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们终于明白了,后来的我们与后来无关
来公众号 至未ZHIWEI 关注我呐~
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属于自己的挚爱,但每个人,终将遇到属于自己的生活。
纸短情长,而心路更长,可伤情,而岁月更长,可疗伤。
愿无岁月可回首。
起——
最初想去看《后来的我们》其实不过是太久没有认真哭过了,想找个赚眼泪的片子在电影院发泄一下工作压力,大概是因为选错了同行的小伙伴,效果一般。
2个小时,12年春节,我心里的os是——这是纪录片吗,纪录片也过夏天的啊…
和小伙伴分别回家的路上,耳机里单曲循环着电影插曲——陈奕迅《我们》。
“……我最大的遗憾,是你的遗憾与我有关……”
我忽然察觉也许我错过了什么。
工作DDL结束当天,我一个人去二刷。擦掉眼泪,我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个故事。
所以插一句,没啥特殊原因的都自己去看吧。
承——
小晓和见清相识在07年因大雪停运的春节返乡列车上,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在生活的夹缝中被人潮涌到一起,碰撞、陪伴、热恋、冷战、分手、失联,在18年因大雪被取消的春节返京航班上,两个人再次相遇。
套路看起来惯常甚至是俗气。无论是北漂、春运、合租房这些揭生存真相之伤疤的利器,还是诸如“I miss U=我错过你”文字游戏式的对白,还是彩色黑白呼应伊恩和凯莉聚散的故作含蓄实则生怕看客忽略的剪辑,这些细枝末节却精打细算的安排无不欲盖弥彰地铺陈着女文青的小情愫。
奶茶无疑是做作而矫情的,但又是坦白而真诚的。小晓和见清的自我纠结和相互拉扯中有许多部分像是代替奶茶在坦露心迹,监视器后面的她应该有过许多困惑和往复吧。
她一面小心翼翼地推进故事,生怕漏掉什么重要线索的样子,一面又设想着分分秒秒上是不是还有另外的可能,不愿直面结局的样子。
这流水账一般的纪录片式叙述像是摊开一张标着时间刻度的地图,给那些已经抵达了终点却模糊了来路的人一个按图索骥的机会。
我把所有的过程和结局掰开了揉碎了再讲给你听,你可不可以告诉我,究竟从哪里开始就不对了。
我们究竟错过了什么。
我们究竟从哪里开始错过。
我们究竟如何不断地错过。
转——
我其实可以get到两个人为什么会分开,但依然有些偏执的好奇心。岁月悠长,命运是否给过喘息的机会。
小晓是特别的、是张牙舞爪的、是不按套路出牌的,这样的骄傲或许是她那个在国外订婚的妈怀孕的时候胎教给她的。
见清是普通的、是谨小慎微的、是惶惶不可终日的,这样的焦虑大概是他那个守定一个灶台的爹默不作声地复述给他的。
其实“我们如何成为后来的我们”是这篇阅读理解的第二大题,在此之前还有一个更本质的课题是——“当年的我们是如何的我们”。
小晓其实一直都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她极少犹豫,她全情投入享受正在拥有的一切,但拒绝任何多余的留恋。
如果她要的当真是户口房子车子,那有什么婆婆是忍不得的,有什么小三是做不得的。在以物易物、等价交换的成人世界里,年轻貌美的小姑娘想得到这些并不是难事。
小晓——或者说我所理解的小晓——想要的是希望,是充满希望的自我、情感、生活以及未来。她说“衣锦”何必“还乡”,她认真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她想要多挣一点钱却是为了见清的梦想。她是简单的、直截了当的,对她来说,生活总要继续,好生活就在前方。
但同时,小晓又是居安思危的,她问如果伊恩找不到凯莉了怎么办,她说多希望时间就停在这里,她说如果分手了就再也不要见面。她热烈而清醒地爱着、等待着。
小晓不断在兵荒马乱和现世安稳中寻找平衡点,除了勃勃的生机和不灭的希望,关于她的一切都是动态的、不确定的。
那见清呢?见清究竟要什么呢?我脑海中闪过他一时顽皮一时茫然一时逃避一时愤怒一时抽离的眼神。他的生活总是需要一个支点,才好以身体撬动野心。
然而,这个支点从来不是他自己。这个支点先是象牙塔,即便毕业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其实依然当自己是学生,拒绝朝九晚五,却也没有破釜沉舟。
当小晓以一种不容抗辩的姿态进入他的生活之后,这个支点便是小晓。小晓是他唯一确定的向往,可他又不懂小晓的世界,这是他不安全感最大的来源。
于是他假定小晓要的就是户口和房子,他洗脑式地告诉自己只要有户口、有房子就可以成为小晓想象中的完美丈夫。
当他得来不易的规律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物质成功打破,长久的压抑释放为膨胀的控制欲,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在父亲和小晓面前强势,安排他们的生活。
脱口而出的“你是不是有人了”暴露了他所有的失衡,他就像自己写的代码那样,只有0和1,挣脱了一个极端之后,滑向了另一个极端。
他是爱小晓的,很爱很爱,使了最大最大的力气去爱,大到分不清是爱那个作为恋人的小晓还是那个作为支点的小晓。
在小晓和见清的关系里,小晓自始至终都是主动的那一个,靠近的是她,表白的是她,离开的是她。11年后,说要好好说个再见的人,依然是她。
见清是被动的、迟钝的,他对小晓没有把握,却也不敢想象没有小晓的生活该是什么样子。
所以,关系是从哪里开始出错的。
也许是从见清冲动之下打了隔壁桌闲言碎语的食客开始。在回家的公交上,小晓再也喊不出“很快就要发了”,甚至哪怕是在心里,她怕这座城市都听得见。
也许是从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同学聚会开始。“不是因为我想要什么,你他妈才想要什么”,小晓毫不留情地揭露真相,在真相面前,见清的生活开始失控。
也许更早一点,是从那个二手的红色补丁沙发被遗弃开始。那个小晓用撒娇换来的沙发,那个屋子里快要转不过身也要塞进去的沙发,那个对小晓来说象征着关于美好生活的希望的沙发。
片子中有一个托底一样的角色,拉扯着小晓和见清两支气球保持在不至于爆炸的安全高度,他是见清的父亲。
林父连同林家墙上贴着的历年年夜饭菜单以及每张菜单上都有的粘豆包,如同一种不断初始化的安全感,营造着世事静止的假象。见清以为自己偷到了时间,扬眉吐气,暗自侥幸。
又如同唯一的上帝视角,他先于他们老过。小晓只有在林父面前是收敛的,她对他是敬畏的,就像她敬畏时间那样。这样一种敬畏式的亲情代替了那个不曾出现的爸爸,填补了她生命里并不常见的空白。
又如同缓缓现身的宿命,曾给过我们无数次的暗示和提醒。见清自己知道吗?他系着围裙的背影像极了当年的林父,都是灶台,北京和遥江镇的区别也不过天然气和木柴吧。
合——
18年这场大雪里的重逢并没有重叠上07年那场大雪里的初遇,没有人还在原点。
见清问我们为什么分手可是他也知道都不重要了,见清问你过得好不好可是他不知道好或者不好又能怎样。
小晓说你一点也没有长大没有让我刮目相看,见清说我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权利悲哀。
终于,对话都词不达意。
见清说要是我能追上你就好了,小晓说你追的那个不是我。
终于,对话戛然而止。
在影片的最后,林父那封信里的一些话其实并不完全符合他的人设,我猜那些话是替藏了私心的奶茶说的吧。比如——
“缘分这事,能不负对方就好,想不负此生太难”。
我最大的遗憾
是你的遗憾与我有关
可我不知
究竟是如何的遗憾
究竟是如何与我有关
那些偏执的好奇心,我终将与你们做个了断,因为命运不允许我与你们纠缠。
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属于自己的挚爱,但每个人,终将遇到属于自己的生活。
纸短情长,而心路更长,可伤情,而岁月更长,可疗伤。
愿无岁月可回首。
愿无岁月可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