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对学校特色化发展会简单概括为:从无要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从特到品的过程。它不同于学校的常规发展,除了其独特性和优质性的本质特征外,还有着其自身的特殊规定性,从而构成其特色发展,具体体现在:
第一,动态性。学校特色化是从学校自身的传统(基因)和条件(人与物)出发,基于对政策、时代背景的深度思考,充分挖掘资源,寻找优势突破口形成特色点,再从特色点发展到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支持性学习场,最后形成整体的稳定的优质学校品牌。第二,生成性。学校特色化是一个不断地基于深度思考而产生新文化、新策略、新方法和新育人环境的过程。第三,整体性。学校特色化是一个整体推进的过程,既有量的体现,也有质的变化。而且,不仅仅是少部分人参与、收益,而是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成为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区共同追求的目标、理念和自觉行动,其最终的目标,是发展学生成就学生。第四,是文化性。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乃至国家, 权利、尊严更多地依赖文化来确立。学校特色化过程,也是文化的、精神层面的改变,才能真正外显为教师、学生不同的气质、精神面貌和行为。学校特色化的主体是课程的改变,只有课程改变才能改变教师,教师改变才能促进学生的改变,最终涵育出充满活力、富于内涵的学校文化。因此,学校特色化需要时间的检验,其彰显的学校个性、人才培养成果,需要最终得到学校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认可,而这种特有的文化积淀,也将影响着所处社区、乃至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改变。
(一个有特色的学校,环境总是宜人优雅的;一个有特色的学校,学习空间总是灵动、多变的;一个有特色的学校,课程总是立体、多元,充满选择性的)
学校特殊化过程中,我们一定会纠结于两个名词:学校特色、特色学校。有人认为这两个名词可以互相替代。我认为还是要有所区分。“学校特色”是所有中小学都可以提出的发展要求,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初级阶段,体现在一些学校逐步推动的特色项目上,,具体如体育特色项目、国学特色课程等等;”特色学校”是学校特色化的成熟标志,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高级阶段,是特色化学校。或有人认为特色学校是一类学校比如盲童学校、美术学校,以区别于一般化学校的,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我想,这种理解应该不属于一个系列。当然,我们不能漠视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的不可分裂的关系,因为学校特色假以时间,从一个优势项目或者某一方面的特色,转向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出一种整体风格并产生相应的育人结果、文化沉淀,这样的学校就是特色(化)学校。
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多元智能理论、全人教育理论、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跨学科理论为主。
学校特色发展的影响因素,我认同三个主要因素:基础因素(文化、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内部因素(校长的专业化、教育资源配置、学校教育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学校课程与课堂教学、教师文化素质)、外部因素(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家长所属社会阶层、社区环境)。其中内部因素中,校长专业化固然重要,校长的个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目前,从我走访的学校、访问的校长、尤其是对课程与课堂的观察,总结学校特色发展具有的几大下问题。
其一、照搬模仿。学校未能审视自身的发展方向、育人目标,未能思考清楚学校的文化传统,照搬一些地方、一些学校的项目或方案,特色短暂化、碎片化、随意化。
其二、自贴标签。为特色而特色,可以通过自身团队或者邀请有关专家,创造名词、突击特色,盲目拔高。
其三、重量不重质。为了体现全面、整体,全面开花,教师、学生忙于应付,未能真正拓展和深化,破坏了整个学校教育育人生态。
其四、重物质建设轻精神内化。有些学校为了尽快特色化,投入大量的精力金钱进行学校校园改造,以外部的环境变化进行一种学校特色的展示,比如一些特色场馆,建了一个心理咨询中心,就可以称之为心理教育特色学校?建了一个道德课堂,就可以称之为德育特色学校?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是文化品位的提高,课程中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丰富性、选择性、发展性。
当然,我们也很容易,模糊学校“特色建设”和“重点建设”的界限。
对于校长而言,依据一定的理论基础,系统地思考学校发展目标、育人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学生发展目标,理性地选择方向,有逻辑地进行学校顶层设计,重构育人机制、学校课程体系,思考教与学的改进,涵育学校文化,这才是真正的学校特色化过程。
(从今天引发的讨论中,我听到了质疑、忧虑、情绪、也有激扬的情怀和斗志。32期,城市学校、乡镇学校;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青年校长、资深校长…差异很大。也许、希望、可能,差异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因为它带来冲突!)
今天,我的提问是:
学校特色化过程中,校长的核心领导力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