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就读大班的小女生,在学校只要遭受一点点指责就会眼眶泛红。从小班开始便常常担心自己做错事或是说错话,也不太敢跟同学玩,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在一旁默默地玩。最近,玲玲变得越来越不敢说话了。
淳淳,就读中班的小男生。妈妈表示因为某次午睡前,幼儿园的小朋友起哄要去尿尿,遭到老师的大声责骂,淳淳受到了惊吓,之后连续尿床好几天。最糟糕的是淳淳变得十分频尿,一个上午有时跑厕所十几次。原本个性就容易担心的淳淳,变得越来越神经质,更加担心生活上的小细节。比如:妈妈帮淳淳脱下衣服后,淳淳会问她衣服有没有放好,放在哪里了,并不时地检查或询问,让妈妈深感烦心。
小爱,就读小班半年的小女生。刚入园时,每天在校门口与妈妈泪眼汪汪地上演“十八相送”,持续了大约两个月。入园后,小爱时时刻刻粘着老师,不敢主动去玩玩具,只要稍稍对她有些要求或是讲话大声一点,便立刻留下两行清泪,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长时间。
上述孩子的问题虽然在医学诊断上有着不同的名称,但不论是哪一种诊断,这些孩子还有一个共同问题就是“过度焦虑” “神经质”“缺乏安全感”。通过与父母的会谈,以及跟孩子互动的过程,都可以看到这些孩子的内心有着许多不安全感与莫名的焦虑感。而面对孩子的焦虑,父母不是过度保护,就是指责、批评,反而使孩子的焦虑更加严重。那么父母该如何协助焦虑症孩子呢?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觉
能够直接说出自己的感觉是减轻焦虑相当有效的办法。当孩子出现焦虑时,不要急着帮孩子解释或是处理问题,先试着鼓励孩子描述一下自己的感觉与想法,这样的过程在心理学上称为“情绪净化”。平日在家中可以运用家庭会议的方式,鼓励孩子说出心中的担忧;也可安排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感觉。此外,个性较压抑的孩子,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了解自己的情绪,并表达出来。
增强孩子的勇敢行为
当孩子面对害怕的事物表现出勇敢的行为时,父母不应该视为理所当然,而是要毫不吝啬地立即给予鼓励;当孩子面对陌生情境表现出退缩、害怕时,父母应坚持要求孩子待在这种环境中学习适应,而非以离开的方式降低焦虑;当孩子愿意待在陌生情境中与他人打招呼或是主动探索环境时,父母要立即称赞孩子有礼貌、勇敢的行为。对于孩子所表现出的种种行为,家长都要给予正面的回馈,比如:“你真是个勇敢的孩子。”“不用担心,你很快就会习惯的。”“你真棒,真有礼貌。”如此,孩子就会渐渐不再过度依赖父母,并对自己有信心。
避免过度保护或指责
面对孩子的焦虑,父母通常会有两种典型反应:一是过度保护,当孩子害怕时,就帮孩子移除害怕的事物,直接保护孩子。这对年纪小的孩子来说,或许是一种处理方式,但过度保护4、5岁以上的孩子,反而会让孩子习惯依赖成人,失去自我成长的机会。二是指责,面对孩子的焦虑,父母经常随口说:“这有什么好怕的,你真是胆小没用。”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降低,自我意识会认定自己是一个胆小的孩子。因此,过度保护或言语指责是不恰当的处理方式。
无条件的接纳与保护
当孩子感到不安、莫名担心时,很需要成人温和、坚定的接纳与保护,并安慰孩子害怕的情绪,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嘲笑、指责孩子的担心是多余的。对孩子的接纳,并不只是言语的表达,更重要的是非语言的讯息。当孩子担心时,抱抱他,静静地陪在他身旁听他说话,让孩子相信自己有力量面对担心、害怕的事物,让孩子清楚地感受到你的爱与接纳,进而产生安全感,然后就能渐渐消除焦虑的情绪了。
多让孩子处于正面的情境中
平日里多让孩子和勇敢、开朗的孩子相处,借此让孩子有良好的模仿对象;多和孩子一起参与活动,增加孩子正面的情绪经验。当孩子的生活充满正面的情绪经验时,负面情绪将消失无踪。
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面对困难而不会处理时,失败的挫折经验会让孩子的自我控制感降低,随后便可能产生焦虑,并开始逃避,不肯面对困难。此时,父母和老师需要逐步和孩子讨论面对困难时,如何调整紧张的心情。因为有效的解决方法,才能有效降低孩子的挫折感与焦虑感。平日里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假设性问题的解决方式,比如,家长可以问孩子:“如果有同学和其他同学说,不要跟你玩,你会怎么办?”借由平日的练习,让孩子有更佳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面联结法
此技巧是将害怕的情境与喜欢的情境进行联结。比如:若孩子怕黑暗,不敢一个人上厕所时,你可以试着和孩子在黑暗中玩捉迷藏游戏,让孩子对黑暗产生有趣的感觉,产生新的力量。
系统减敏感法
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让孩子直接面对害怕、担心的事物。大班的平平相当害怕黑暗,不敢自己上厕所,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总是要妈妈陪他走到洗手间帮他开灯,如厕后,再陪他回卧室,否则就不上厕所。如果你是平平的妈妈,你会怎么办呢?可试试下面的方法:
(1)只陪孩子去洗手间,但在离洗手间较远的地方等他,请他练习自己开灯、如厕,若孩子做到了,即给予赞扬。
(2)只陪孩子去洗手间,但不在洗手间外面等他,让孩子自己开灯、如厕,然后关灯、回卧室。
(3)只陪孩子走到距离洗手间较近的地方,让孩子自己开灯、如厕,然后关灯、回卧室。
(4)最后,孩子学会不怕黑,不需要大人陪伴,就能自己一个人如厕,而且会觉得自己很勇敢、很棒。
洪水法
鼓励孩子直接面对害怕的事物,不逃避,当孩子面对害怕的事物,发现并未发生令人担心的可怕后果时,便能有效降低无谓的焦虑。比如:害怕巨响的孩子,父母可以准备许多气球,跟孩子玩戳破气球的游戏,让孩子习惯突然的爆破声。又比如:安安只要看不见妈妈,便开始担心妈妈会发生意外,于是每隔半小时就会打电话给妈妈,确认妈妈的安全,这让妈妈深感困扰。经过讨论,组织安安玩了一个“妈妈不见了”的游戏,要求安安半小时之内不要打电话给妈妈,而且若能忍耐一个小时不打电话,妈妈便会安全出现在安安面前,再由一小时渐渐拉长到两三个小时。渐渐地,安安会发现即使不打电话给妈妈,妈妈还是会安全回家,并不会发生意外。反复练习后,安安渐渐不再担心妈妈的离开了。
放松练习
焦虑通常会引起生理的焦虑反应,包括肌肉紧张、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而这些生理的紧张状态,往往会导致焦虑感升高。放松练习是通过深呼吸的方式,松弛肌肉的紧张度,降低焦虑感。建议可以和孩子一起练习两种放松方式:
(1)渐进放松法:先局部练习手、脚、额头、脸、下巴等部位,用力收紧,然后放松,让孩子区分放松和紧张的感觉,之后再慢慢扩展到全身放松。
(2)冥想放松法:通过想象让孩子学习放松。比如:让孩子想象自己是个机器人,全身僵硬,之后又变成泥娃娃或棉花人,全身软绵绵。
激将法
运用夸大法或激将法,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担心、害怕是不必要的。比如大班的小新害怕小鸡,逛夜市时,快走到卖小鸡的摊位就开始哭闹。这时,小新的父母总是给予安慰,并且赶快离开现场。因此,小新过度怕小鸡的状况始终无法改善,而且越来越神经质。经过讨论,小新的父母决定改变策略:当小新接近小鸡摊位时,父母便开始夸大小新的焦虑,要小新做出夸张的害怕表情,并把小鸡形容成世界上最坏的恶魔,会把人吃掉,没有任何人能对付小鸡。突然,小新笑了出来,觉得这真是太夸张了,并决定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偷看一下小鸡到底有多可怕。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小新已不再害怕小鸡,原本退缩、神经质的个性也改善很多。
父母的情绪稳定度
研究指出“神经质”是遗传性相当高的性格特质。临床上经常可以发现,高焦虑孩子必然有个高神经质的父母。如果家长是高焦虑、高标准的人,无形中便会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将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孩子。而当孩子焦虑时,家长也比较不容易协助孩子妥善处理。在临床上,常常觉得孩子的问题容易处理,较难处理的是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因此,父母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保持正面、弹性、乐观的稳定情绪,是协助孩子情绪发展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