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考了六次之后才中了秀才,直到29岁才彻底告别科举生涯,点翰林入官场。更有甚者,看见了书中他弟弟有考了16次科举都没有中的,还有那位跟我同姓的穷困潦倒的罗泽言,多次不中、家里事故频发、生活拮据就更不用说了,饿死了的家中人都有,太惨了。
伟人也是有耻辱的事情的,伟人也不是完人,伟人也是平常人。但是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是因为比其他“昏睡不醒”的人多了那些日日对自己的高要求以及高要求下的不断精进。为何说他是常人,我们从性格和他一生认为的耻辱来看看:
也有闭塞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有心浮气躁、言不由衷、目中无人的文人傲气,也有自鸣得意、自以为是的毛病。三十岁后,进了翰林院、在环境和时光的影响下,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一生坚持“勤”与“恒”,以严于律己、不断批评的态度,通过日课每日不断的反思自己、修正自己。
一生有五大耻辱,秀才考试被省教育厅悬牌指责文理太浅:着实是非常丢人了,这是不是也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他的心结,以至于他在余生一直坚持创作文章但是却直到死前还在指责自己位高权重但是文学造诣却没有,担心被后人指摘。
第二、三大耻辱,画图很丑遭到了同事的嘲笑以及,批评皇帝、被京师权贵唾骂:他的过于“刚正不阿”“目中无人”“偏执且听不见别人的话”“官场清流”的性格导致了京城同事的集体排挤。本以为刚登基的咸丰皇帝有意向大刀阔斧的改革,于是看不惯官场作风的曾国藩不断上奏折劝阻皇上改革但是皇上没有在实际行动上采纳他的意见。生气之下,曾国藩把皇帝老人家给骂了,把皇帝气的,差点要杀了他。后来,在奏折上,写了改革措施(日课,为了改善京城官场官员的思想觉悟)的曾国藩为了增强大家的理解,采用了“画图”详细的描述了讲堂的布局,但是由于太丑了加上人缘不好,被其他同事嘲笑,“目存笑之”就是这么来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曾国藩上书说大家都不好,就你好,就你高风亮节,京师权贵能不唾骂你、排挤你吗。这就是二三大耻辱的大概经过。啊,做人做官真的好难啊。
第四大耻辱:打脱牙和血吞。这个就牛逼了,这个几乎就是支撑他练出了湘军和走过了湘军艰难岁月的支撑点之一啊。堂堂的一个副部级官员,到了地方训练民兵,明明是忠心爱国为国家办实事,但是地方愣是因为老曾动了自己的奶酪而排挤他,给他难堪,也不接济他(虽然有他办事太过直的原因)。最严重的是,他居然在地方上差点被绿营兵的人给杀了,还没处找人说理。
讲真,这个气还真不是谁都能受的了,尤其是当孤立无援的时候面临的经费人员以及制度等等的实际问题都要自己来解决的时候,那可真是难上加难。他做到了,佩服。这样子的事情也算是一个案例吧,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要怎么做。
第五大耻辱:书里面的定义是被围困江西,但是我愿意解读为危急关头他人不给力、到手的鸭子飞走了。前一句话指的是,没有实权的曾国藩在操练出了湘军之后也面临着在军饷上、人员调度和地方官员配合的问题,皇帝迟迟不肯给曾国藩下放权利,地方官员根本不愿意配合,导致老曾根本没办法施展策略和进行相关的军事行动。不愿意配合也就算了,在江西,他和湘军事事被人欺侮,故人得而玩易之。步步荆棘,处处碰壁,加上皇帝也不相信他,实在是积泪涨江,何其苦也;后一句是在湘军节节胜利,太平军天京之乱起了内讧,眼看着局势转好,曾国藩这个时候却被皇帝解除了兵权,在家呆着。苦战数年却得来了这样一个结果,什么也没捞到,兵权也没有了,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也没了。难受啊难受。在家的两年时间,他开始接触道家,从根本上开始反思湘军的这几年中的所作所为。两年后重新出山的他完全的改头换面。堪称大悔大悟的两年。
——————————————————————————————
看他传记的初衷在于,早先就在罗辑思维里面耳闻这位之前被我忽视但是却大名鼎鼎可以被称为“圣人”的曾国藩。近日又被人生计划之事困扰,故而在图书馆的时候特地拿了这本书来,总算是可以开始看看他的传记了。跟大家奔着所谓”成功“学去瞅他不一样,我是带着纯粹的好奇、纯粹的想了解和希望能够给自己带来启发的心情去看。
伟人也有缺点
伟人也是平常人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希望得到即时反馈是大家都有的心情,但是在针对真正的事业里,要慢下心来,沉住气,以“勤”和“恒”熬出功夫!
还是那句话,要先有足够的体验,然后再来说在体验中品味出一些独特的属于生活的味道!
严格要求自己!要先有志!然后要有猛火!最后要坚持的慢慢熬!老曾是如何要求自己的,想象就觉得非常的不容易!这个是给我的非常好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