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这本书,买了很久,一直都放在书架上,迟迟没有动过。
当最近一个傍晚拿起来开始看的时候,内心有种莫名的害怕与兴奋: 是的,它讲述了一个女孩儿死后灵魂一系列经历的故事。晚上读起来,让我感觉夜格外有些宁静。
然而,从拿起来就无法再放下,我的灵魂完全投入进去,跟主人公一起经历庆幸、恐怖、依恋、绝望、勇气与重生……不知不觉,三个小时过去,看到了最后一页的最后一个字。
它像是鬼故事,却决不是鬼故事。在我看来,它关乎如何在世间生存……
小说中前半部分,女孩迪伦在火车事故中丧生,她的灵魂摆渡人崔斯坦倾尽全力来保护她,引导她,穿越荒原,把她送到了所谓“天堂”的彼岸。一路上,崔斯坦是迪伦的引路人,是导航员,更是保护伞。没有崔斯坦,迪伦根本就无法逃脱“恶魔”的抓捕,更没有信心“活着”走出荒原。他是她的摆渡人,他是她的“神”。
而小说后半部分,到达“天堂”的迪伦因为深爱着崔斯坦,她宁愿放弃在“天堂”等待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冒着从来都没有“人”成功过的风险,强行逆行穿越荒原,来寻找崔斯坦。而崔斯坦呢,他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荒原,也从来没有从“彼岸”到过“此岸”,他只是马不停蹄的帮助那些刚刚去世的灵魂,却从来没有想要过不一样的生活。在迪伦的鼓励下,崔斯坦开始走上到人间的道路。过程中,他虚弱,他怀疑,他迷茫,而在爱中的迪伦,勇敢无惧,随时安慰支持着他。最终,两个人一起回到了此岸——人间。这个过程中,她是他的摆渡人,她是他的精神支柱。
看到全书最后那句话:“原来你在这里”“我在这里”时,我不禁落泪: 是爱,爱可以让两段如此艰辛的旅程圆满与感动!
在我看来,整部小说里都运用了心理学里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的隐喻: 荒原像是我们巨大无比的潜意识,里面遇到的各种风险恰恰都是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恐惧与厌恶之物;而通往“天堂”的路,一定是接纳和跨越了自己内在最深处那些恐惧与难过之后的。像女主角迪伦那么害怕游泳与讨厌爬山,结果她去往“天堂”的路上,在不停的爬山直到接纳,她会掉到水中克服恐惧才得以幸存……
荒原就是我们内心的真实投射。当迪伦心情平稳的时候,荒原里会艳阳高照,路途愉快;当她心情糟糕的时候,荒原里就会乌云密布,险象环生。外界种种,都是我们心的一个投射。当我们受到外相冲击的时候,回到自己内在,安抚好自己一颗动荡的心,方是上策。
迪伦看到荒原上每个灵魂头顶都有一个光球一样的摆渡人,同样也盘旋着一堆乌压压的恶魔。这像极了我们的人生:我们从来不是一个人独行,我们内在一直有着直觉的神性的指引,它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带领我们更加完善;而同时呢,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迷惑与拉扯,让我们迷失方向,就像那些恶魔。
小说中,迪伦再次回到荒原上时,她发现只要她低头看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不去关注别人头上的光使与恶魔,她就会很平安顺利;而一旦她开始嫉妒别人的光使,开始害怕追随别人的恶魔,她就很容易被恶魔盯上,被恶魔围堵。这也不是我们生命活生生的写照吗?当你有些明确的愿景,坚定的走在属于自己的路上时,你是最顺利,最有力量的;而一旦你开始盯着别人,想要变得跟别人一样好或者规避不好,恰恰是成为“炮灰”的开始。
一个人的觉醒,在于看清楚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在于敢于去做跟别人不同的决定,并且坚持走下去。迪伦清楚的知道她需要的是真爱,而非虚幻无趣的天堂,于是义无反顾的返回荒原寻找爱人。那种决心与力量,让她在恶魔抓捕的时候努力挣脱,让她能不断鼓励爱人敢于打破常规的框架,走出了一条不寻常且圆满的道路!
当然所有经历都是最好的安排,所有经历都是有助于自己成长的。恰恰是迪伦在摆渡人的带领下走过一次荒原,所以她再回来时,才能熟悉地形,了解规则,更加清晰状况,也才能轻易摆脱恶魔的侵害。所以,当我们遇到困境时,恰恰可能是之后顺境的开始。
《摆渡人》的封面上说: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
我想说:无论你有多少个灵魂摆渡人,千万要记得:自己是最重要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