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考研报名身边有不少学长学姐种种感慨,今天下午刷空间时偶然看到一位985高校大三的朋友A的说说,在旁人眼里他已经足够优秀。体育特长生考入,进入学校三大互联网团队之一,拿到各类奖学金,双学位,名企实习offer。却依然和我们一样,年轻又彷徨。
他如是说。大学上到现在,还有不到两年就要离校,见过很多学生,见过很多老师,一直心有疑问,什么样的大学生才是优秀的大学生?是听老师话听辅导员话的大学生?是在各种社团活动中游刃有余的大学生?是自给自足的大学生?是拥有各种奖学金的大学生?是一心钻研学业的大学生?是人情世故不断的大学生?
全面发展的人毕竟是少数,那么在众多的品质和特征面前,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一个大学生究竟应该做什么?大学教会了我们什么?我们应该怎么上好一个大学?对于我们来说,大学只有一次,有太多遗憾,有太多不能选择,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可是什么是鱼,什么是熊掌?
这一连串的发问谁能给我们解答呢?校长?父母?老师?然而只能问自己。我觉得这也是每一个大学生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直至毕业离开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想起去年看的合集《你为什么要上大学》和秋叶大叔的《学会独立思考》,大家有兴趣不妨一读。高考前一片漆黑只有一盏灯,毫不犹豫冲得头破血流义无反顾。而当你终于挤过千军万马的独木桥,眼前突然亮起了好多盏灯时,走马观花瞧瞧这儿瞅瞅那儿,反而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然而有人早已参透了这一切。与上交大失之交臂和A就读同一所大学的B,读的是全校最被排斥的学院。而两年后的B已是各互联网大公司争抢的香饽饽。这是他写的一篇关于高考的文章,我对其中的观点极为赞同。摘录部分,以飨读者。
记得某位老师说过:当你爱上了考试,你就成为了学霸。当时我怀着将信将疑的态度,试着对“高考”示爱,希望能享受考试。虽然事实上,如果高考不是被赋予了过多的功利性作用,如大学的敲门砖等,我还是挺爱它的。因为我的确喜欢学习,喜欢做题来挑战自己,也享受很好地完成一份试卷的过程。综上所述,我对高考当然有过爱。
但我也认可另一句话:如果你恨一件事物恨到极致,那么你和它必然有一个会被干掉。一个消耗了我十二年青春,搞了半天就是一堆杂七杂八的简单玩意翻来覆去地考,就是为了选拔所谓的“标准化人才”的死板考试,我肯定恨死了。
记得我曾经在本子上写过一句话:一张由一堆思维死板的“砖家”出的试卷绝对不可能难倒思维开阔的我。还有很多时候,我是想着一定要轻松的干掉高考,然后狠狠地抽那帮“死用功又没创造力”的伪学霸们一记耳光。这些想法也就让心中对高考的恨茁壮成长。
对高考的感情就成了这样一种纠结的存在。高考仿佛是我的一个满身缺点的恋人,每天都想数落她,想扇她耳光,却又离不开她,疯狂的爱着她。
也许高三刚开始,我是下定了决心全心全意爱她,就算考试虐我千百次,我也还是待她如初恋。也许那时的所谓爱,更多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逼迫自己去全力以赴,了无牵挂。现在回首看来,我的确不是单纯的爱着那场考试。也许是我想得太多,也许说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整天树立各种原则,其实就是紧抓着一个渺小的理由,以之为借口,去逃避努力,逃避自己不喜欢却又不得不做的一件事。
本来高考就不应被赋予那么多意义,不应被过分解读。我们能做的就是去享受这个过程,而不是只关注那个无所谓的结果。几年之后,无论是你自己还是别人,都不会在乎你是高考状元还是落榜生,也没人会记得你当年的分数与排名,你所谓的“高考优秀生”的光环绝对脆弱到不堪一击。
但你绝对会记得那段奋斗的旅程。
也许你早就忘记了求递推数列的方法,也不会回想乙醇与乙酸反应要写可逆号,但你会怀念自己做一道题时那种认真的神情,也会永远记住自己被一道题,一个知识点难住时的煎熬,当然,解决一道大家都不会的难题时的喜悦更会刻骨铭心。我相信这才是高考的意义所在。它不是一个决定你能去什么大学的敲门砖,而是一个能让你用尽全力去追求梦想、并让你变得更强的一段旅程。
重要的是经过高考后,我成为了一个怎样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由衷的感谢高考,感谢生命中的这段独一无二的旅程。我不赞同吴校“高考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经历”,人家韩寒没高考,不也活得挺好?对于我来说,高考就是一段“你没走完时会整天骂她,走完之后又会每天想她”的旅程。之前也曾因为担心自己被高考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残害身心、束缚思想,而巴不得早点结束这段经历。可在经历了那些坎坷与挫折之后,却也庆幸自己有这样的一次经历。
可能还是如柴静所说:很多经历其实本身是苦涩的,任何人都不想它来到,只有在经历了之后回味,才能品到它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