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三件事儿,弹琴、英语和数学中的学习大坑。这个大坑就是把技能当知识学,这是学习过程中最大的误区之一。
1.我的笑傲江湖曲
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我去一位同学那里玩儿。他在香山脚下租了房子,四合院,周围住着一批文艺青年,北漂族。中午吃饭的时候,都是一群人聚餐的模式,协同合作,简直就是半个共产主义社会。
午饭,边吃边聊。其中有个年轻的大胡子,穿着唐装,胖胖哒。说话风趣幽默,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他提起了《道德经》。我就接上话了,《道德经》这本书我有研究。他找到了聊伴,兴致大增。吃过午饭,他带我到他家,给我展示他收集的古本,书法体的《道德经》。我一通赞扬。他兴致更高,聊了很久。
聊天之余,我环顾四望,他家有古琴!我好奇心大起。我说,古琴,我已经向往很久了。能不能让我弹一弹。这种乐器,我还没摸过呢。他说,当然可以啊。然后我就一通乱弹。古琴这种乐器,随便拨一下,都让人心驰神往。拨了之后,就更想学了。我就问他,古琴这东西学起来难不难,他说很难。话匣子一打开,他跟我说了一大堆。乐理,指法,还有古人是怎么记曲谱的,等等。
他讲的这些乐理。我根本听不懂,也记不住。我问,你会谈什么曲子。他说,会的不多,然后又跟我说了一堆,古琴曲如何如何特别等等。我问,《笑傲江湖》你会不会谈?他说会啊,这个是最简单的。我当即长见识了,这么好听的曲子,居然是最简单的。他坐下来,弹了一曲。我听得陶醉。
曲子弹罢。我说你就教我这个吧,能学多少算多少。他说,行。然后又要跟我说一堆。我说,停。你就教我前几个音怎么弹。我又补充了一下,你就示范一下,前面五个音怎么弹。他示范了一下。我说,好,就到这里。弹的再多,我就记不住了。我来弹,我重复了一遍。不熟练,但是,我已经能辨认出来的,我弹出来的声音就是《笑傲江湖》的第一句“沧海一声笑”。然后,我又弹了一遍。第二遍比第一遍要顺畅。
学了第一句之后,我跟大胡子说:你去忙吧,等我弹熟了第一句,我再去找你。
曲子的第一句,我谈了几十遍。大概花了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然后,我就去问他,第二句怎么弹。他又示范了一下。我马上跟着弹。拨了几下,“滔滔两岸潮”的节奏和声音就出来了。我说,你去忙吧。他又去旁边欣赏他的《道德经》去了。
第二句,我又练了十来分钟。感到熟练的时候,我尝试把第一句和第二句连起来,我想弹出“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果然能连起来。第一,第二句,连起来,又谈了几十遍。于是开始学第三句,“浮沉随浪只记今朝”,这句很复杂。我请大胡子帮我示范了好几遍,我才能连贯的弹下来。然后,又一通练习。当这一句熟练了之后,我试图把第一、二、三句,连起来。这个过程会经常出错,或者学了后面忘记前面。偶尔我会去叫他,帮我再示范一下。很快,我能把前三句连贯起来弹,也弹熟练了。就这样,一个下午,我把笑傲江湖学会了。
要说学会了,可能过于夸张。我说学会了,是指,我基本上记住了这首曲子怎么弹。因为,当我从头到尾弹下来的时候,经常会出错。手里弹着当下这根弦,大脑里想得是接下来该拨哪几根弦了。中间时不时的会停顿过长,或者一着急,就弹错了。以至于,在重新开始弹这首曲子的时候,必须要有意识的让心态平和下来,甚至无意识的调整呼吸,让心态静下来。然后才更有可能一气呵成的弹下来,中间没有明显的错误。琴音好听,曲子优美,这个练习的过程进步神速。那个下午,我着了迷,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到了吃完饭的时候,又是四合院里的集体聚餐。大家喊我吃饭,我就是不愿意离开琴,我已经对琴着魔了。出于礼节,我必须去吃饭,到了饭桌上,我说了一堆关于下午练琴的经历。结合《道德经》,我认为,练琴如何如何有助于心性磨炼。
晚餐,是另外一对夫妇负责做饭。他们听我说弹琴的事儿,然后告诉我,他家有古筝。我说太好了,古筝我也喜欢,也没弹过。我吃过晚餐之后,赶紧去他家玩儿,大胡子陪我去的。我问,古琴和古筝有区别吗。他们跟我说了一大堆。我听不懂,我就问,我刚才学那古琴的弹法,在古筝上是不是也行。大胡子跟我说,当然可以,他给我示范了一下。我就上去弹,果然,几乎一模一样,因为还不涉及复杂的指法。这古筝,我又弹了很久。以至于大家聊天,我根本听不到。直到很晚的时候,我才回学校。
从那之后,我对学习技能有了新的领悟。
我一直觉得学乐器是很难很难的事情,以前在中学音乐课的时候也接触过一些。我喜欢唱歌,但唱得不好。我一直搞不明白老师说那些乐理,乐谱什么的。音乐课每周只有一次,又不是重点,所以对音乐一直没入门。
练琴的经历告诉我,音乐首先是一门技能,其次才是知识。知识这东西,老师一开讲,肯定讲一大堆。第一,太抽象,听不懂;第二,知识涉及大量记忆,即便老师讲十分钟的内容,听过之后,80%以上的部分会立即忘掉,根本记不住。这就是所有技能学习的第一大障碍,把技能当做知识学。把技能当知识学,会立即把人的兴趣磨掉一大半。
2. 学英语
许多人学英语学了很长时间,却没有显著效果。就像我曾经做过的调研,90%以上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不能流畅的讲出10句标准的英语。这个现象,让受访者感到非常羞愧。甚至,当我问起的时候,他们才意识到这是多么大的一个问题。
本科毕业生当然学过英语了,至少学了十多年了。怎么会是这样的效果呢?原因是一样的。把技能当知识学。在学校里,老师把英语当成知识教。学生做各种作业,卷子。要么是填空,要么是连线,要么是选择题,等等。这些方式,都不断暗示我们,英语是一门知识。单词的知识,拼写的知识,语法的知识,等等。所以,我们就把英语当知识去学了。结果,学了10年,越学越绝望。
英语固然是知识,但英语的核心是技能。是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只有按照榜样,进行模仿,大量的重复,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提高。实际上,当发音技能提升之后,当诵读背诵一些名篇之后,会带来整个英语水平的明显提升。
我之前的一篇文章,详细的描述了这个历程。学到欲罢不能:我的史诗般的英语逆袭路
对于一切知识和技能混杂的东西,应该以技能提升为核心,顺便把零散的知识聚集起来。
例如,英语。学了一大堆语法,你会觉得很抽象,总是觉得不踏实。遇到句子,需要分析的时候,看了半天结构,很机械的去理解。但是,反之,如果大脑里有一两百个标准的英语句子(通过诵读背诵英语文章积累的),再看语法,就会感到语法的规律性和妙处。
例如弹琴。如果起手就谈曲子。谈着谈着,就会感到一些妙处,产生一些问题,这些妙处和问题会涉及乐理,还有琴的结构,于是顺便把乐理的知识学了,把琴的知识学了。这是兴味盎然的过程。但反过来,就极其痛苦,学了一大堆抽象的知识,根本不知道有什么用,更谈不上有什么妙处了。
3. 数学思维技能比知识重要
对于许多人来说,数学比英语还令人头疼。英语,单词还比较具体,很多单词都是形象化的事物。而数学中的各种符号,包括定律、命题,比英语,比各种自然语言,都抽象的多。研究表明,对某些人来说,数学的学习竟然引起了生理上的疼痛。
数学学习的最大误区,也在这里:把技能当知识学。绝大部分的人把数学当做知识来学了,所以从幼儿园学到高中、学到大学,依然没有入门。所谓入门是指,明显的提现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那么如果把数学当做思维技能来看待的话,我们立即能回答很多问题。比如说为什么平时做题不错,而考试成绩却不佳。
比如有个网友说到考试,“好的时候能考130,差的时候能到100分,能做到100分。”有人问,“那最后考研到底考了多少分?”他回答说“考得很烂,就不说了。”平时做题不错,但是考研成绩不佳。为什么?最重要的原因是把数学仅仅当做知识来学,因为考试的时候,就它不会考跟以往同样的题目。题型会变动,我们的记忆,是会波动的。当知识来学,你会面临巨量的知识细节,和无穷无尽的题目。这些东西会让人绝望。那么如果是着眼于思维技能,我们就会发现,技能比知识的记忆要稳定得多,技能比知识的记忆要快得多,技能往往是一种自动化的东西,而知识需要想半天。
我有一位师弟,他是2014年考研的。他的考研过程中感冒,前两科就感冒,考到数学的时候还感冒,结果他数学还是考了143分。他的数学成绩是第一名。另外,他用的参考书居然是2013版的。本来是2014年考研,应该用2014年版的参考书,但是他用的2013版的。为什么他能够做到这一点?原因是,数学在他大脑中变成了思维的技能。所以用了过期的参考书,对他来说没关系,即便感冒也没能撼动他的发挥。
把技能当知识学,是学习过程中的头号误区。
这个鲜有人知的大道理不难理解。想想看,只读过一万遍钢琴谱的人会弹钢琴吗?甚至只弹过一万遍1234567的人,能弹好曲子吗?显然不行啊。所以当我们去学数学的时候,我们看许多遍书,不一定有效。看许多遍视频,也不一定有效,即便是练过许多题目,也不一定有效。这么做的人,考的成绩不理想的人,比比皆是,那么什么才是核心?什么才是关键?
最重要的两句话:
把知识当做技能来练习,以技能为核心,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吸收零散的知识。在模仿和创造中不断突破,在你的作品中创造你的成就感和价值。
我是核聚,人生核聚变的核聚。阅读更多类似文章,关注我的订阅号“核聚”(hejupai)