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写过一篇关于唐朝大臣萧瑀的文章,有一些关心我的朋友看过后,告诉我说看不懂。听了之后,我思索了一下,可能是写作陷入了道家学说的怪癖,有意而不明言,意思是明明里面有想表达的意思,却不肯明说,让人觉得似乎有道理,但又经不起推敲,因为它没有丝毫切实的论证。其实我想说的很简单,老萧一家,原本是南梁皇族,灭国之后做了唐朝的大臣,在朝廷里,不以名利富贵为目标,不以高低上下作活法,做大臣,只讲一个诚字,其结果是,出了九代的宰相,但相对的,李唐衰败,老萧一家也随之衰落。我认为萧氏的命运,是与这个“诚”字联系在一起的,是做人至诚,将萧家与李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杜绝了萧家投靠武后,倒向权臣的可能。当然,这些都是从情理和言辞推测出来,没有论据的支持,就像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庄子所说的“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并无可以佐证的事实。
但,从这个感悟中却可以申发做人的道理。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使用聪明,聪明可以让人获得优势,获得利益,聪明就像滚雪球,哪里雪多,就将雪球滚到哪里,雪球就会越滚越大。而笨一点的,就应该老老实实的走路,路好了就走快一点;路不好,就慢慢走。
除了做人,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利益抉择。在武后当政,想要废掉李氏太子的时候;在权臣当道,朝廷官员纷纷投到杨国忠门下的时候;在牛李党争,将朝廷拖向泥沼的时候,是否维护李氏天子的利益,还是为自己争取更多,显现出了“诚臣”的品质。在这些时刻或时代,一个诚臣,必然会在关键时机,维护李氏的利益,不去考虑自己能否走的更远,滚的更多,才能与李氏同损同荣。
说到这里,我想起汉朝时一个更有名的同姓大臣,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项羽占据很大优势。刘邦手下的将军由于畏惧纷纷逃走,这时萧何向刘邦推荐了韩信。萧何说:“大王(指刘邦)想要打败项羽,只有一个人可以帮你做到。”刘邦问:“谁?”萧何说:“韩信。”刘邦让韩信做了大将军,并在韩信等人的帮助下,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朝。
看到这里,我们发现,韩信后来封王,萧何起到了关键作用,没有萧何的推荐,刘邦不会任用韩信,韩信也就没有立功的机会了。那么萧何与韩信的关系应该很好。
刘邦称帝之后,很多人造反。在平定他们之后,汉王朝开始担心韩信造反。韩信与刘邦之间非常信任,但刘邦比韩信年纪大很多,刘邦死后,没有人能控制韩信。刘邦的妻子吕后,一心要杀掉韩信。当时韩信已经察觉,有所准备,矛盾很深,生死存亡、叛国亡国一触即发。在这个时刻,萧何在忠、义之间,做出了选择,他在吕后的指使下,将韩信骗来,韩信十分信任萧何,脱离了属国和军队,独自前往,很容易就被抓起来杀掉了。所以民间有句俗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指韩信的一生,富贵是由萧何举荐,轻易被杀是被萧何欺骗。
但从汉王朝的角度来说,萧何做出了有利于王朝稳定的抉择,牺牲了功高震主的韩信,消灭了能够威胁到汉王朝稳定的因素。
这种功劳,不值得赞扬;它到底是背信弃义的行为。做一个大臣,并非可以面面俱到,可以东边西边一并讨好;做一个忠于李唐的诚臣,就不会从武后、杨国忠、牛僧孺李德裕那里得到好处;忠于汉王朝,也就会做出背信弃义、杀害旧友的举动。
作为青年,我还没资格讲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我们在生活中,是不会遇到这样的事的,但我认为,一个人在将来,不论做出怎样的抉择,是不能将功名利禄,个人得失放在第一位的。无论选择是忠、是义;是亲情,是友情;都不应出于自私的动机。
以上,算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