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提示】非原创,阅读笔记
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AI互联网
从技术信号(深度学习等算法突破)、商业信号(高通、三星、ADI收购)都在提醒AI互联网正在到来,目前有的只是信号,目前没有任何手段可以证明,所以最终的判断只取决于你信还是不行。
AI改变的是生活模式,因为数据、传感器的存在,和硬件(尤其车、智能助理、AR)结合后会带来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回家乡工作了,好的生态环境将成为绝对的稀缺,别墅的另一种解读将变成生态。
核心驱动力:第一个是传感器,眼睛、耳朵、记忆,目前的瓶颈是电池和离线计算能力;第二个带宽和延时,5G中国要2019年,WiGig公布的802.11ad标准,这个是解决AR/VR交互的问题;第三个是算法(深度学习等机器学习的优化)、数据和计算能力,数据是分散到不同的公司的,GPU增速最为迅猛也最为确定,算法是最大的风险,和上次跌入低谷一样,但是即便深度学习不行,还有其他机器算法的改良,所以弱人工智能一定会出现。
其实就是端到端,传感器——网络——数据、算法、计算能力
谁是BAT?
前端的机会,例如Oculus Rift、索尼和HTC Vive谁会最终成为极为流行的VR设备?还有AR的出现和优化?
硬件因为极强的捆绑性,所以不一定会走终端开放的路子,最好的商业模式是品牌成为品类的代名词,先做美誉度然后等待15%的爆点,推出中端产品取得巨大的盈利。
品牌即品类,取产品名字的时候要慎重啊。
附注:
陈孝良博士(声智科技创始人,声学、语音识别专家)的两个判断:
1、移动互联网之后AI互联网正在到来,但这是一个慢热的过程;
2、2~3年内AI领域会出现回调(类似2000年的互联网)。
IoT(万物互联)这种表述是从连接的角度阐述的,但更重要的是数据的消费方式和交互方式,这里有云和场景两个机会
未来并不会有Windows也不会有Android,而只会有软硬一体的产品。所以未来的BAT很可能从硬件产品厂商中首先诞生。
历史的惯性给了很多人一种错觉,总是觉得过去的模式会被重复,但实际上过去的商业现实已经深刻的教育了所有参与者,没人想成为单纯的做壳,做销售的公司。硬件产品开发者已经认识到做产品的核心不是销售数量而是把握品牌和生态,没粘性的销售数量只有短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