了一份微小的善意。简友们纷纷回复:谢谢!甚至还有很多私信对我说:谢谢你能来读我的文章。
我是多么惭愧啊,或许有的评论只是随便写写,这个举动在“谢谢”两个字下让人不安。于是我便要求自己以后一定要认真看每一篇文章,认真写每一条评论。不光如此,在生活中我也越来越频繁地对人说说“谢谢”。
你看,其实我们都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
哪怕并不认识彼此。
03 在不断的写作中修订自己的人生
我喜欢称自己为写手。
写作的确是无比艰难的一条路。要从周围事物中寻找灵感,还得不断地向灵魂索取着想法。
有人问我:“有想过成为一个作家吗?”
我摇头。就算将来自己阴差阳错出了书,也依旧不敢自称为“作家”。我不希望将写作变成刻意要去做的事情。在我看来,以最舒服的方式去完成写作才不算愧对自己手中的这支笔,才能让文章保持鲜活。
“不要为完成而完成。”这是小时候我把作业拿给父亲检查时,他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我觉得在人生中很多需要“完成”的过程,这句话是同样适用的。
我的记忆力很差,但好在我愿意动手去写。
所以从九岁开始写日记到十七岁开始发表文章,不变的依然是喜欢“写”这个过程。
那些文字就像在已知世界四处散落的门,阅读它们,就可以从过去走一遭。
但重读过去的文字也是需要勇气的。回望过去的人和事,总会嘴角上扬。是笑过去傻气的自己,也在笑已经不再傻气的自己。
写作真好。它让我一遍又一遍的认识自我,在不断的自省中及时修订还在继续着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