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74,7-19-1,离娄章句上19-1》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今天是丁酉年甲辰月壬申月,三月十九,2017年4月15日星期六。
这一章,通过三个小节的论述,孟子将阐述事亲和守身对于做人的意义,最后通过曾子的故事,传授方法,便于学习者掌握事亲和守身的要领。
今天这一节,主要有两个学习要点:第一是“事”和“守”这两个概念,第二是理顺"事“和”守“的关系,从中掌握日常实践“事亲”、“守身”所需的准则和方法。
什么叫做“事”呢?有所敬承而不敢违背,这叫做事。“事亲”的“事”,是一种人生态度。
天地之间,芸芸众生之中,怎么过好这一生呢?要树立“事”的观念。
孔子说过:“勇而无礼,其弊也乱”。勇敢是优秀的品质,勇气是人生的动力,但如果不懂得对勇敢加以约束和管理,勇敢就会变成犯上作乱的坏德,破坏人生幸福而不是建设幸福人生。人需要在内心中树立敬畏之心,方能实现全面发展自身素质的目标。可见,“事”的观念,事关此生成败,岂可等闲视之。
孟子说,有所敬承而不敢违,这种人生观念最重要的实践领域就在侍奉父母方面,凡是跑前跑后,赚钱奉养,无所不尽其心的,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需要优先的事情,所以叫做“事亲为大”。至于其中的人生道理和人情推论,都在明天的第二节里面详细阐述。
什么叫做“守”呢?有所保持而不敢失,叫做“守”。“守身”的“守”,是一种行为原则。
漫漫人生路,如何实现善始善终呢?要遵守”守“的行为原则。
孔子教颜渊时说过,实现克己复礼的方法是遵行“四勿原则”,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守”就是在视、听、言、动四方面做到全面保持的人生实践的行为原则。守,可不是啥也不干,而是在干的过程中,始终高悬一个“达摩克里斯之剑”,保持清醒和谨慎。
守身有两个要点:一是别干缺德事,给父母丢脸;二是别干危险事,损伤父母赐予的身体。
中国文化观念不同于西方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就在这里,我们“继往开来”,一手牵着过去,一手开创未来,这使得我们有家谱,我们祭祀祖宗,我们养老送终,慎终追远,善继人志;西方文化观念更多地是一种机械论意义上的进化论,西方是“朝前看”主义者,父母有养子的义务,到了18岁就要独立,朝前闯去,各奔前程,你是你,我是我,个人主义,英雄万岁。
中国文化中的身体,就有了一种“并非完全是自我的产权”的意味了,而是一种“共有产权”的意味——我的身体与父母乃至于与祖先共有。所以,我不能按照我个人的意愿独立处置自我身体,更不能任性处理自我的身体,要兼顾到父母的权益。
这种文化观念,使得中国人对待自身的言行,有着更为复杂而周延的考量,所以,孟子说“守身为大”,守身,有两点要求。
第一要求是显亲扬名,传下好名声,做出行为榜样,体现出值得后代和后辈传扬的精神风貌。所以,令父母感到放心的行为作风,令父母感到慰藉的人生足迹,这是服侍父母的前提,缺了这一条就只是“养其口体”,这跟进养老院有什么区别吗?如果不能怡悦父母之心,那就不叫孝敬。
第二要求是保持肢体健全,古人说:“孝莫大于宁亲,故孝子不登高、不临深、一出言,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皆守身以事亲之旨也。”孝敬父母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让父母安心,所以孝子不做危险的活动,不去危险的地方,孔子也说“君子不入乱邦”,那种哪儿乱就去哪儿看热闹的人,中国文化里就定义为小人。那种玩儿刺激的极限运动,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中国人跟风而上,就文化意义上说,是一种不伦不类的现象,就知识结构上来说,是缺乏自身文化传承导致的无知体现。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合适的中国人。我学习英语,学习西哲,不是为了做西方人,相反,“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远游是为了回溯,为了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可见,守身,是事亲的前提和基础。
这一节提出了“事”和“守”的概念。事,是有所敬承而不敢违;守,是有所保持而不敢失。
这种敬的态度和不敢的严谨,体现了中国文化是一种实践文化,不是理论文化;是一种全过程的周流循环的整体观念,不是断灭的现世观念。
事亲和守身,体现了从自身着手,从亲人做起,由里到外,由近及远的实践精神。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
《孟子与离娄》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